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露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平臺,是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撐,也是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示范區。而產城融合發展不僅是城鎮經濟發展的基本途徑,更是“城鎮”、“產業”和“人”互動發展的必然過程。D城處于成渝城市群中心的聯結點,D城的發展將迎來百年不遇之機會,本文著重研究D城“產城融合”發展的困境,同時提出促進產城融合的相關建議。
一、產城融合的基本概念
“產城融合”是指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以城市為基礎,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進一步提升土地價值,城市和人之間的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
二、產城融合的主要導向
(一)功能融合、生產生活有序發展。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上升,以及環境資源問題的出現,我國傳統制造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對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一種倒逼機制。同時,全球工業發展歷程表明,在工業化發展初期階段,制造業是產業主體;在工業發展達到規模效應之后,制造業服務化將成為推動產業持續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也構成工業化與城市化融合互動的“發展必然”。隨著發展階段的推進,開發區也將由建設之初制造業為主逐漸轉向制造業和服務業并行發展。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發展,生產空間與生活空間的聯系愈加緊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更需要緊密結合生活空間。產業與城市功能的融合有助于產業升級,有助于催生創新型產業的發展。因此,產城融合的發展是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需求,需要功能融合、空間融合的統籌發展。
(二)結構匹配、發展可持續性強。產城融合發展就其核心來看,是促進居住和就業的融合,即居住人群和就業人群結構的匹配。產業結構決定城市的就業結構,而就業結構是否與城市的居住供給狀況相吻合,城市的居住人群又是否與當地的就業需求相匹配,是是否形成產城融合發展的關鍵。
三、D城產城融合面臨的困境
在改革開放以來,D城完成了建設新城的夢想,隨著生產力的快速提升和產能規模的迅速擴大,D城目前同樣迎來了由工業園區趨動城市發展的共性問題——產城分割問題。
(一)空間規劃不合理。一是南北分區僵化。多年來一直遵循著北居住、南工業模式,隨著工業園區快速擴張,工作空間和生活空間逐步擴大,但城市功能并沒有隨之延伸。二是土地利用初放。工業用地指標偏重,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指標不足,大量園區土地閑置,產出率低下,粗放的利用難以實現高水平以展。三是城市和企業空間封閉。工廠區和城市居住區相距甚遠,又各自形成獨立封閉式空間,造成城市商業配套設施遠離主流消費人群,外流消費嚴重。
(二)產業結構不均衡。一是產業結構相對單一。D城主要以五金加工、汽摩制造兩大產業為主,但受市場影響宏觀經濟的影響較大,城市運行形成了嚴重的“空轉”。二是制造環節附加值低。現有的五金、汽摩制造主要集中在組裝制造環節,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缺乏市場競爭能力,限制了城市向更高層次發展。三是服務產業以展不足。全區服務產業整體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既制約了產業集約化發展和附加值的提升,又影響城市品質和特色。
四、產城融合發展建議
(一)產城融合應注重“協同發展”,防止區域發展的“兩化”傾向。產業“空心化”和城市“孤島化”是區域發展中要著力避免的問題,按照產城融合發展原則,區域發展需要協調和處理好產業與城鎮發展的空間關系,把產業園區作為城鎮化的支柱,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規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讓城鎮輻射和帶動作用真正實現,這樣就使區域經濟在增長速度加快的同時,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實現跨越式的提升。
(二)產城融合應注重“同步推進”,避免生產、生活的錯位發展。產城融合要求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在時間上要同步進行、協調配合。一方面圍繞工業發展需求優化城鎮功能,確保城鎮化有產業帶動,另一方面工業化有城鎮支撐,有效防范產業發展“超前城鎮化”或“滯后城鎮化”現象,確保“兩化”在時間上同步發展,避免出現生產、生活的錯位發展。
(三)產城融合應注重“規劃先行”,促使發展空間布局更為優化。產城融合發展理念,要求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原則,科學規劃全區空間發展布局,統籌規劃包括產業集聚區、人口集聚區、綜合服務區、生態保護區等在內的功能分區,探索網絡化、多中心、多功能的田園城市發展模式,力保城鎮網絡的主體骨架要與主要產業的空間分布基本一致,把工業產業園區作為有機組成部分,納入新城鎮總體規劃,合理安排城鎮及產業發展規模和布局,使每個城鎮都有產業園區為支撐,每個產業園區都有城鎮為依托,形成產城融合、互動發展的格局。
(四)產城融合應注重“綠色生態”,避免出現“先生產,后治理”的環境問題。產城融合要求統籌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嚴格建設項目及產業準入門檻,嚴禁開展不符合功能定位的開發建設。統籌新增建設用地和存量挖潛,加強對用地開發強度、土地投資強度等用地指標的整體控制。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加強環境風險防范和應急處置,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
(五)以人為本,打造宜居環境。將全面提升公共服務和社保水平。產城融合要求加強城鄉基礎設施連接,推動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城鄉聯網、共建共享。合理布局教育、醫療、文化、旅游、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住居、商業、娛樂、休閑等設施,提升宜居宜業水平。加快城鎮人口集聚,促進城鄉居民就業,建立城鄉均等的社會保障和救助機制,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確保城鄉居民在產城融合發展中生活條件改善、生活水平提升,共享產城融合紅利。按照這樣的發展原則,經濟新區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社會公共服務以及城鄉社會保障福利將得到極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