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卿
【摘 要】 在群團改革背景下,各級共青團組織需要牢牢把握好群團改革的正確方向,立足客觀實際,重新審視定位和創新工作,積極圍繞“強三性,去四化”目標任務,在補短板、抓細節、求創新、轉作風上下功夫,堅持強基礎、轉方式、提品質,努力開創出黨的群團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 群團改革 工作創新
中國共青團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團組織和群眾性組織,它自成立以來,圍繞黨政中心大局、服務青年發展需求,在推動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領、青少年事務管理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環境下,創新改革已經成為共青團和青年工作開展最鮮明的主旋律,影響和決定著今后共青團工作的基本格局和發展空間[1]。尤其是共青團體系中最至關重要的、最基層組織的區縣級共青團組織,更加需要嚴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好群團改革的正確方向,圍繞“強三性,去四化”目標任務,做細做實共青團改革工作。
一、當前群團工作薄弱環節簡析
自中央啟動群團改革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各地共青團組織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團結帶領全區廣大團員青年,旗幟鮮明講政治,知行合一抓落實,著力構建“凝聚青年、服務大局、當好橋梁、從嚴治團”四維工作格局,扎實有效地做好共青團各項工作,圍繞“強三性、去四化”的總體要求,堅持問題導向抓重點、關鍵突破帶全局、結果導向求實效,優化職能職責、健全組織體系、強化隊伍建設、創新方式方法、加強黨的領導,探索形成了一批制度性成果和好的經驗做法,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但當前群團改革中還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部分地區非公團建基礎弱、覆蓋少、效果差;推進各級團組織改革還不夠深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進行青年思想政治引領的方式還有待探索;服務全區工作大局的領域和載體還需進一步拓展;聯系青年、服務青年的手段還不豐富、機制還不完善;整合黨政資源、動員社會力量的能力還比較欠缺;基層團組織動力不足、活力不夠、力量薄弱的情況尚未根本扭轉等等。這些都需要各級團組織敢于擔當、勇于實踐、善于創新,在完善自身建設上下功夫,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實解決。
二、共青團組織工作創新的著力點
共青團組織要做群團組織改革的先行軍,必須深刻把握共產主義青年團發展規律要求,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各個背景下選準結合點,在增強“三性”、去除“四化”上下工夫,將國家的發展與青年發展結合起來,推動組織工作創新。
(一)堅持黨建帶團建
對照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大力推進從嚴治團,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做到正本清源、名副其實,讓團干部更像團干部、團員更像團員,讓各級共青團組織煥發新的青春活力。始終堅持黨對共青團的領導,自覺把共青團工作放到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去思考、謀劃和推動。認真落實黨委決策部署,把黨委部署要求落實在具體崗位、具體行動、具體成效上,真正把旗幟鮮明講政治體現到知行合一抓落實的時時事事處處中。促進黨團資源整合,推動各級黨委實現黨建團建工作同步部署、活動同步謀劃、考核同步開展,促進黨團組織在人力、陣地、信息、管理等方面資源共享。加大推優入黨力度,使“團員推優”成為黨組織發展青年黨員的主渠道,加強各級團組織領導班子建設,積極向黨組織推薦優秀青年干部。
(二)建好建強基層團組織
持續鞏固和擴大各級共青團改革成果,夯實共青團基層基礎。實現青年有效覆蓋,鞏固機關、學校、社區等傳統領域團組織,加強非公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以及網絡領域的有效覆蓋,確保每個青年都在團組織的視野之內。充實基層工作力量,采取專掛兼、購買社工服務、招募志愿者等方式,建設“團干部+社工+青年志愿者”的工作隊伍。規范基層團組織管理,嚴肅組織生活,嚴格落實“三會兩制一課”制度,實現基層團支部組織生活標準化、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不斷增強團組織活躍度。改進考核評估方式,以服務對象滿意度為主要指標,推進第三方機構評估,將評估結果作為考核的重要依據。
(三)加強團員先進性建設
