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應紹
【摘 要】 本文從全域旅游發展思想認識待提高、旅游產業融通發展待加強、優質旅游品牌打造待提升、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待提速、全域旅游管理機制待完善等五個方面分析了豐都縣全域旅游發展壁壘的主要表現,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凝聚全域旅游發展的思想共識、強化全域旅游發展的物質基礎、提升全域旅游發展的品牌效能、增強全域旅游發展的保障能力、完善全域旅游發展的服務機制等五個方面的破解之策。
【關鍵詞】 豐都縣 全域旅游 壁壘 對策
豐都縣是長江經濟帶重慶段的重要節點。黨中央對于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的一個根本原則就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貫徹這一根本原則就需要大力推進綠色發展。豐都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地、自然生態環境脆弱的發展現狀決定了豐都縣推進綠色發展必須全力推進全域旅游。近幾年來,豐都縣大力推進全域旅游開發,取得了較好成績。2018年豐都縣旅游人數達到165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9.53%,旅游收入達到80.23億元,比上年增長27.13 %。但從高標準推進豐都縣全域旅游發展看還存在一些壁壘,需要認真研究加以破解。
一、豐都縣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壁壘的主要表現
(一)全域旅游發展思想認識待提高
豐都縣各街道鄉鎮對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的重要性認識比較到位,但要真正做到超越轄區利益的束縛,徹底打破行政區劃、地理環境的限制,實現旅游資源高位整合及優化配置,完成縣內各街道鄉鎮旅游產業鏈條的融通,促進旅游產業整體發展,短時間內困難不小。同時各街道鄉鎮全域旅游開發程度也有快有慢,三合、名山、雙路、仙女湖、南天湖、高家鎮等相對較快。總體而言,大部分鄉鎮街道已經將全域旅游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但在具體工作推進時,推動旅游產業特別是全域旅游發展并沒有上升到戰略全局的高度,而各街道鄉鎮對于超越轄區利益限制,推動鎮域旅游產業融通發展、整體打造全域旅游發展缺乏必要的思想共識。
(二)旅游產業融通發展待加強
目前豐都縣全域旅游發展基本采取“城區+景區”的發展模式,城區和景區連在一起,城區為景區提供服務設施支撐,包括名山、雪玉洞、南天湖、九重天等景區的旅游觀光業所帶來的門票收入、延伸消費等則為城區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反哺。這種產業發展模式比單純依靠景區的產景發展模式,產業鏈要延申得更遠,但是旅游產業與工業、農業、商業及鄉鎮地域文化等融合不緊密,旅游產品創新及供給力較弱,致使產業鏈的融通力、影響力、擴張力不足。
(三)優質旅游品牌打造待提升
豐都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地,地形為三山夾兩槽,丘陵為主,長江干流橫貫豐都47公里,擁有龍河、渠溪河兩大支流。總體講,自然旅游資源和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但有影響力的景區和旅游品牌卻相對不足。據重慶市文旅委統計,截止2018年12月底,全市共有239個A級景區,其中:5A級8個,4A級92個,4A級以下139個。據豐都縣文旅委統計,截止2018年12月底,豐都縣5A級沒有,4A級4個,占全市4A級總數的4.3%;4A級以下1個,同等占比4.2%。可見,豐都縣4A及其以上相對高端級別景區較少,優質旅游品牌離全域旅游開發還有待較大提升。
(四)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待提速
