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成
【摘 要】 本文以2010-2017年中國A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研究了政府補助對企業創新的影響。研究發現,企業得到政府補助能有效提高創新能力,但這種促進作用與不同股權性質的企業有關,民營企業得到政府補助能顯著提升創新能力,而在國有企業中不顯著。
【關鍵詞】 政府補助 企業創新 國有企業 民營企業
一、引言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求科技創新突破口,搶占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先機,如英國政府2011年提出“英國制造2025”戰略計劃;美國隨后在2011年提出先進制造伙伴計劃、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報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強調創新。創新對于一個企業而言,更是其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環境中占穩腳跟的基礎。
影響企業創新的因素可大致分為內外部兩類。就外部環境而言,影響因素主要有企業的融資能力、產業政策、宏觀環境、政府補助等。就企業內部而言,影響因素主要有企業戰略決策、管理層對于風險的態度、企業員工的創新能力、企業的生產設備等。我們認為,政府補助作為企業從外部獲取資金來源的重要手段,是影響企業研發投入以及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在其融資能力受到限制的情況下,若獲得政府補助可能會有效提升其創新能力。以往文獻大多采用定性分析法研究政府補助是否會影響企業創新,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故本文從采用實證研究法定性的研究這一關系。此外,為了克服以往研究的樣本選擇偏誤和內生性問題,本文采用得分傾向匹配法進行研究,保證了實證結果的可靠性。
二、理論分析與假設
(1)政府補助與企業創新
政府補助是指企業無償從政府獲得貨幣性資金或者非貨幣性資產。對于我國大多數企業企業而言,其融資的手段和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性,特別是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創新成果具有不確定性、高風險性,前期需要巨額資金的投入,且退出成本較高,故企業需要巨額資金的投入,若創新研究失敗,則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我們認為,政府補助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創新所需資金的問題,這種政府的“鼓勵”能促進企業的研發投入,從而促進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故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獲得政府補助的企業能顯著提高創新能力
(2)不同股權性質接受政府補助對創新的影響
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其天然和政府存在一定的政治關聯,獲取政府補助的機會也會比民營企業多。但國有企業管理者風險意識較強且缺乏冒險精神,他們往往是典型的風險厭惡者。考慮到創新活動具有長周期、高風險、高投入及異質性等特點,一旦創新活動失敗,將給國有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并且還會影響其政治地位以及政治前途,故理性的國有企業管理者在面對風險時,他更傾向選擇風險最小、見效最快的短期決策。不僅如此,國有企業所面臨的交易成本廣泛存在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大大阻礙了創新的進程。故就算接受政府補助,國投企業可能更傾向于投資于短期見效快的項目,這不僅有效回避了風險和保證了企業平穩的運行,也不會因為創新的失敗造成的損失影響自己的政治前途。而對于民營企業而言,其和政府的政治關聯較低,且為了企業發展獲取資金的能力有限,融資問題一直存在于中小企業中,在中國經濟發展轉型階段,企業創新能力關系到企業是否能在市場經濟中保持長期發展,故政府補助能有效緩解其創新的投入。綜上,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H2: 相較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接受政府補助能顯著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三、研究設計與模型
(1)樣本選擇
本文以2010-2017年中國A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樣本,政府補助數據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其余數據均來自于國泰安數據庫。本文對數據進行了以下處理:(1)刪除ST企業;(2)刪除金融行業企業;(3)刪除資不抵債企業;(4)刪除樣本缺失值;(5)對變量做1%和99%的Winsor處理。
(2)變量選擇
企業創新能力的衡量通常有創新產出和創新投入兩種方法。創新產出用企業年度專利數衡量,而創新投入采用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披露的研發投入衡量。雖這兩種方法在學術界存在爭議,本文為了實證結果的可靠性,同時采用兩種方法。參照李常青(2018)的做法,創新投入的方法采用企業年度研發投入與企業總資產的比值(RD)。參照文雯(2018)的做法,創新產出的方法采用企業年度專利數量加1后取對數進行衡量(Ln(Patent+1))。其余控制變量有企業規模(Size) 資產負債率(Lev) 營業收入增長率(Growth) 高管持股比例(Hold)股權集中度(HHi5)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Topone )獨立董事比例(Inde )。具體定義如表1所示:
