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摘 要:以初中歷史教學為例,對信息技術條件下培養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進行了有益的探究和研究,提出了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素養的培養策略和措施。
關鍵詞:初中歷史;信息技術;時空觀念;培養
所謂素養,是一個人在實踐中通過訓練而形成的道德修養。廣義的素養指的是人外在形象、內在能力以及道德品質等方面。《漢書》有云: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可見素養于人的重要性。在知識經濟成為社會主導的當今,素養的含義也被擴展到身心、業務、文化、思想政治等更多方面。素養有一般素養和核心素養之分,為每個人基本生活所需而具備的素養稱之為一般素養,如果想實現“優質生活”,那就需要具備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可以說是一般素養的靈魂與精髓,是經過實踐和訓練之更高的凝練和提煉,所以核心素養是可以通過教育學習、培養、塑造的。正因為如此,核心素養才會被全球教育機構所關注。核心素養是一個大而泛的概念,具體到每個學科則各有所側重。歷史作為一門重要學科,學生能讀史明智,在學會以史為鑒的基礎上,更要培養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養成歷史性的關鍵能力和思維品質,這就是歷史核心素養。而如何借科技優勢,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探討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更值得的深思。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此進行了深入解析。
一、歷史核心素養之“時空觀念”的概況
核心素養指的是一個人的重要能力與優秀品質,歷史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歷史學習,所形成的集多方面為一體的綜合表現,具體來說,它包括了學生對歷史理解和解釋的能力、用史料實證的能力以及所形成的歷史價值觀和時空觀。其中“時空觀”是指中學生通過學習歷史,能夠認識到特定的時空與事物之間存在的某種聯系;能夠了解如何對歷史的空間和時間進行“分割”,并將這些方法運用于說古論今;學會怎樣按照時空的順序和要素對歷史人物、事件與現象的關聯進行構建;對史實可以進行合理認知和理解,并將這種理解能夠運用于現實生活中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
在歷史知識教學的過程中,引入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有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歷史知識結構,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歷史學習規律。歷史是離不開時間和空間概念的,時空觀念的建立有助于學生從一個整體的角度理解和認識歷史知識,掌握一定的線索和規律去探索歷史發展的前因后果,將歷史知識橫向和縱向地聯系在一起,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深入。
在時空觀念建立的過程中,教師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和時空觀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時間思維能力,將歷史知識體系以事件發生的前后、歷史分期、歷史階段性等幾個層面深入理解知識,通過這些知識關系的探索,讓學生建立知識學習的系統性,利于學生時間思維能力的養成。
初中生在以往歷史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建立良好的時空觀念,學生按照傳統的學習方法死記硬背歷史知識點,沒有將歷史知識學習與知識的實際應用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對歷史學習沒有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教師的依賴情感比較足,缺少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無法真正地發現歷史學科的興趣,由此導致初中生在現階段的學習中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果,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進步產生消極的影響。
歷史是不斷發展的,不同階段的歷史時空展現出了不同的特征,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引入時空觀念的意識,使學生有意識地探究不同歷史階段的標志性事件,把握不同年代的特征,建立縱向和橫向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迅速地判斷歷史知識點,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歷史時代的歸屬,在腦海中初步形成知識網絡結構,系統地掌握歷史知識,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建立知識學習的全局觀以及整體觀。為此,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引進時空觀念的教學方法,活躍學生的思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二、信息技術條件下歷史“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培養方法與策略
