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概論課又是重中之重。因此概論課課改必須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本文將圍繞概論課課改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 高職院 概論課 課改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課) 是根據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文)精神設置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可以幫助大學生加深對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認識,堅定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學校思政課,今后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而且必須提高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同時要求高校要進一步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并對思政課改革創新明確提出堅持八個“相統一”的要求。可以說,習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高校概論課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前行方向和具體要求。
一、實事求是的教學分析是課改的前提
一是教材分析要準確。《概論》課目前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第6版教材,比之前2015版教材有了較大的改動,主要體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注入和系統分析。以《專題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為例,專題十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核心,也是《概論》課的學習重點。因此,本專題的重點要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未來職業發展緊密結合,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基本理論、發展方向、改革內容和總體要求,從而堅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
二是學情分析要扎實。2019年筆者曾就對所執教的湖南某建筑類高職院校大二10個班級785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73%的學生表示對時事政治有所了解,并對涉及未來職業發展的政策趨勢有興趣深入了解,這充分說明高職院校學生擁有一定的政治理論基礎,通過課堂教學、媒體資訊和互聯網等渠道,對本專業的發展趨勢、國家配套政策、職場規劃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足之處在于仍有27%的學生表示《概論》課的學習對自己的能力提升幫助不大,沒有明顯的獲得感,這說明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重技術,輕理論等問題,所學政治理論無法與職業技能學習和職場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三是教學重點難點分析要緊扣學生興趣點。以《專題十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為例,教學重點難點要側重于新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及與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行業企業發展的影響和幫助、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容和措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義;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和生態文明的理念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
二、針對性強的專題教學是課改的方向
專題教學模式是指以專題為單位設計課程教學內容,以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雙向互動教學為運作形式。開展專題教學是由“概論”課程的內容和特點決定的。“概論”課程的內容包含五個“基本”,即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此五項內容要求大學生通過“概論”課程學習有進一步理解和認識,增強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和認同。課程內容必須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最新成果,充分體現貫穿于兩大理論成果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概論”課程的內容豐富廣博,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黨建等諸多領域,涉及革命、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軍隊建設、祖國統一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根據“概論”課程內容特點,設計專題教學可以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性和時效性。以《專題十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為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是當前我國的發展理念和施政布局,內容重要且系統,必須用專題的方式從五個方面系統闡釋,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
三、科學系統的教學設計是課改的保障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包含以下五個方面: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政治理論的內涵;理解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影響和指導意義。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社會調研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
素質目標:培養學生政治意識,培養學生大局意識,培養學生核心意識,培養學生看齊意識。
2.教學方法
《概論》課教學可采用情景模擬、案例分析、專題講授、社會調查、項目實踐、提問討論等教學方法授課。
3.教學步驟
可采用“四步法”,即通過案例分析法,使學生獲得直觀經驗;通過小組討論法,使學生明確理論內涵;通過小組項目實踐法,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視頻和頭腦風暴法,使學生掌握理論運用。
4.課堂實施
【知識回顧】簡要回顧上次課知識,增強課程邏輯連貫性新課導入:經典案例導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從而引出新課。
【新課導入】故事導入/直接導入/游戲導入/情境導入等等,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并且引出新課題。
【講授新課】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形成對理論知識的了解,進而師生互動,引導學生研究性學習。
【鞏固練習】課堂測試與小結,對課堂內容進行鞏固和加強。
【任務布置】以任務為驅動,發揮學生團隊合作,做好研究性學習。
【作業布置】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確保學生參與度和作業質量
5.過程設計
⑴課前準備,包括教師備課、編制教案、制作課件、批改作業、學生預習、網上做題、參加調研等幾個環節。
⑵課堂實施,分為課堂引入、任務教學、課后拓展與提升三部分。以《專題十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第一課《貫徹新發展理念》為例,
【課堂引入】以《五大發展理念》視頻播放引入新發展理念的定義,并說明五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地方政府也大刀闊斧地全面開展建設。
【任務布置】
任務1: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以“創新”為主題,布置學生在課外完成情景劇的設計,并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提交。教師現場打分并點評,組織得分最高組現場展示,加深對“創新”發展理念科學內涵的理解。
學習流程:小組設計并拍攝→提交作業→學生表演→教師點評→師生互動
任務2:以協調為主題,圍繞協調發展的四個方面,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資料搜集,以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形式,通過信息化平臺提交作業。
學習流程:研究性學習→小組討論完成學習成果→提交作業→老師點評→學生講解→師生互動
任務3:根據綠色主題,組織學生現場開展調查問卷,歸納總結綠色發展的科學內涵。
學習流程:教師現場布置調查問卷→學生用信息化平臺現場完成調查問卷→教師總結→師生互動
任務4:觀看“中美貿易摩擦”相關視頻,組織學生現場討論,形成并總結開放、共享的科學內涵。
學習流程:觀看視頻→教師提問→小組討論→師生互動→老師總結
【課后拓展與提升】:
布置課后作業,引導學生課外進一步調研拓展,使政策理論實踐落地。
學習流程:教師設問→學生搜集信息→小組討論完成學習成果→老師點評。
四、信息化教學手段運用是課改的點睛之筆
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活躍度和學生主動性。在“互聯網+”時代,充分利用“學習通”等信息化教學平臺的網絡教學資源庫,使用彈幕點贊、微視頻、網上投票等信息化教學手段,可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參與課前預習、互動問答、調查問卷、課堂討論、點評和彈幕等教學活動,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專注度,實現翻轉課堂,讓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 單任強.對高職院校思政課課改的幾點認識——怎樣上好高職院校的思政課[J].科技資訊,2019(12).
[2] 高琳.新形勢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J].文化學刊,2017(11).
作者簡介:鄧力(1980-),男,湖南湘潭人,碩士研究生,講師,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黨總支副書記,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