(3)回歸模型
RD it=a0+a1Sub it + a2Controls it + Y + I+ ε it
(1)
Ln(Patent+1) it=a0+a1Sub it + a2Controls it + Y + I+εit(2)
其中,RD表示企業創新研發投入與資產比值,Ln(Patent+1)表示企業年度專利數量加1后取對數,這兩個指標均用來衡量企業創新能力;Sub表示政府補助與總資產比值;Controls為上述控制變量;Y用以控制年度效應;I用以控制行業效應;ε表示模型殘差。考慮到企業不同年度的變量可能存在序列相關,本文采用企業層面的聚類標準誤進行回歸,保證回歸結果的可靠性。
四、實證結果
(1)描述性統計
表2為樣本涉及所有變量的描述性統計。RD最大值為0.0980,最小值為0.0002,表明樣本中企業的研發投入存在較大差異;Ln(Patent+1)最大值為7.6329,最小值為0.6931,表明樣本中不同企業年度專利數量也存在較大差異。Sub平均值為0.0047,表明樣本中企業得到政府補助規模適中。其余控制變量指標經過縮尾處理后,不存在極端值,數值范圍和現有文獻基本一致,故不一一闡述。
(2)回歸結果
表3位實證回歸結果。模型(1)、(2)、(3)為RD為因變量回歸結果,從全樣本來看,Sub系數為0.281,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政府補助能有效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將樣本劃分不同股權性質的企業,我們發現國有企業Sub為正數但并不顯著,說明政府補助并不能有效提高企業創新能力,而民營企業Sub系數為0.234,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說明政府補助能有效提升民營企業創新能力。模型(4)、(5)、(6)為Ln(Patent+1)為因變量回歸結果,從全樣本來看,Sub系數為9.800,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政府補助能有效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將樣本劃分不同股權性質的企業,我們發現國有企業Sub系數為正數并不顯著,說明政府補助并不能有效提高企業創新能力,而民營企業Sub系數為7.569,在5%水平上顯著,表明說明政府補助能有效提升民營企業創新能力。我們認為,政府補助能有效緩解企業對于研發投入的資金問題,促進創新能力的提升。而對于國有企業來說,管理層對于風險的厭惡以及對于政治前途的考慮,加之創新具有高風險不確定性和退出成本高的特點,即使得到政府補助也不能有效提高創新能力;對于民營而言,其規模效果教育國有企業較小,且融資手段和能力有限,唯有提高自身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市場份額,政府補助能緩解其創新資金不足問題,從而有效提高創新能力。綜上,我們的假設得以驗證。
(3)穩健性檢驗
本文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法進行穩健性檢驗,可以在一定程度克服樣本選擇偏誤和內生性問題。具體而言,設置Subdum為虛擬變量,若企業當年年度得到政府補助,取值為1,反之取值為0。以Subdum為因變量,控制上述主回歸的協變量進行Logit回歸,得到傾向得分值。接著以所得的傾向得分值在STATA13.0軟件上進行卡尺0.0.5內的最近鄰匹配。最后刪除無效匹配樣本,再進行一次回歸。表4為匹配后回歸結果。我們發現無論是RD還是Ln(Patent+1)作為因變量,在全樣本中Sub系數均為正數,且均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說明政府補助能有效提升民營企業創新能力。而對于國有企業來說,Sub系數在兩組中的雖為正數,但均不顯著,說明國有企業得到政府補助并不能有效提高企業創新能力;而對于民營企業來說,Sub系數在兩組中均為為正數,且均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民營企業得到政府補助并不能有效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我們的結論通過穩健性檢驗依然不變。
五、結論與意義
本文以2010-2017年中國A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研究了政府補助與企業創新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企業得到政府補助能有效提高創新能力,但這與不同股權性質的企業有關,具體而言,民營企業得到政府補助能有效提高創新能力,但這一關系在國有企業中不顯著。本文還采用了傾向得分值匹配法進行穩健性檢驗,發現結論依然不變。
我們呼吁政府加大對中小企業的創新所需資金的補助,同時為中小企業提供多種渠道的融資,緩解其融資難的問題;同時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其對創新項目的投入。未來市場競爭是創新能力的競爭,唯有自身創新能力的提高,方可保持持續獲利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常青,李宇坤,李茂良. 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與企業創新投入[J]. 金融研究,2018(07):143-157.
[2] 文雯,陳胤默,黃雨婷. 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對企業創新的影響研究[J]. 管理學報,2018,15(07):998-1008.
[3] 李匯東,唐躍軍,左晶晶.用自己的錢還是用別人的錢創新?——基于中國上市公司融資結構與公司創新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3(02):17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