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琳
廊坊,一座被譽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的新興之城,一座“連京津之廊,環渤海之坊”的要塞之城,一座“貫穿人類歷史印記”的歷久彌新之城。廊坊,總面積6429平方公里,全市下轄10個縣(市、區),常住人口483.7萬人。近年來,廊坊市全力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充分發揮京津走廊的區位優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主基調,按照“把廊坊打造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文化體驗和旅游目的地”的目標,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書法城”、“中國合唱基地”、“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等20多項國家級榮譽。在城市的成長歷程中,公共文化場館的建設發展,對于打造京津走廊宜居城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彰顯城市文化魅力名片有著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廊坊市公共文化場館分布概況
廊坊市現有;公共圖書館11個:廊坊市圖書館、廣陽區圖書館、安次區圖書館、大廠縣圖書館、香河縣圖書館、三河市圖書館、固安縣圖書館、永清縣圖書館、霸州市圖書館、文安縣圖書館、大城縣圖書館;群藝館(文化館)11個:廊坊市群眾藝術館、廣陽區群眾藝術館、安次區文化館、三河市文化館、大廠縣文化館、香河縣文化館、固安縣文化館、永清縣文化館、霸州市文化館、文安縣文化館、大城縣文化館。博物館10個:廊坊博物館、霸州市博物館、霸州市自行車博物館、李少春紀念館、固安文博館、香河文博館、三河博物館、勝芳民俗博物館、中國棋院國安棋牌博物館、中國管道博物館;美術館3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廊坊館、廊坊文聯美術館、壹佰美術館、劉凌滄郭慕熙藝術館;展演中心10個:壹佰劇院、明珠影劇院、管道影劇院、絲綢之路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香河文化藝術中心、李少春大劇院、固安大劇院、三河影劇院、大廠民族宮、霸州中華戲曲大觀園。
近年來,廊坊加大城市公共文化場館建設使用工作力度,讓公共文化場館成為一張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打造“京津冀文化體驗名城”、“京津走廊明珠,生態宜居廊坊”。
二、公共文化場館是建設宜居城市的有力支撐
近年來,廊坊市緊抓發展機遇,經濟社會都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經濟總量大幅提高,主要指標實現增比進位,發展速度領跑全省。同時,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46.22%,綠地率達42.9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23平方米,生態環境的改善有目共睹。在經濟環境和生態環境都有長足進步的基礎上,人們會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獲得與滿足。就目前全國營商環境評測工作中增設“文化開放與包容”指標便可見一斑,此項指標的重點考核內容便是公共文化場館建設運行情況。不難看出,城市經濟要發展,絕對離不開城市文化的發展,宜居城市不僅強調生態宜居,更應注重文化宜居。
功能各異,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場館為什么能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提升市民對于城市的宜居感受呢?
首先,這是由公共文化場館的屬性決定的,所謂公共文化場館,它的服務對象面對的就是全體市民及往來游客,文化場館功能的完善,群眾參加參與到公共文化場館的活動中的活躍度和占有量,直接體現了整個城市的綜合市民素質。尤其是目前整個社會對于文化的關注度在逐年提升,如果城市公共文化設施完備,功能齊全,能夠很好的滿足市民對于文化的學習交流與需求,那么勢必會提高整體城市品位。
其次,隨著城市規劃的科學化和前瞻性,眾多公共文化場館的設計、建設都特色鮮明,極具區域文化特色。如市區文化藝術公園中,圍繞夢幻湖建立了市圖書館、市群藝館和市博物館,三座建筑既有現代感十足的群藝館、文化氣息濃郁的圖書館、也有古樸莊重的博物館,公共文化群落的規劃,對于市民在文化的享受中做到了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的效果。再如大廠的民族宮,汲取了當地少數民族建筑文化,把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建筑手法結合起來,建筑外型獨具民族特色,成為當地的一到靚麗風景線。另外,文博類公共文化場館,在城市建筑文化中具有示范作用,因為博物館是收藏城市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所以在現代的城市規劃中,我們往往會保護和保留這些建筑物和藝術文化,或者通過復原、重建或仿制,形成具有城市歷史特有文化風格的文博類公共文化場館。
三、健全公共文化設施功能,助力宜居城市建設
文化設施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陣地,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要件。要建成市縣鄉四級健全的公共文化設施,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完成公共文化覆蓋的“最后一公里”。一是按照政府《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今年在全市范圍內已建成3000個以上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020年完成全域內的建設工作。廊坊各地應采取盤活存量、調整置換、集中利用等方式,統籌整合宣傳文化、科學普及、農技推廣、衛生計生、便民服務、體育健身等設施,做好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工作,二是推進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要充分發揮社會各類主體在城市文化場館提升工作的作用。健全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場館建設運營的激勵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采取投資建館、社會運營、捐資捐物、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備等形式,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中來。三是以公共文化場館為基地,不斷培育和擦亮文化活動品牌。組織和培育一批“叫的響,質量優,受歡迎”的文化品牌活動,如組織開展“大美廊坊”文化藝術節、“夢想如歌”合唱藝術節、“月來月有戲”精品演出年、“雙百·三夢”優秀美術攝影作品巡展、廊坊特色文化博覽會、“文化消費季”、“廊博伴我成長”、“書香廊坊”讀書會、“和聲廊坊”京津冀合唱音樂會、京津冀京東大鼓書會等品牌文化活動。
公共文化場館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文化標志,是人們閱讀城市、體驗城市的首選場,是城市宜居指數的重要體現之一,既能彰顯城市的特色和魅力,也能揭示每個城市的地方精神與文化特質,為京津走廊宜居城市的建設推進留下濃重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