健全完善的旅游基礎設施,是持續推進全域旅游健康有效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豐都縣在全域旅游工作推進工作中,旅游景點項目及其配套的旅游地產建設投資等所占比重較大,而相應的如旅游區廁所、垃圾回收點、旅游區酒店招待所等服務設施則明顯配套不足。據重慶市文旅委統計,截止2019年1月,全市共有星級飯店197家,其中五星級28家,四星級52家,三星級89家,二星級28家。而據豐都縣文旅委統計,豐都縣五星級沒有,四星級2家,三星級1家,二星級1家,共計有星級飯店4家。與豐都縣全域旅游發展的高要求看,星級飯店不足,嚴重影響旅游接待能力。而部分街道鄉鎮新開業的景區,甚至是4A級景區,服務配套設施不夠,開業期間因游客在集中時間集中景點猛然進入,出現停車、住宿、用餐困難,甚至是如廁都成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對景區形象是負面影響,這對于本地旅游業的持續發展顯然是不利的。
(五)全域旅游管理機制待完善
目前,豐都縣旅游工作運行機制為“1+1+2”,即:1個領導小組——豐都縣全域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縣旅游工作;1個管理部門——縣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負責全縣旅游規劃、宣傳營銷和行業管理;2個開發機構——大名山景區開發建設指揮部和縣旅管委(旅發中心)分別負責大名山景區和南天湖旅游開發建設的管理和服務。這個工作機制使得全縣旅游管理服務質量和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從全域旅游要求的全要素資源融合發展看,相關管理機制仍然需要不斷健全完善。
二、推進豐都縣全域旅游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凝聚全域旅游發展的思想共識
全域旅游發展是豐都縣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關鍵舉措,必須凝聚全域旅游發展的思想共識。在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工作中,首先必須堅持人本導向,堅持以人民中心的發展理念,要讓全縣廣大人民群眾在全域旅游發展中得到實惠,尤其要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體現全域旅游理念,讓貧困村、貧困戶受益。其次,要堅持綠色發展,要在全域旅游工作中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守住一江碧水、兩岸青山。這是全域旅游發展的關鍵,也是縣域內各街道黨委政府必須形成的共識。如果不在這個問題上形成強有力的共識,那么全域旅游發展就會因為陷入街道鄉鎮轄區利益的糾葛中,最終不僅達不到預期目標,還會路子越走越窄。
(二)強化全域旅游發展的物質基礎
1.優化產業城鎮空間布局。豐都縣產業城鎮發展要注重整體的空間布局,以滿足全域旅游開發對地理空間的長期需要。產業城鎮布局一方面要全方位考慮豐都縣的山水地貌和生態環境的可承受度,另一方面又要始終立足豐都縣縣各街道鄉鎮的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狀況,真正實現規劃科學、針對性強。要進一步優化“一心、兩極、三帶”產業城鎮發展空間布局,努力建設“山水豐貌、物產豐盛、人文豐厚”美麗豐都。要注意處理好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堅持適度開發、大力保護的原則,以三合街道和名山街道為中心樞紐,積極建設產業城鎮融合發展先行示范區,形成產業城鎮發展龍頭,在豐都縣全域旅游開發中發揮核心輻射帶動功能;以名山、雪玉洞、南天湖、九重天等旅游景區為關鍵節點,實現景鎮融通,強化旅游服務供給,在全域旅游開發中發揮中心示范功能;以鄉鎮集市生活區為重要節點,在堅持中華傳統文化內核的基礎上,全方位融入各鄉鎮街道地方歷史和現實特色文化,在山水一體、建筑風格風貌、道路標識高點體現特色旅游小鎮。以自然村居民集中生活點為最基本節點,培育集農業種植、民宿文化旅游發展等為一體的豐都縣田園綜合體,構成全域旅游發展的珍珠網點。
2.全力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農業綠色產業體系。立足豐都縣情,以全域旅游思維理念,打造“1+6+X”的農業綠色產業體系,不斷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在全域旅游工作中,提高農業農村旅游產品供給質量,把觀光、休閑、體驗、度假融入鄉村旅游的全過程。全力提升各街道鄉鎮特色旅游產品的質量和外部影響力。借助打造中國南方肉牛之都,不斷提升以恒都牛肉為代表的豐都肉牛在城市、大型超市的占有度,在游客中的美譽度。借助豐都麻辣雞已在豐都周邊區縣和重慶主城區的得到游客的認可基礎上,整合現有麻辣雞生產、銷售、外宣資源,進一步提升產能產質,讓麻辣雞在重慶站穩腳跟,進而走向全國。還要繼續抓好豐都豆腐乳、紅心柚、花椒、栗子大米等農業綠色產品的質量提升工作。