建立健全團員先進性建設的長效機制,著力解決“團青不分”等團員隊伍建設中的突出問題。把好團員“入口關”,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嚴格入團標準和程序。從嚴制定團員發展規劃,合理控制團青比例。推動入團先當志愿者,全體團員成為注冊志愿者,納入推優入黨的團員成為骨干志愿者。改進團員教育管理。推動團員集中性教育和經常性教育相結合,督促團員履行團員義務,定期開展教育評議。加強團員管理系統建設,實行“一人一號”編號管理,實現基礎團務、團員管理和團的信息統計網絡化。推行標準化入團離團儀式教育。開展創新創優活動,每年評選優秀共青團員,創建共青團員先鋒崗、示范崗,引導團員立足崗位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三、群團工作薄弱環節創新路徑
(一)強調研、補短板,引導非公團建取得新成效
針對當前非公團建基礎弱、覆蓋少、效果差等問題,各級團組織應下笨功夫、下苦功夫,推動非公團建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一是抓有形覆蓋。建立各地非公經濟團工委直接管理和團(工)委屬地管理的雙重管理模式,同時成立工作組,了解非公組織青年現實需求,明確責任人跟進指導建團工作。二是抓工作覆蓋。積極探索在非公組織中開展共青團工作的方式方法,推行組織找青年、活動聚青年、培訓育青年的做法,提升團組織活躍度。三是抓機制建立。建立整合機制,通過供需調劑、項目鏈接、力量援助等方式,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非公組織優勢互補、互促互進。建立服務機制,針對不同非公組織工作情況,進行分類指導,主動對接需求,確保活動開展有力有序有效。
(二)強細節、抓重點,穩步推進學校共青團改革
針對當前學校共青團工作重心不準、品牌不優等問題,通過黨建帶團建帶少建,著力鞏固學校共青團基礎性、戰略性、源頭性地位。一是配強工作力量。下發中學共青團改革實施辦法,聯合教委成立專項工作組,在少工委推行“雙主任”制度,分別由教委、團區委分管領導擔任,總輔導員由教委優秀干部擔任,配強少先隊工作力量。二是強化養成教育。聯合各地教委制定《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學生養成教育的工作方案》,通過文明禮儀、衛生習慣、安全意識、自理能力四個方面教育,引導中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三是注重活動引領。結合“不忘初心跟黨走”團日活動、18歲成人儀式等主題實踐活動,引導中小學生積極向團組織靠攏,爭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者、踐行者。
(三)抓創新、求突破,開創網絡新媒體工作新突破
針對團組織在網絡覆蓋面小、對青年吸引不夠等問題,著力推進共青團改革背景下的網絡新媒體工作。一是強化陣地,擴大影響力。重點做好“官微”平臺建設,與各地新媒體平臺有效互動。探索通過網絡直播、微信搶票、線上抽獎等模式,吸引青年觀看,擴大活動影響力。二是改進內容,增強吸引力。圍繞“官微”公眾號的關注數、瀏覽量和點贊數三大指標,通過對用戶進行調查和數據分析,重新設定內容。巧妙運用符號化、藝術化、圖表化、影視化等呈現方式,簡潔明快、時尚鮮活地傳遞“微”話語,把“大道理”變成“‘微故事”,把“大理念”變成“‘微圖符”,增強“微”話語的趣味性,喚起青少年閱覽、學習和思考的興趣,提升“微”平臺的吸引力增強專欄吸引力[2]。三是轉變方式,提升生命力。大膽探索市場化的運行方式,增強平臺內生動力,實現資源有效共享、企業積極參與、社會高度評價的效果。四是正面發聲,增強感染力。組建網絡文明志愿者服務隊,開展網絡輿論與新媒體工作培訓,及時發布中央、市委、區委的政策,轉發團中央、團市委文章,原創發布身邊最美青春人物故事感染影響青少年,傳遞正能量。強化網絡正面輿論引導,針對負面熱點問題,及時發布正面文章,積極辟謠,抓好青少年核心價值觀引領。
(四)打基礎、轉作風,不斷完善群團自身建設
突出“嚴實”二字,錘煉優良作風,促使各級團干部既有干事創業的激情,更有腳踏實地的作為。加強團干部教育培訓。常態化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引導團干部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每兩年全覆蓋開展團支部書記輪訓,增強團干部的學習本領、改革創新本領、群眾工作本領和狠抓落實本領。強化團干部監督考核,教育引導團干部自覺踐行“三嚴三實”要求,堅決抵制和糾正“四風”問題。開展團支部書記滿意度測評,形成“團干部工作做得好不好,團員說了算”的評價機制。從嚴抓好“關鍵少數”。以各級團組織領導班子特別是各級團委常委、委員為重點,大力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身作則、以上率下,把從嚴治團各項要求落到實處,努力做到讓黨放心、讓青年滿意。
【參考文獻】
[1] 王幸.新密共青團組織工作創新研究[D].鄭州大學.2016
[2] 程丙等.新時代高校共青團“微”話語的表征及其優化——基于浙江省10所高校共青團微信公眾號的實證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