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靜怡

【摘 要】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其經濟規模上的積累刺激著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中國完成了“被投資”國向“主動投資”國的角色轉變,在新的形勢下,研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質量,即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是具有意義的。本文根據2002年至2017年的相關數據,建立var模型來探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結果發現: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具有正向影響。因此,中國一方面要注重對外直接投資力度的合理擴大,以獲得正面反饋,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行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以提高對外直接投資的質量。
【關鍵詞】 對外直接投資 產業結構 var模型
一、引言
隨著全球各地區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中國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全球化,與各國(地區)的聯系更加頻繁。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也逐漸拉開新序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OFDI)規模迅速增長。對外直接投資作為資本流動的一種方式,驅動東道國經濟發展的同時對母國的經濟也會產生聯動作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代表著一國經濟有了質上的根本改變。鄧寧認為:美國在英國進行的對外直接投資,對本國工業化進程有正效應,進而實現母國工業化。中國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利用國際條件來優化中國的產業結構,對中國保持經濟增長動力、提升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1]
二、中國OFDI及產業結構變化現狀
(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整體規模
2002年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連續15年攀升,年均增長率36.65%。我們分析了2002年至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與存量。
根據數據,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上升為1582.9億美元,存量約為18090.4億美元,相對于2002年的數據,分別增長了56.63倍和59.5倍。綜合分析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情況,體現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具有較大潛力。由分析可知:2002年我國投資流量27億美元,2002年后平穩增長。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的投資與貿易活動受到影響,雖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在2009年增幅不大,但是2007年數據的2.13倍,如此說明中國對外開放局面得到了改善。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1961.49億美元,同比增長34.65%,是2002年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最高值。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比減少19.3%。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行業分布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領域不僅有貿易、餐飲服務業和小型加工,還有制造業、商務服務業、金融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多元化趨勢日益顯著。
根據2007至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行業分布。200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主要有: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采礦業。這四大行業的投資總額占比76.74%。其中,流向批發和零售業的OFDI流量66.06億美元,占比24.91%;流向租賃和商業服務業的數額為56.07億美元,居于第二位;流向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40.65億美元,居于第三位;位于第四位的是采礦業,比重為15.34%。該階段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分布主要集中在傳統的低附加值行業,且行業類型不多。
2007年至2017年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分布多元化。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主要有:租賃和商業服務業、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以及建筑業。中國對租賃和商業服務業、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的對外投資流量超過150億美元。其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流量仍處于首位,數額高達542.73億美元,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整體比重達到34.29%;其次為制造業295.07億美元,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整體比重為18.64%,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新的行業選擇;對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的投資金額分別為:187.85億美元和67.95億美元。與2007年相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行業分布發生了變化,原有的采礦業以及住宿和餐飲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負,制造業、金融業以及房地產業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行業。
(三)中國產業結構演變
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中國的宏觀經濟目標之一。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的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地調整。我們分析出了中國近年來,產業結構的變化。
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產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不斷下降,由2002年的13.3%下降至2018年7.19%。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為制造業大國,2002年,中國第二產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為44.45%,第二產業占主導的特點決定了制造加工業的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大。在2012年以前,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有所提高。2012年以后,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度不斷下滑,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下降,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8年,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為40.65%,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上升為52.16%。可以看到,在報告期內第三產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整體呈上升趨勢,第三產業貢獻度從2002年的42.25%增長為2018年的52.16%。可以說2002年以后,我國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平穩增長。
