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玲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嶄新階段,原本從事農業生產的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遷移的現象應運而生,“留守兒童”現象便是這種發展形勢下產生的弊端。初中生正處于心智走向成熟、建立人生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需要更多的關心愛護與教育指導。然而初中留守兒童由于得不到所需的家庭教育,各種心理問題和自我管理問題層出不窮。為此,主要探究了提升初中留守兒童自我管理能力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初中留守兒童;自我管理能力;策略
基于留守兒童成長環境的特殊性,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勢必會遇到許多心理問題,加之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對他們進行正確的教育指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可見對初中留守兒童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與教育管理為當前農村初中教師的主要任務。自我管理是每個學生在成長與發展中都需具備的一項能力,培養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自我管理意識更能為他們身心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因此,教師應結合留守兒童特點制定出更具針對性的教育指導措施,以期達到提高其社會環境適應能力的根本目的。
一、為學生創建良好校園環境,建設學校“家”文化
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家長長期在外務工,與孩子接觸的時間極少,導致學生長期缺失家長的關愛與教育,以至于他們逐漸形成對“家庭”陌生、對“家”文化不理解的心理狀態,這也是致使其難以構建正確成長價值觀的主要誘因。基于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現象,教師可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家”文化校園環境,以此來彌補他們所缺失的情感,同時讓其意識到進行自我管理對學校、對家庭帶來的積極意義,從而使之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家”文化的核心是和諧與幸福,教師可以以此為理論依據優化校園與班級環境,讓學生在更具溫馨氛圍的校園大環境中感受“家”的溫暖,由此來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功效。首先,在校園公示牌、新聞墻等地張貼一些關于“家”文化的歷史故事、藝術作品與新聞時事,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品讀這些內容。其次,將班級管理設定為“家庭模式”,每個人都在班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讓他們將班級管理工作當作“家務事”來解決,使“構建家庭文化”的任務落實在每個人身上,從而以“潤物細無聲”的模式讓學生逐漸意識到在家庭中進行自我管理的重要意義。
二、培養學生的情緒控制能力,教師承擔起關愛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最值得教師關注的問題,由于留守兒童的成長多伴隨著性格孤僻、心理自卑、柔弱內向或過于頑劣的心理問題,切實需要農村教師形成“善于發現問題,精于對癥下藥”的教育理念,以此來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思想與心理問題。由此出發,教師應針對初中留守兒童的特性實行關愛教育,采用多種方式與學生溝通,在尊重、平等對待每個人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從而為他們自我管理能力的良性發展奠定基礎。
如:對于一些從小就離開父母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監護者大都是祖輩或親戚,這種略有疏遠的家庭關系會使他們在面對困難時感到無依無靠,久而久之變得柔弱內向、不愿交流。面對這類學生時教師可作為傾聽者聽他們講述自己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提供相應的解決措施來與之搭建起信任的橋梁。如此可促使學生打開心扉,并在接受到教師更多的關愛后逐漸形成樂于交流的成長習慣與善于調節情緒的管理能力,進而達到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與改善性格的目的。
三、學校應注重開展德育,協助學生建立價值觀
提升道德修養與人格品質是農村初中留守兒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內容,由于他們大都缺乏有效監管與教育,極容易受到社會中一些負面現象的影響,致使他們容易養成不良行為習慣。針對這一問題,在農村初中學校中開展德育便顯得尤為重要,旨在通過提升他們的道德品質與思想境界來促使其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從而使之能以更優秀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約束能力與自我反省能力成為更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趨勢的高素質人才。
如:學科教師應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德育知識,讓學生在提高文化認知的同時發展人文精神,并讓他們意識到生活中處處蘊含德育,由此來推動其道德修養與學習能力的共同提升。又如:教師還可在學校中開展多樣化的德育實踐活動,利用實踐式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并讓他們在切身體會中進一步感受德育知識的實際運用,如此才可切實達到有效德育的活動目的。教學活動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德育理論內化為一種行為習慣,并可為他們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奠定理論基礎。
總而言之,留守兒童缺失家長關愛與家庭教育的問題是導致他們性格更為孤僻或頑劣的主要原因,且這種特殊的成長環境決定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更應具備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自我調節的管理能力。據此,農村初中教師應對留守兒童進行合理的心理疏導與正確的教育指導,以促使他們逐漸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與健康良好的人格品質,從而使之以優異的自我管理能力為依托,自行構建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林娜.農村初中留守兒童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2]殷澤明.管窺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4(6):33-34.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