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
【摘 要】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節點,中小企業的發展也正面臨著轉型和提升,而在發展的過程中,又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企業的發展應該采用何種形式,企業的經濟提升應該依靠什么,是多元化的發展抑或是專一發展單個項目,都是關乎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點。而產融結合的發展模式正是在此時走進了中國經濟的眼眸中,本文是基于中國經濟的大背景下,對中國特色的產融結合模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 產融結合 企業轉型
產融結合一般指產業資本與金融機構之間,通過相互參股、持股、控股等方式而進行的內在結合或融合,是產業資本發展到一定程度,尋求經營多元化、資本虛擬化,從而提升資本運營檔次的一種趨勢。產融結合憑借它特有的優化企業資源配置,降低交易費用和成本等優勢,迅速得到發展,大批量的公司陸續建立財務公司,將實體資本投入到金融市場中,利用金融工具獲得更高的利潤。據統計,在位列世界500強的企業中,80%的企業在不同程度上選擇了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相結合的發展方式。可見,產融結合的方式已經成為大中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一、我國產融結合的發展歷程
1、起步晚。
我國企業的產融結合之路起步較西方國家晚,發展的過程也相對曲折。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致力于經濟體制和企業的運營體制改革,產融結合作為比較新的西方經濟理念雖然沒有獲得大眾的廣泛認可,但是已經有了初步發展的苗頭,吉林市松江財團、北方集團的銀企財團協議,采用了財團和銀企這兩種產融集合的初級形式。(張鵬,2017)[1]隨后,在1987年7月,東風汽車財務公司的成立標志著我國產融結合的序幕的拉開,緊接著,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由企業興辦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也隨之成立,產融結合在全國范圍內迅速發展起來。
2、發展過程曲折。
但是,由于監管政策的約束和金融業、銀行業的超高投資回報率等原因,我國的產融結合的模式更多地表現為“由產到融”,即利用實體經濟的利潤投入到金融市場中。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企業為了追求高利潤,一味的把資本投入到金融業中,忘記了初衷,致使實體企業越來越偏離其主營業務,逐漸形成了制造業趨于空心化的現象,這種現象也被稱之為“實體企業金融化”(謝家智,王文濤,江源,2014)[2]。雖然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作用下,大部分企業已經意識到不能一味依賴金融業帶來的利潤,而需要將獲取利潤的重點轉回實體經濟,但是, 三九集團、通用電氣公司因通用金融的負面效應,在金融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等事件的發生,依舊使得國家和企業對產融結合服務實體經濟的具體措施存在質疑和不解。
3、發展現狀。
在我國經濟正面臨轉型的重要節點,企業在進軍金融市場的時候依舊缺乏“領航員”的指導力量,導致企業在實施產融結合的政策時“畏畏縮縮、小心翼翼”,嚴重阻礙了企業的發展,對于我國新形態下的經濟發展也是一大障礙,金融如何服務實體,也成為了國家需要研究的課題。在這個背景下,需要先進的經驗來為更多的民營企業示范產融結合該如何為企業實體經濟帶來效益。
二、我國現階段發展產融結合的意義。
文獻回顧,國內的學者關于產融結合在我國的發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第一是正面效應,作為企業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催化劑”,產融結合發揮著增加生產、促進銷售、降低成本、盤活資產、提高收益等基礎性作用,產業金融與互聯網的融合正在催生新型商業模式的誕生。(邢天添,2017)。盛安琪,汪順,盛明泉(2018)使用制造業樣本研究進一步擴充產融結合的邏輯內容,證實了實體企業通過金融股權關聯實現產融結合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水平。胡彥鑫,劉婭茹,楊有振(2019)通過選取2008-2015持股金融機構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利用回歸分析法得出產融結合對企業投資的正面作用;王元月,白冰峰,馬紅(2018)采用Richardson模型考察民營企業實施產融結合模式的運作更容易改善企業經濟效率、投資效率;葛寶山,何瑾(2019)在融資約束理論和協同效用理論視角下,運用 GMM 方法探究產融結合與創新投資之間的關系,提出產融結合模式的使用對于企業創新投資的促進效果更為顯著,閆佳,鐘無涯(2018)在研究多家制造業上市公司后,將產融結合定義為參股非上市銀行,使用經濟增加值EVA定義企業的轉型升級,使用傾向評分匹配估計方法(PSM)去驗證出產融結合可以有效促進制造業上市企業的轉型升級的結論。
第二是負面效應,但是藺元(2010)通過樣本分析的方式,得出上市公司參股金融機構后經營業績各項指標顯著下滑,經營業績也沒有得到改善的結論。袁銘霞(2019)認為企業從金融資本的收益會繼續投入到金融業,形成一個閉環圈,造成企業實體的“空心化”,長期發展下去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王耀丹(2018)利用華潤銀行作為案例,也揭示了產融結合的風險性和運營不規范導致的企業利潤下降等問題。李文貴, 蔡雍蓉(2019)以 2007—2016 年 A 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檢驗持股金融機構對非金融上市公司主業發展的影響,實證檢驗發現說明持股金融機構抑制了主業的短期發展和長期發展,使經濟面臨“脫實向虛”的威脅。
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三期疊加”新常態階段,如何增強實體經濟的生命力,助推實體企業轉型升級、實現創新式驅動,成為當前我國經濟建設中的核心命題。(盛安琪,汪順,盛明泉,2018)[3]2019年2月23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從國家多次強調和頒布一系列法規的舉動中,我們不難看出,促進產融結合發展能力,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已經成為了我國現階段的政策訴求。如今,我國迎來了產業發展與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而產融結合的興起對現階段我國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產生了重大影響 。如何通過產融結合的方式來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了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一大課題。
1、為我國企業如何利用產融結合服務實體經濟的研究提出了創新視角。
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讓正在利用產融結合進行發展的企業能夠將發展的重點轉回到實體經濟上去,從“由產投融”轉到真正意義上的“產融結合”,不要一味的追求金融行業所帶來的高利潤、高回報,降低企業發展中的財務風險,促進企業的實體競爭力。
2、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模式提供新思路。
《中國制造2025》的發布,標著我國制造業的發展面臨結構調整、產業轉型等挑戰。而“十三五”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三期疊加”效應日益明顯,民間投資不斷萎縮,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邢天添,2017)[4]產融結合在經濟發展的特殊節點,應該用何種方式、何種理念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達到理想狀態。不僅限于減輕國家經濟下行壓力,更多的是推動企業轉型,國家經濟更上一層樓。通過研究產融結合運行過程中實體經濟和金融的良好協同,分析其所達到的實際效果,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向提供新的思路和選擇。
【參考文獻】
[1] 張鵬.產融結合進程、研究動態與發展趨勢———基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邏輯[J].財經叢論,2017,(6):11-19.
[2] 謝家智,王文濤,江源.制造業金融化、政府控制與技術創新[J]經濟學動態, 2014,(11):78-88.
[3] 盛安琪,汪順,盛明泉.產融結合與實體企業競爭力-—來自制造業樣本的實證分析[J] 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8,(1):15-26.
[4] 邢天添.深化產融結合 助力實體經濟[J].宏觀經濟管理,2017(7):33-35.
[5] [法]拉法格.拉法格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6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