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麗
1 引言
在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后,國內經濟受到沖擊,實體投資的收益率大幅下降,而金融業利潤率卻居高不下,資本投資實業的意愿下降。隨著金融行業利潤的不斷增長與傳統行業持續走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投資利潤差距逐步加大,這使得企業將大量資金投資在金融領域及其他準金融領域,中國經濟開始出現“脫實向虛”的局面。經濟“脫實向虛”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密切關注。早在2015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對我國的經濟現實做出判斷,認為“大量資金流向虛擬經濟,使資產泡沫膨脹,金融風險逐步顯現,社會再生產中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整體循環不暢”。在2017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又進一步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要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和處置,堅決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加強薄弱環節監管制度建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再一次強調了金融業發展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的定位。
2 企業金融化的內涵
隨著經濟“脫實向虛”的問題不斷涌現,現有研究提出了“經濟金融化”的概念——經濟體本身表現出類似金融的性質或狀態(張成思和張步曇,2015)。由于“脫實向虛”的主體是實體經濟部門,從微觀視角上看,張成思和張步曇定義的“經濟金融化”就是非金融企業的金融化行為。因而,企業金融化可以從行為和結果兩個方面進行認識和界定: 第一,從行為角度看,企業金融化是企業采取的一種偏重資本運作的資源配置方式,表現為企業資產更多地運用于投資而非傳統的生產經營活動; 第二,從結果的角度看,企業金融化就是企業利潤更多地來源于非生產經營業務的投資和資本運作,追求單純的資本增值而非經營利潤。
上市非金融企業經營業績下滑以及金融投資收益的增加,使得多數非金融企業的金融化趨勢日益顯著,主要特征如下:(―)實體產業受到影響。非金融企業加大金融投資的比重,使得國內實體產業受到很大的影響。企業發展更多的依靠金融市場,實體經營不再成為企業價值提升的關鍵導向,這對實體經濟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二)偏向短期投資行為。非金融企業更偏向短期獲益較高的經濟投資,由于非金融企業注重股東價值最大化,企業在內部激勵機制的制定以及投資決策的選擇中,更青睞短時間看到收益的相關資產投資。此外,企業還將實體經營中的獲利抽離出來投入金融行業,實現金融化的持續循環。(三)改變原有的“資本結構”。在一定時期,企業的資本是有限的,想要實現資本的高效利用,需要把資本投入最有效率、產出最大化的產業中,非金融企業的金融化改變了傳統的資本構架,對企業的主營業務具有一定的影響。
3 企業金融化的動機
非金融企業金融化現象并非一蹴而就的,現如今,非金融企業外部宏觀經濟環境對企業潛移默化的產生影響,加之國內金融市場的變化,包括金融工具、金融產品的創新等因素,企業內部面臨融資約束的被動局面,外部實體投資獲利能力危機導致企業業績的壓力、股東價值導向的觀念以及發展策略的更新調整;這些都為非金融企業的金融化提供了土壤。
一方面從企業外部因素進行分析。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資本的自由流動成為其標志之一,資本得以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投資套利。如今,我國成為世界經濟中大型企業的投資熱點,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無形中推動了我國金融化的浪潮。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同樣釆取了利用投資來帶動經濟發展的形式,使得貨幣大量的在市場上流通,一部分貨幣就此進入了投機領域,為非金融企業的金融化行為提供了外部條件。因此從外部因素來看,第一,宏觀經濟的波動性。Firat Demir(2007)研究認為,企業金融化主要是因為經濟日益增長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實體投資與金融投資所獲得報酬率具有較大的差異,使得企業為了獲得更高額的報酬而逐漸金融化。而彭俞超等(2018)研究發現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上升顯著抑制了企業金融化趨勢,企業出于金融市場風險和經營風險的考慮,會減持投機性金融資產,并且增持保值性金融資產。第二,資本的擠出效應。通過研究表明實業投資和金融化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資本的剛性和市場的不確定性對非金融企業的投資行為有一定的影響,資本的擠出效應進一步促進了投資者選擇短期可逆的金融投資而放棄風險可能更高的長期固定投資。第三,金融市場的創新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與信息溝通傳導機制的不斷優化創新,為非金融企業的金融化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另一方面從企業內部因素進行分析。第一,企業實體投資獲利能力危機。當前,企業正面臨實體化經營的獲利危機,這也是不少非金融企業金融化的動力源泉。想要尋求一種迅速投資獲利的途徑,解決自身實體經營中的資金困境。與此同時,企業在金融時代中更加追求“短、平、快”,從傳統的經營規模擴大發展轉換為短期內的資本增值獲利,這是非金融企業金融化的潛在因素。王紅建等(2017)基于我國金融資本超額回報率的事實,實體企業通過對金融資產投資以分享金融業的高額利潤,表現為一種市場套利行為。第二,股東價值導向的影響。Crotty(2003)認為,股東價值導向和管理層私利最大化的共同作用是形成公司金融化的基礎機制。
總之協調好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發揮好虛擬經濟支撐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功能,避免虛擬經濟自我循環式的過度膨脹現象,遏制目前我國經濟“脫實向虛”發展的勢頭,讓民間資本安心回歸實業,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項迫切任務。
【參考文獻】
[1] 彭俞超,韓珣,李建軍.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與企業金融化[J].中國工業經濟,2018(01):137-155.
[2] 楊明基.資源價格對經濟金融影響的實證分析—以甘肅為例[J].金融研究,2006(12):160-168.
[3] 戴賾,彭俞超,馬思超.從微觀視角理解經濟“脫實向虛”——企業金融化相關研究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8(11):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