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鈺坤 趙亞軍
【摘 要】 本文對滴滴2018年“樂清女孩遇害案”的輿情進行研究,梳理其中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的發展和互動,分析官方輿論與民間輿論傾向,希望對政府和社會更迅速和有效地引導與應對這類網絡群體性事件起到一定作用。
【關鍵詞】 滴滴 兩個輿論場
“兩個輿論場”即除了傳統媒體建構的“官方輿論場”外,還存在一個“口頭輿論場”或“民間輿論場”。在各類網絡輿論事件中,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存在一致的取向,同樣也會出現不同的聲音。隨著網絡與技術的發展,兩個輿論場的表現與互動形式也都發生了變化。
滴滴女性遇害案引爆了多次輿論熱點,一度成為全民關注的話題,研究其中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的發展和變化,分析官方輿論與民間輿論的變化,對于政府和社會更迅速和有效地引導與應對這類網絡群體性事件有著現實意義。
一、“樂清女孩遇害案”輿情分析
2018年8月24日,浙江省樂清市一名20歲姑娘乘坐滴滴順風車后失聯。8月25日凌晨,受害者朋友發微博請媒體和輿論關注此事,許多網民助力轉發。25日上午,犯罪嫌疑人落網。
樂清女生遇害后短短幾天的時間里,各類話題接連引爆輿論,使這個事件迅速發酵,滴滴發表道歉信并下線順風車業務。在微博、微信和網媒這三大傳播平臺中,輿論主要集中在微博。
(一)事件中的官方輿論場。8月25日,事件被大量轉發后,微博@溫州草根新聞作為官方媒體發布了相關消息,@樂清公安也做出了回應,對事件進行了解釋,輿情消息逐漸在官方媒體平臺擴散。人民日報針對事件發布多條消息與評論,報道也被大量轉載,造成主流媒體對滴滴質疑的浪潮,同時也強調行業監管和倡導重視出行安全。在此次事件中,中央級媒體的媒體參與度很高。
(二)事件中的民間輿論場。在民間輿論場中,人們對于該事件討論的方向和側重點不一,主要集中于對于滴滴平臺、嫌犯、警方、有關部門、司機群體等的看法。
對于滴滴,網民主要是負面評價,以及對其回應的不滿。對于嫌犯,主要是對犯罪過程進行回溯并挖掘其身世信息,網民表現出憤怒情緒。而針對警方的聲音則隨著事件線索的逐漸披露以及嫌犯的落網,逐漸由負面懷疑轉向正面的肯定情緒。對于有關部門約談滴滴,網民在表示認可的同時,也表達了不少自己的建議。
在這類事件中還存在“網民追思”的情況。早在“空姐遇害事件”中就出現“遇害空姐”的微博成為追思之地的現象,而在這起事件中,同樣有大量網民表示對樂清受害女孩的追思之情,樂清女孩出殯之時,不少網民甚至從各地趕來送行。
二、“樂清女孩遇害案”中兩個輿論場的特點
(一)官方輿論場反應及時。由于官方輿論場自身體制框架與理念的限制,同時傳播方式的跟進程度不足,近年官方媒體的公信力確實有所下滑。
但在此次事件的詳細內容上,官方媒體雖然不如各類自媒體內容豐富和迅速,但是從警方到地方政府再到央媒都做到了及時跟進,并進行一定的方向引導,在案件相關信息的披露上做的較為到位。
(二)兩個輿論場的互動。此次事件中輿情基本是由民間輿論場引導,早期部分網民認為警察不作為,同時部分網民將矛頭指向政府,出現了一定“群體極化”的現象,為官方說話的人受到了打壓并成為憤怒的被宣泄者。
官方媒體的回應和引導及時的情況下,事態得以轉正,案件本身的相關輿情趨于緩和,但隨后滴滴平臺不夠誠懇的回應和道歉卻激化了矛盾。這樣的輿論又倒逼了官方輿論場發聲,對滴滴平臺的監管提出了更嚴厲的要求,同時也對網約車政策進行了反思。
兩個輿論場較為一致的點在于危機意識的建立,在事件發生后,網民、媒體、企業、政務官微各方都紛紛宣傳自救方式,同類事件的應對方法廣泛傳播。
三、兩個輿論場的互動啟示
(一)官方輿論場主動引導。在本次事件中,官方媒體雖然不如各類自媒體內容豐富和迅速,但從警方到地方政府再到央媒都做到了信息的及時公開,并進行一定的方向引導,可以說在案件相關信息的披露和處理上做的較為到位。
在積極主動的基礎上,專業媒體也要注意提高引導的技巧,擔負起傳遞正向價值觀的責任,為社會建立起正確的輿論方向。
(二)民間輿論場把握意見領袖。在民間輿論場中意見領袖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往往對事件輿情的走向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后真相泛濫的背景之下,對于意見領袖的把握和引導變得更為重要,只有大多數意見領袖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不為了利益去故意煽動民眾情緒,民間輿論場中才有可能對各類事件有著理性的討論,而不是一味的情感宣泄。
(三)建立兩個輿論場的溝通機制。在互聯網意見表達門檻越來越低的情況下,兩個輿論場之間的距離在網絡上變得更近,也有了對話的可能性。建立兩個輿論場的良好溝通機制,增進互動和相互的理解是不可或缺的。畢竟追求真相和社會的公共利益是兩個輿論場的共同導向,也是政府與民眾的心之所愿。只有把握好兩者的統一方向,努力彌合分析、解決問題,才有利于整個輿論的良好發展。
四、結語
官方媒體和官方輿論場往往是權威信息的傳達地,是公民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但也存在信息滯后等問題。民間輿論場由于信息傳播的即時性,成為第一時間的信息渠道和海量意見的集中地,可同時也不能避免虛假消息的泛濫。只有兩者做到充分的互動與促進,彌合分歧、取長補短,以客觀事實為核心,才能使國家的輿論生態更健康。
【參考文獻】
[1] 鄭運鐘.打通民間與官方兩個輿論場——談新媒體時代評論如何做好輿論引導[J].新媒體研究,2018,4(18):61-62.
[2] 童兵.官方民間輿論場異同剖析[J].人民論壇,2012(1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