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婷
【摘 要】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自古以來都是學者們爭論不休的話題,兩者相輔相成,然而又存在著的差別,在它們的應用領域中,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分離。本文主要從道德的相關理論、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沖突的效應、我國司法實踐的案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 法律 道德 沖突效應 司法實踐案例
一、關于道德的理論
道德理想。道德理想與強制性的法律并行不悖,這條真理已經被人們的經驗證明了的。因為對于一個社會性的人來說,他的存在既需要具有強制性的法律規范,又需要對未來的確證。強制性的法律規范可以使人們井然有序的生活,道德理想可以讓人們對未來具有一定的明確性。雖然這些道德理想的實現不如法律那樣被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它依然是人類存在的支柱。有關道德的理論有很多,本文主要介紹哈特的道德理論。
(一)哈特關于道德的理解。哈特認為:“道德就是對于所有人的行為或自制的要求是一視同仁的,人們愿意自我約束”,道德批評具有合理性和普遍性,并被社會所接受。
(二)哈特保持自然法最低限度的原因。哈特堅持法律與道德的分離,他認為法律應當保持“自然法的最低限度”。為什么法律要堅持道德的最低標準呢?道德批評主要是滿足了合理性和普遍性兩個要件,并且被社會普遍的接受。“批判的道德即那種用以批評現行社會制度并且包括實在道德在內的一般性道德原則。”這里的“道德批評”,與“自然法的最低限度”在本質上是一回事。那么為什么人類需要道德對法律的批評呢?哈特在“自然法的最低限度”中認為,人類之所以需要道德的補充,主要是由于人的天性決定的,主要包括:1.人的脆弱性。人類的境況比較艱難,很少有其他動物像人一樣生下來就如此脆弱。人天生如此脆弱,無法在殺人、暴力游戲中,避免自身遭受損失。因此人的脆弱性呼喚法律與道德共同對人類的行為加以限制,要求人們的行為自制。2.近乎平等的關系。從力量的角度來說,人與人之間基本是相同的。一個人成長為人,并且獲得必要的生存條件,很大程度上需要別人的幫忙,因此需要法律和道德來共同維護他們的利益。3.有限的利他主義。“和所有的其它生物一樣,人最珍視自己,并想盡一切辦法保存自己,努力獲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躲避對自己有害的東西。”人們若想使自己努力獲取的東西被自己所有,則必須考慮到其他人的利益或者社會整體的利益。否則人的野蠻性便會阻止一切有利于人類幸福的事物。
二、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法律思想史上面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哈特和富勒關于法與道德有沒有必然聯系的論戰,同時也是法律與道德問題的第一次交鋒。哈特提出了“道德與法律相分離”的主張,二富勒則提出了“法律的道德性”主張。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價值的角度來看,法律不外乎情理。國家在制定法律的時候一定會考慮社會的倫理道德,根據當時的道德風尚來制定法律,因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也只有合乎道德的法律才會被人們所承認,并且主動遵守。
第二,從規范的角度來看,法律和道德是分離的。法律和道德的性質不同。首先,法律是國家制定、認可的,是制度性的規范,而道德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自發形成的,約定俗成的秩序和規范。其次,法律具有強制性,需要借助國家力量來保證實施。道德具有自覺性,是依靠習慣、觀念來實現。再次,法律是外在的,不管人們愿不愿意遵守,國家都可以使用暴力手段使人就范,而道德是一種內在的規范,只有人們接受它時才可以得以實施。
第三,從功能的角度來看,法律和道德是互補的關系。首先,從他們所調整的范圍來看,法律調整的是經濟和政治秩序,而道德調整的是社會生活的各種方面。其次,在效力上,法律的效力高于道德,因為法律靠國家強制力,而道德靠的是人們的自律。
通過學習,我覺得法律與道德是相互交叉和滲透的,法律規定不能做的事情,同樣也是道德所不允許的,總而言之,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和道德各有優勢,應當將兩者結合起來。
三、法律與道德的沖突效應
我們可以看出,法律與道德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手段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無論是在社會實踐還是在司法實踐中都相互補充、相互強化,但也存在著沖突。沖突是難免的,但如果可以對其加以控制,發揮積極作用,抑制消極作用,從而促進社會進步。
