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婧婧 楊帆
【摘 要】 本文對國有企業職工住房改革后的遺留問題進行了闡述,圍繞市場化運作,提出改善當前國有企業職工住房條件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國有企業 住房條件 改善途徑
自1998年國務院及建設部、財政部等國家部委要求國有企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以來,各企業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全面推進職工住房商品化社會化進程,取得了重要成果,職工住房條件和生活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很多企業由于住房歷史欠賬較多,住房建設存在改造難度大、資金缺口大、問題矛盾多等困難,使得職工住房建設與職工住房需求仍存在不平衡的狀態,職工改善住房條件的愿望依然迫切。本文結合實際,對進一步改善國有企業職工住房條件的途徑進行了粗略的分析。
一、當前國有企業職工住房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企業歷史住房遺留問題影響長期存在
近年來,很多大型國有企業都經歷過多次的重組整合,由于不同企業在房改前的經營情況不同,職工住房政策、管理方法和住房情況等也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很多國有企業在住房政策制定方面,需要照顧和平衡諸多相關群體的利益,需要處理和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很多。比如,歷史上有些企業業務板塊進行了分離,但是在住房供給上,劃出單位仍然依靠原主體企業解決住房問題,使得企業解決職工住房問題面臨的情況更加復雜、難度更大。
(二)保障職工住房需求遇到土地因素的制約
由于目前企業建房的土地來源只能是企業自有土地,而企業經過多年的建設和開發,可用于改善職工住房的土地特別稀缺,同時很多大型國有企業也不支持興建新的住宅區,原有的小區繼續維持。這意味著在今后較長時期企業可供開發建設職工住房的土地將越來越少,保障職工的住房需求遇到了土地瓶頸。
(三)老街區改造與拆舊建新進程緩慢
由于國有企業不允許新征土地建設職工住房,近年來,很多企業只能將老街區改造作為改善職工住房條件的重要途徑之一,積極推進拆舊建新進程。但是,生活居住在老街區的大都是企業離退休職工,經濟能力相對較弱,改善居住條件的愿望不強,觀念陳舊,抵觸情緒較大。在這期間,很多企業通過各種渠道從不同層面想盡了辦法,但收效不大,進展十分緩慢。
(四)職工通過市場自主自發改善住房意識有待加強
進入新世紀以來,極少數企業職工敏銳地把握了商品住房的發展前景,通過購買商品房改善了居住條件;也有極少數職工通過申購社會或其他單位的經濟適用住房改善了居住條件。絕大多數職工思維定式還停留在福利分房和計劃經濟時代,認為改善職工住房是企業應盡的責任,企業有計劃也有能力建設職工住房,沒有從根本上理解住房改革政策的意義和作用,存在不切合實際的想法,對企業給予過高期望。
二、改善國有企業職工住房條件的途徑
解決企業職工住房困難、改善職工住房條件,關系到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研究國有企業職工住房改善途徑,對提高企業生產經營水平,實現職工安居樂業和企業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
(一)利用企業自有土地建設住房
國有企業可以充分依據國家政策,先后在公司自有存量土地上拆遷、改造建設安居房、經適房等保障性住房來改善職工的住房條件。充分利用舊街區拆遷改造,統籌合理規劃,在保證現有住戶順利搬遷的情況下,增加棟樓及住房數量,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住房存量,還能帶來其他利好:一是剩余新房面向非拆遷群體出售時,可以采用市場化住房銷售模式,按照市場價格進行住房銷售。二是在地理位置優越的小區,會形成較好的商業氛圍,要合理規劃好底層商鋪結構,以期獲得更高的經濟回報。
(二)組織職工集資建房
集資建房是解決住房緊張的有效途徑,不僅可以解決企業住房建設資金方面的困難,解決企業土地閑置問題,還可以為職工解決住房問題,提高職工對企業的歸屬感。政府對企業集資建房在用地、稅費等方面給予部分減免,職工可以按照成本價購買住房,可以說,集資建房是將有限資金發揮效用的最佳渠道。
(三)組織團購社會商品房
由于企業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危舊房拆遷等工作受到政策影響使得內部時滯和外部時滯較長,短期內難以發揮作用。組織實施商品房的團購是提高職工住房水平的簡便易行的方法。首先,團購是一種市場化的住房發展模式,通過自由競價的方式進行房屋交易,符合住房市場化改革。其次,通過增加購買量,可以獲取低于市場價格的優惠價格,降低了職工購房成本。最后,由企業組織團購合作的開放商資質較高,降低因為信息不對稱產生的購房風險,并節省了職工為買房看房選房耗費的時間與精力。
(四)爭取納入地方住房保障政策
近年來,伴隨著住房價格的持續和快速增長, 國家為了保證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相繼推出經濟適用房、限價商品房以及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政策。將國有企業中,因單位重組改制、買斷、退休等原因導致家庭收入偏低,依靠市場解決住房有困難的群體,可以納入政府保障性住房體系當中,對于緩解企業職工住房困難,完善住房供應保障體系,引導合理住房消費是十分必要的。以政府公租房為例,企業這部分群體無論家庭平均收入還是人均住房面積基本都能符合當地公租房的申購條件。而且公租房不僅包括實物配租,還包括貨幣配租和租金減免,即使未申請到住房的家庭,政府也會進行相應的貨幣補償。這幾乎可以解決很多企業買斷職工、市場化用工、配偶無工作的單職工、退休老職工等無房或面積不達標的問題,而這一部分人員也正是企業住房訴求最多的群體。
雖然改善國有企業住房環境的途徑有多種方式,但想從中要找到既符合國有企業實際情況,又能保障職工利益最大化的途徑還需要不斷地摸索與實踐才能完成的。只有通過政府、企業和職工個人三者共同努力,才能切實解決廣大職工的住房困難和改善職工的住房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