三、OFDI對中國產業結構優化作用機制
中國全部對外直接投資的東道國可劃分為兩大類國家:一類是歐美地區發達國家,例如美國和德國;另一類是是亞洲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越南等。因此,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產業結構優化的路徑大致可分為以下
兩條:
(1)通過對歐美等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獲得逆向技術溢出。歐美發達國家科技水平高,擁有技術專利多,對這類國家投資的主要動機是尋求技術、資本和管理經驗。[2]發展中國家企業一般通過綠地投資或并購當地企業等方式在海外進行投資,產業的集聚效應會使國外子公司獲得東道國技術等,隨后又同時產生橫向技術溢出效應和縱向技術溢出效應。橫向技術溢出指在行業內技術的傳遞與擴散。子公司在歐美發達國家可以獲得當地技術及管理經驗等,隨后將其逆向反饋給母國母公司,大大促進東道國母公司生產能力和效率的提升,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縱向技術溢出是指技術在前后向關聯企業中的溢出,因自身技術水平提高后,對前后關聯企業的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使得新的技術轉移在前后向關聯企業間傳遞,促進了前后向企業生產效率提高。
(2)小島清(Kojima,1978)的邊際產業轉移理論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應開辟比較劣勢的產業,即邊際產業。”邊際產業轉移將在國內失去比較優勢的夕陽產業轉移至東道國,降低這些產業占比,從而優化產業結構。在邊際產業轉移過程中,釋放出的生產要素可配置于高附加值產業以及服務業等產業,從而給這些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資源配置條件,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發展壯大的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產業及服務業,這些產業的發展能夠促進國內生產效率的提高。
四、實證分析
通過上一部分的分析可知,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存在推動作用。為驗證上一部分的分析,本文建立var模型進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和中國產業結構優化的實證檢驗。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程度測算則采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與當年GDP的比重。產業結構優化指標則使用徐德云(2008)的方法,記為ind。該指標能清楚地反映出經濟結構的服務化傾向。如果ind處于上升態勢,則說明產業結構升級。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yi為三次產業產值與GDP之比。兩個變量分別取對數。
在進行實證檢驗時,本文運用stata首先進行ADF單位根檢驗來分析選取的經濟變量是否同階單整平穩。
根據分析可知:產業結構指標和對外直接投資原序列未通過平穩性檢驗。原序列的ADF值均大于10%時的水平,因此對兩個變量進行一階差分,查分后dlnofdi的ADF值大于-3.75小于-3,在5%的水平上平穩,dlnind的ADF值小于-3.75,在1%的水平上平穩。因此,產業結構指標和對外直接投資的一階差分都通過了ADF檢驗,達到了平穩性的要求。
相關檢驗結果顯示該模型的之后階數選擇為3,該模型兩個變量存在一個協整關系,說明二者之間有長期的穩定的關系。模型伴隨矩陣的特征值均在單位圓內,該模型也是平穩的。綜上可以得到以下模型,可以看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的產業結構優化存在積極影響。
通過分析中國產業結構優化以及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脈沖響應關系。可知,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在短期內先增加隨后為負,最終收斂于0的變化,最開始的階段,中國產業結構實現了優化,說明短期內,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產業結構優化能夠產生積極影響。但是從長期來看,這種積極影響的作用降逐漸減弱。
五、結論與啟示
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發展質量的影響這一議題由來已久。本文以中國對外直接的產業結構升級效應為對象,闡述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和產業結構現狀發展存在的問題。隨后對OFDI影響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機制進行分析,并建立var模型對此進行驗證,最后本文主要結論總結為以下兩點:(1)通過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分析發現,雖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投資行業也日益多元化,但主要投資行業仍然為低技術密集度、低附加值的傳統行業。(2)通過var模型脈沖響應函數結果表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擴大能夠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說明“走出去”對外投資戰略不僅帶來經濟效益提升,而且符合中國目前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要求。
在研究結論的基礎上,本文得出如下啟示:第一,進一步擴大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促進逆向技術溢出的產生。第二,從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行業分布來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領域多元化趨勢日益顯著,但主要集中在低技術密集度和地附加值的傳統行業,可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質量不高,因此對外直接投資行業需要優化,提高對外投資質量對投資行業進行慎重選擇,繼續將轉移的重心向現代服務業傾斜,完善產業布局。
【注 釋】
[1] 趙家章,郭龍飛.論OFDI對母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效應——來自中國省級面板的證據[J].區域經濟評論,2018(05):76-83.
[2] 胡琰欣,屈小娥,李依穎.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OFDI的綠色經濟增長效應[J].經濟管理,2019,41(06):5-21.
【參考文獻】
[1] 趙偉,江東.ODI與中國產業升級:機理分析與嘗試性實證[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預印本,2010(01):1-10.
[2] 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46(05):4-16+31.
[3] 蔣冠宏,蔣殿春. 中國工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與企業生產率進步[J]. 北京: 世界經濟,2014,(9) : 53 - 76.
[4] 程貴,王琪,胡海峰.我國對中亞國家直接投資的母國產業升級效應研究[J].經濟縱橫,2017(06):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