(一)沖突的積極作用。1、適度沖突會促使兩者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沖突會促進兩者的互動發展,一方面可以使人們發現法律偏離了道德,促進法律不斷自我修正,有利于提高法律的水平,另一方面,讓人們認識當下的道德觀念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從而改進道德的不足。
2、對道德與法律進行價值選擇。沖突是現實存在的,當兩者發生沖突的時候,我們該如何選擇。理性的選擇是以法律為主,道德為輔,用道德輔助法律。這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當事件發生時,要首先選擇法治依據法律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人們的道德需求。在面對沖突時,法官只能以法律為準繩。二是在某些情況下,使用法律的時候也應該考慮道德。
(二)沖突的消極作用。1、實踐中對人們行為的評價標準失范。沖突會導致社會秩序混亂,致使社會不和諧,不利于社會的進步。首先會導致道德的淪喪,當前我國社會法制不健全,兩者的沖突是存在的,而且己經影響到司法公正和社會和諧。眾所周知,在“彭宇案”中,法律與道德的沖突最后是以法律的裁決作為終審結果的,但這不是完美的結局。其次,沖突也會導致法律的錯位,同樣,在法律與道德的沖突中完全用道德來取代法律進行評判也是片面的。2、沖突使人們無法做出理性的價值選擇。對一個人的評價常常具有多個切入點,既可以從法律角度也可以從道德角度,人們在進行具體的社會行為時都是根據自己的評價和價值取向去進行選擇的。這就導致兩者的沖突,而這種沖突會使人在做出行為標準選擇的時候顯得盲目,無法確認傾向。但是法律必須依靠道德能得到遵守,有時為了維護法律的公正又必須懲罰因為道德感而觸犯法律的人。這個沖突會導致人只知道法律而忽略道德,進而使法律也失去了原本的道德內涵,淪為國家暴力工具,而這必然會導致法律喪失普遍性和正義性而不被遵守。
四、我國司法實踐中法律與道德沖突現狀的案例
(一)南京彭宇案。64歲的退休職工徐壽蘭在南京水西門廣場公交站跑向一輛公交車,與26歲的小伙子彭宇在不經意間發生相撞。急于轉車的彭宇隨即將摔倒在地的徐壽蘭扶起,并與后來趕到的徐壽蘭家人一起將她送往醫院治療,其間還代付了200元醫藥費,之后,爭議的焦點在于兩人是否相撞。法院一審判決彭宇賠償原告40%的損失。公眾期待二審法院尊重法律事實,讓彭宇案真相大白。二審結果是雙方和解,對于事實到底是什么法院沒有給出回答。彭宇案對社會道德底線的觸動極大,甚至有可能使公眾的道德底線后退。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法院審理認定,彭宇撞倒老太太“可能性比較大”,但絕大多數旁觀者卻從證據中獲得了相反的結論,即彭宇實際上是在幫助老太太,在老太太倒地不起時攙扶了一把,甚至幫助老太太的家人將她送到了醫院。如果公眾這種一邊倒的判斷是客觀事實,彭宇的確是做好事卻被反誣,那誣陷,法院的判決會給道德底線沉重的打擊。
(二)江歌案。該案講述的是一名中國留學生江歌,在日本被自己的室友劉鑫的前男友陳世峰殺害的事件。此案的發生產生了兩件事件:一件是江歌被害案,這是法律事件,由日本管轄,當然最高檢也刊文指出可根據中國法予以追訴;另一件是劉鑫及其父母在案發后的表現,這是一個道德事件。目前網上都在討論后者,這是觸動大家敏感神經的關鍵,劉鑫一家的事后行為觸及大部分人的道德底線。無論法律規范還是道德規范,都可以看作對人類行為的糾正,只不過法律是對肉體的懲罰,道德講就內心,前者約束力高于后者。劉鑫的行為可能不承擔法律責任,但逃不出道德的負面評價。這樣的討論有助于警示我們:當面對劉鑫所處的境地時,應該怎樣選擇。如果因法律背后有強制力,因此要對公權力作出限制,那么在今天,互聯網匯聚“民意”所形成的強大“公權力”,是不是也該受到限制?我擔心一些這樣的輿論傾向:因為江歌的善良被惡報,所以宣揚無需善良,比如用極端的情緒表達,給人帶來“好人沒好報,干嘛做好人”的邏輯。如果這樣,那么公共討論不僅對道德提升沒有幫助,反而會如彭宇案之后,讓更多人陷入道德困境與道德焦慮。
五、總結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社會發展中有一定的作用。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社會發展需要法律和道德。
【參考文獻】
[1] 張帆:《法律與道德——在哈特的語境下闡述》,載《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第9-11頁。
[2] 吳真文:《正確樹立法律與道德的邊界意識——哈特法律與道德劃界思想的現實啟示》,載《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36-40頁。
[3] 陳秀萍:《試論當代中國法律與道德的沖突及其限制》,載《南京社會科學》,2008第7期,第91-99頁。
[4] 嚴存生:《法與道德關系模式的歷史反思》,載《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第36-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