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娜
綠色發展是張家口市實現經濟轉型的重要戰略布局,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如何用“治理”的理念實現張家口經濟綠色發展是本文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因此本文引入協同治理的理論,嘗試從協同治理的角度構建張家口綠色發展的框架路徑。
一、單一治理主體的“失靈”
綠色發展作為張家口市全局性的經濟目標,必然會涉及到張家口市各個經濟主體,由于綠色發展的整體性,導致任何單一主體形成的模式都難以取得理想效果。從市場來看,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市場主體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如果綠色發展符合企業利益的最大化,企業便會遵循綠色發展的路徑,反之則不然,這就是常說的“市場失靈”的其中一個表現。從政府角度看,有限的信息、尋租的可能性以及對市場的有限控制都會導致政府在綠色發展問題上的失靈。尤其是當前我國進行“放管服”改革,釋放市場活力的大背景下,政府直接把控市場發展的行為已經成為歷史。同時,政府也是經濟利益的主體,本身也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完全追求公共利益的政府部門只存在假想狀態。從社會角度,由于當前我國社會組織發育不成熟,主要借助政府和市場的力量實現自身發展,因此社會組織很容易與政府、市場形成同謀關系,一定程度上助長政府失靈或者市場失靈。從公民角度講,公共政策學告訴我們公民很容易具有短視性,傾向于支持對自身利益有益的公共決策,哪怕這項決策從長遠看并不是理性行為,而綠色發展的道路很容易短時間內造成部分公民收入銳減甚至失業,因此單一的公民主體無法保證張家口的綠色崛起。
二、綠色發展協同治理的利益博弈
單一主體的失靈必然需要多元治理主體的協同配合,但是由于任何主體都存在利己和利他的雙重屬性,因此主體間就存在合作與沖突的兩種狀態。首先,政府與企業存在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政府制定綠色發展的運行規則,如果企業自覺遵守并積極踐行,那么政府和市場在利益目標上是一致的,表現為合作關系。但同時政府和企業可能通過尋租的關系建立負向的合作關系,則對于綠色發展協同治理具有極大危害作用。當然政府與企業也可能處于非合作博弈,而且這種現象更為突出。政府官員由于自身晉升等訴求,企業由于片面追逐經濟利益,都可能使雙方只打著自己的算盤,從而處于不合作狀態。
社會組織作為新生的力量,必然在“搶奪”生存空間的過程中得到發展,而當前社會組織主要是承接政府下放的權力,因此和政府形成依賴又擠壓的博弈關系。社會組織的自發性、非營利性等特征都可以發揮獨特的優勢,尤其是綠色發展涉及到生活方方面面,政府監管的視野無法做到任何時候以及任何地方的介入,社會組織的廣泛性就可以發揮獨特優勢。公民作為社會組織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大部分時候兩者都是利益相同的,但由于社會組織可能為了生存與其他組織進行利益交換,亦或者公民參加社會組織不是為了公共利益,而是為了擴大影響力等自身利益追求,那么都會造成社會組織與公民的利益沖突。
三、政府—市場—社會—企業協同治理實現綠色發展
(一)建立協同治理的激勵機制
綠色發展必然需要在主體間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從而實現協同治理的制度性、可持續性。第一,建立利益協調補償機制。尤其是針對綠色發展轉型中,部分傳統企業會有抵觸,可以嘗試通過溝通、協調、談判的方式,進行調整稅制和補貼來維系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第二,建立嚴格規范的執法機制。對于綠色發展轉型中的不合作態度和機會主義行為給予嚴厲懲罰。
(二)建立協同治理的信息機制
溝通是合作的基礎,而良好的溝通需要建立在順暢的信息基礎之上,從而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合作成本,增強合作主體的信任感、安全性。因此,協同治理中越成熟的信息機制,就越能促成主體的合作意向。首先,要實現信息公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將協同治理的信息及時、準確的傳達到政府、市場、社會與公民中。這就要求有暢通的信息傳播渠道,互聯網、物聯網等渠道要得到充分利用。
(三)建立協同治理的監督機制
作為協同治理系統的子系統,多元監督機制的建立可以健全相互制約機制,逐步形成各治理主體間的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格局。從當前監督權力的力量對比來看,需要政府將權力進一步下放給市場、社會和公民,以確保其具有相應的制衡能力,同時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履行其相應的職責。通過協同治理系統的監督制衡,可以實現主體間合作關系的達成,避免共謀現象的出現。
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復雜,經濟社會不確定性的日益增強,任何單一主體都無法實現綠色崛起的經濟轉型目標,將參與主體的利益進行合理化、合法化,通過協商的方式實現利益的合理配置,從而建立政府、市場、社會以及企業的四維主體協同治理路徑,是張家口市實現經濟綠色崛起的行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