徐嶺
摘 要:數學是小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同時也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極為密切的課程,在生活中數學知識可謂是無處不在,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根據小學數學教學特點積極有效地挖掘多種類型的教學資源,引領學生探究各式各樣的數學問題,這樣必將能夠做好數學教學工作,促進教學的創新和發展。
關鍵詞:教學資源;學生;尋根問底
在教學中適當的提問,能夠有效地反饋教學效果,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教育教學效率,提問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教學中不僅教師要學會向學生提問,同時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并引導其探究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學的長遠發展。
一、有效挖掘教材資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也是教師講解分析各種知識的落腳點。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年紀比較小,教師及教材在學生心中有一種天然的權威感,所以說,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結合小學生的學習及心理特點,有效挖掘教材資源,對教材進行靈活的創新,增長學生見識,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1]。
比如說,在教學“千克、克、噸”時,相關知識學習結束之后,有一個主題探究活動為“1噸有多重”,在開展該探究活動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例探究1噸有多重,然后讓學生想一想為什么在平時的購物及買菜中,很少會用到“噸”作為單位,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教學這部分知識時,如果教師只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開展教學工作,學生雖然能夠順利地掌握“克、千克、噸”之間的換算方法,但其探究知識的能力及問題意識可能都無法得到有效的鍛煉。
二、科學整合課本資源
教材實際上就是一個例子,只是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最基本的教學資源。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以及信息技術的創新,可用的教學資源可謂是層出不窮。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筆者對這些教學資源進行探究時,卻發現其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如有的教學資源不但無法發揮教學的積極作用,反而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消極影響。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學會結合當前時代的教學特點,科學地整合課本資源。比如,在教學“周長”這一節時,其主要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周長,并且能夠應用自己所掌握的周長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教學這部分知識時,筆者發現學生很容易理解周長的定義,但是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學習需要應用周長知識時,學生往往不知道該如何下手解決。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筆者就借助當前的教育教學優勢,靈活地整理了多種教學資源,并選取了其中對學生有幫助的資源,講解相關知識,引導其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周長公式除了能夠得出長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的周長之外,是否能夠得出其他不規則圖形的周長,并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感知[2]。
三、關注學生的生活經歷
數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其來于生活,又應用于實際生活。教師在挖掘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尋根探底時,不僅要整合教材與教學資源,同時,其還需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歷,從實際生活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比如,在教學“對稱、平移與旋轉時,筆者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讓學生觀察一下,實際生活中有哪些物體運用到了“對稱、旋轉和平移”的知識?學生在聽到這個問題之后,很快又反問我:“為什么這些物體有‘對稱、旋轉和平移的特色?如果不展現這些內容,是否會影響物體的使用效果或者是美觀度?”面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筆者如果直接將問題的答案告訴學生,最終所呈現出來的教學效果可能并不是十分的理想。為此,筆者又將該問題推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分析和探究,然后得出自己認為合理的結論,在課堂上進行分析和思考。
四、引導學生進行練習實踐
對于學生來說,知識需要其不斷地鞏固學習,在教育教學知識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課堂上教師詢問學生是否掌握了相關知識時,學生往往會異口同聲地說掌握了,然而一段時間之后,學生可能就會一問三不知,不知道該如何理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所以說,在教學工作開展期間,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行練習實踐,在練習中進一步深入挖掘資源,引導學生探究問題,幫助其整合吸收相應的知識[3]。
總之,數學是一門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課程,而對于兒童來說,其對于外界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具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在教學數學知識時,教師能夠結合數學課程特點,挖掘有效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尋根問底,這樣能不斷豐富教學資源,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谷秀華.運用數字化教學資源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吉林教育,2014(24):98.
[2]江道明.合理應用教學資源 讓數學課堂活起來[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6):55.
[3]徐雄英.數字化教學資源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探究[J].教育信息技術,2018(9):78-80.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