(三)提升全域旅游發展的品牌效能
1.提升濃郁縣域歷史文化品牌效能。充分發揮長江、龍河、渠溪河對于豐都縣域文化旅游的融匯貫通作用,整合挖掘縣內的紅色革命文化、移民文化、鬼城民俗文化、孝善文化、山水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統籌名山鬼城、雪玉洞、南天湖、九重天等景點打造,重點提供文化體驗、濕地保護、山地滑雪、水上游樂等拳頭產品。按照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標準,在重慶市整體全域旅游統籌之下,全方位體現豐都縣域旅游發展定位,高點設計、高位推介體現豐都縣域特色的系統性的經典文化旅游宣傳口號,規劃打造數個品質高、有特色的A級景區,編排打造全席具有濃厚豐都縣域文化特點的旅游文藝節目,包裝生產多種縣域全席特色旅游商品。加快構建豐都區域性旅游服務中心,發揮游客集散、旅游商品集中展銷、交通樞紐等功能。
2.提升濃郁縣域生態文化旅游品牌效能。全方位利用豐都縣內自然風光的秀美、神奇、古樸、自然,根據自然生態環境可承載度,全力整合生態旅游資源,將生態資源與養生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鬼城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有機融合,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文化旅游品牌。要充分展現亮點,突出豐都縣域特色,不斷提升生態文化旅游產品供給質量,實時推出戶外探險、休閑度假、農業生態、鄉村民俗、養老養生等高質量旅游產品,提升生態文化旅游產品的影響度。各街道鄉鎮應結合自身鎮域特色,發揮自然村居民點比較優勢,將生態文化旅游與傳統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增強競爭力,有效解決長期困擾豐都縣旅游業過境游的尷尬局面。
3.提升商旅文服務品牌效能。花大力氣高位整合豐都縣縣域內旅游人才資源,加強商業、旅游、文化等服務品牌建設,努力打造年齡結構合理、業務精湛的導游隊伍,提高旅游服務質量。要特別注重培育豐都縣有較大影響力的品牌旅行社,多措并舉全力鼓勵開發具有豐都特色的“旅游精品線路”,提升品牌旅行社在旅游市場中的各種能力。立足豐都縣肉牛、麻辣雞、有機魚等綠色農業生態原生態原料,高點培育在重慶市具有較大市場影響力的餐飲及旅游商品生產銷售企業。
(四)增強全域旅游發展的保障能力
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要不斷適應全域旅游發展的需要。可根據全域旅游長遠發展的需要,按照“衣食住行用買”全旅游流程,有效設計布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鎮商圈以及旅游景區商品經銷點建設,保證旅游產品供給質量,全力為游客來豐都旅游購物消費提供便利;加強旅游酒店招待所飯店建設,特別是高品質的星級酒店招待所飯店建設,提升旅游住宿和餐飲服務水平,全面提高游客來豐都觀光旅游的舒適度,形成多次回頭旅游的效能。進一步提升縣際、鄉際、村際旅游道路建設,構建較為完善的旅游交通體系,實現旅游交通無縫對接,切實保障游客出行的安全高效;進一步加強旅游景區廁所建設,確保能夠滿足景區最大人流量情況下的用廁需要,特別注重“廁景”合理搭配,根據景區的地貌特征、文化氛圍,優化旅游廁所的建筑設計,最大化提升旅游廁所的文化傳播、旅游感觀效能。進一步利用大數據、信息化技術,提升旅游基礎設施數字化、信息化水平,確保為游客在門票購買、景區管理、酒店住宿等方面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水平。
(五)完善全域旅游發展的服務機制
健全完善的管理服務機制,是推進豐都縣全域旅游發展的又一個關鍵。要在“1+1+2”的管理服務機制基礎上,不斷完善全域旅游發展的服務機制。從街道鄉鎮層面看,街道鄉鎮政府要順應縣級文化部門與旅游部門重組的新形勢,進一步打破體制機制的束縛,實現旅游管理到旅游服務的轉變、單個鎮域服務到多個鎮域旅游集團服務的轉變。從縣級層面看,要由縣級相關權威部門統籌協調,常態化設置豐都縣全域旅游發展辦公室,整合宣傳、文化旅游、交通、公安等職能部門,統籌全域旅游合作事宜,以高效便捷地處理旅游發展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同時,要加強常態化督查考核,確保全域旅游發展各個環節的有效運行服務,確保全域旅游發展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