歷史是包含著巨大信息的一門學科,僅中國歷史就有五千年之久,更何況還有浩瀚的世界歷史,歷史將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涵蓋其中。人們想要了解歷史,依靠的是從遠古時代傳承保存下來的珍貴史籍。在信息技術尚未在多個領域被廣泛應用時,這些珍貴史籍只能在少數人手中流轉,無法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這就限制了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也使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遇到“瓶頸”。在實際教學中,如果僅憑一本薄薄的教科書去培養學生多種綜合能力顯然是無法實現的。然而信息技術以驚人之勢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為教育領域帶來了改變。我們很多教育者已經學會了如何借助強大的信息技術之長,發揮它的資源優勢服務于教育,服務于歷史教學,服務于學生。但在教學實踐中也看到,對信息技術的駕馭與運用還存在一些誤區。盲目地追求形式是最為突出的現象,明明可以用幾支粉筆和幾張幻燈片就可以將知識脈絡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一些老師卻仍然花費精力與時間做成精美的課件,導致教育與信息技術之間“物為人所服務”的關系被倒置。如何讓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培養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有利工具?筆者以培養初中生“時空觀念”這一歷史核心素養為例,在實踐中總結出了以下幾種方法。
1.結合信息技術,創設有效情境
利用信息技術引入現實社會中的熱點問題,再與歷史相連接,在有效情境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現實與歷史聯系起來,對“時空觀”的培養大有裨益。如在講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這一圖片信息,讓學生直觀地從圖片總結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原因。
2.借助信息技術,突破難點重點
在培養中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和解釋能力的過程中,常常會在歷史知識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中遇到困難。受地域、空間、時間等多方面的限制,一些歷史事件和歷史問題即便是老師講述起來也有一定難度,所以就要借助信息技術的功能,幫助學生突破這些歷史的難點與重點問題。如在講到“唐朝時期的對外交往”時,對鑒真和玄奘所行走的路線就是一個難點,如果采取課件的形式,將行走路線進行動畫演示,學生對這些重要地點就會一目了然,每到一個重點地點再配之以老師的講解聲音,兩位著名的“外交家”的路線以及成就十分清晰。同樣的方法,在講“張騫通西域”的內容時也適用:通過動畫將張騫出使西域的行程、路線模擬展示,然后再輔之以講解引導,讓學生感官與思維融合在一起去理解在開辟絲綢之路上張騫出使西域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加深他們對兩者之間關系的認識。歷史知識中很多知識點之間存在著錯綜交織縱橫的關系,怎樣將這些關系清晰明了又條分縷析地給學生進行呈現?就需要借助信息技術。如在講到19世紀兩大軍事侵略集團如何形成的內容時,可以先將六大國家的名字放在電子屏幕上,讓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這幾個看起來并沒有什么關系的國家會出現什么樣的組合?同時簡單地將它們之間存在的關系進行概括,然后讓學生進行表述,并伴隨他們的表述用動態圖形對這些復雜的關系和彼此的矛盾進行生動演示,這樣難點很快迎刃而解,學生對這些知識也感到回味無窮。
3.依托信息技術,提升自主能力
核心素養既是品質培養也是能力培養,社會對未來人才的需求已經從“知識本位”轉變為“能力本位”,而教育的目的也不僅僅是讓學生具備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學習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等綜合能力的提升。信息技術既是教育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同時也是培養中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的最佳途徑。老師可以依托信息技術高效、便捷的特點,讓學生走出課本的局限,利用“教學資源庫”進行自主性學習,從而發展個人綜合能力。如在學習“社會生活的變遷”時,可以在課前給學生先布置任務:尋找民國初年與社會變遷有關的史料,任何一種形式和內容均可,并將這些資料制作成PPT,在下節課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集中學習和討論。不需要老師多言,學生會主動利用信息技術的功能,積極尋找各種資源,而且會自然地進行結組來完成任務。這種形式會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到歷史學習中來,提高了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搜集、分析歷史信息的能力。
我們經歷的現在的一切,都能從歷史中找到根源,這就是學習歷史的目的,也說明歷史與時代的進步是息息相關的。就像十九大報告中的一句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就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因此培養中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必須要與新時代的發展相結合。課堂始終是學生核心素養得到培養和發展的重要舞臺,所以在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每個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將新的技術與成果引入歷史課堂,并通過有效整合使其融洽和諧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是時代賦予這個新時期每一位教育者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廖德才.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2).
[2]高陳其.借力教育信息技術,培育歷史核心素養[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8(5).
[3]劉家振.淺談面向核心素養的初中信息技術教育[J].新課程(中),2017(8):104.
[4]董文林.淺談初中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培養[J].新校園(中旬),2017(10):77.
[5]張威.核心素養培養下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7(19):41-42.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