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彥
【摘 要】 本文立足于輿論與司法裁判的關系,首先梳理了輿論對司法裁判產生的影響,之后對輿論影響司法的成因進行分析,文章指出存在傳統道德觀與法律之間的沖突、公民法律素養還不夠的原因,文末就如何構建輿論的正向影響提出了三點建議:提高公民法律素養、進一步司法公開以及規范網絡行為,凈化網絡環境。
【關鍵詞】 輿論 輿論監督 司法裁判 審判
輿論與司法裁判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是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微妙關系并取得正向的社會效果,始終是一個具有理論及實踐意義的命題。無數次法律公共事件都會引發對該話題的思考。既要考慮、尊重民意,又要堅持司法獨立,這是司法機關無法回避的棘手問題。本文立足于當前的輿論和司法環境,對輿論與司法裁判的關系做進一步探討。
1.輿論對司法裁判的影響
1.1為案件審理提供參考。社會輿論在司法審判中起著重要作用,社會輿論的參與有利于案件事實的查明,經歷過民眾熱烈討論的案件,其判決更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法官判案依據的是法律事實,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難免存在差異,民眾參與可以實現信息共享,使得法律事實更加接近客觀事實;并且對于一些專業問題,審判人員未必能抓住重點,但是專業的民眾會提供專業視角,拓展審判人員的判案思路。
1.2提供有效的監督途徑。司法透明是一項基本原則,如何讓審判透明化,民眾參與是一項積極舉措。因為社會輿論具有強大影響力,會對司法審判產生無形壓力,壓力適當會讓司法裁判結果更加公正。同時,社會輿論也會提高司法工作人員的辦事效率,促使司法機關認真辦案、依法辦案,并且有效遏制司法腐敗行為的發生。
1.3對法律的權威構成挑戰。輿論監督必須在可控范圍內,切勿跨過監督之紅線,用輿論監督來代替司法審判更是一種悲哀。因此,當輿論介入到案件審判時,不能自由放任民眾發表不同聲音,應當對輿論的走向進行疏導和引導,不能偏離正確的價值取向,輿論所表達的觀點應當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尤其是權威的新聞媒體更應當本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社會責任感,不屈從于權貴和金錢,不要干擾正常的司法活動,不要用輿論審判代替法律審判。
2.輿論影響司法的成因分析
1.1傳統道德觀與法律的沖突。道德與法律相互交叉與滲透。法律是對公民個人行為的低層次要求,其中包括了道德評判和法律評判;道德是對人的思想和行為更高層次的要求,不一定與法律的價值取向一致,即道德所不容的不一定構成違法。因此,當民眾對某一審判中的案件關注時,通常會基于道德標準對案件做出評判,而該評判結果不一定與法律評判的結果相一致,還有可能存在較大差異。究其原因即傳統道德觀與法律之間沖突之必然而已。
1.2公民法律素養不夠。不可否認,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推進,國民法律素養有了很大進步和提高。從形式上表現為用法律解決問題日漸成為人們首選的定紛止爭方式。但是還不夠。法律普及在深度和廣度上有待拓展;民眾對法律保護路徑的選擇仍然很茫然,不知如何入手;對法律的理解和認識,受道德觀的影響與制約,表現出不理智的心態。尤其是當案件審判上升為公共事件時,輿論應該是對案件審判的有效監督工具以及對判決結果產生正向引導,而不是干擾法律的公正、客觀和中立。
3.構建輿論正向影響的建議
3.1持續提升公民法律素養。如前所述,公民的法律素養、法律意識與輿論的正向引導有著直接關系。用法律武裝頭腦,用法律思維評判案件,由此產生的社會輿論與法律審判結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既能夠全民參與案件審判的討論監督,正確表達個人觀點,又能讓各種聲音不至于偏離法律的基本邏輯,并且在集體討論的同時能夠尊重他人,對他人不進行人身攻擊、辱罵、誹謗等,對案件的各方當事人給予基本尊重,對個人隱私不泄漏或隨意披露。在法律、道德的框架內合理、合法地表達觀點,做到文明評論與監督。
3.2司法公開需要更進一步。社會輿論有利于促進司法公開,反之司法公開有利于輿論的有效監督。目前,已經出臺了諸多舉措以實現司法公開,但是還不夠,就信息公開方面還需要在以下領域予以進一步完善:首先,擴大網絡直播的范圍,除了敏感案件、不宜公開的案件,應最大限度地實現網絡直播對所有案件的全覆蓋;其次,加強法院與媒體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法院應時刻關注媒體的導向,正確引導媒體;再次,法院等司法機關應改變官本位思想,放下身段,加強和網民的交流與互動,通過開設自媒體、微信公眾號,及時地將真實、準確的信息傳達給大眾,讓公眾參與評論,實現陽光司法。
3.3規范網絡行為,凈化網絡環境。輿論的產生除了傳統媒體如:廣播、電視、報紙等之外,還有一個日漸重要的平臺即網絡。并且隨著人們對互聯網的依賴性越高,網絡成為最主要的輿論平臺。民眾可以自由地在網絡上發表意見和看法,并且網絡平臺的參與幾乎無門檻,更加使得網絡發聲變得隨意。但是沒有邊際的自由就是對他人自由的侵犯,所以在自由的網絡世界里,網絡暴力、網絡暴民時有發生。并且不恰當的網絡輿論對司法公正審判會造成嚴重阻礙,使得司法不得不在法律之外還要考慮如何應對輿論壓力,甚至于在判決時候做出一定妥協以迎合大眾的輿論審判。顯然這是對司法獨立原則的重大損傷,是現代社會通向文明、法治、自由之路不愿意看到的景象。因此有必要制定專門針對社會輿論的法律法規,引導和控制網絡中的各種違規違法行為,杜絕以訛傳訛,規范網絡輿論的發展,實現輿論對司法裁判的有效并且有所克制的監督。
結 語
輿論與司法裁判之間的關系甚是微妙,分寸很難準確把握。但是二者不是對立關系,正確引導輿論的方向,可以讓輿論成為司法裁判的輔助力量,實現對司法公正的有效監督。司法在不斷完善,民眾的公民意識、法律意識也在不斷增強,相信今后的輿論環境會更加干凈,司法也會更加透明。
【參考文獻】
[1] 張新寶.對“人民法院獨立審判”的全面理解[J].法學,2012(1):152.
[2] 倪志娟.輿論與司法如何良性互動[J].人民論壇,2018,(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