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虹燕
【摘 要】 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實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的背景下誕生的,對于西方國家擺脫危機、提振經濟功不可沒。但是,凱恩斯理論單一放在總量分析上,對于經濟內部結構分析較為不足。當前,面對經濟內外形勢的變化,中國呈現出機構性有效需求不足,在從需求側調控經濟的同時,也要考慮到供給側,實現供給和需求的雙輪驅動,實現經濟的有序良性發展。
【關鍵詞】 有效需求不足 結構性有效需求不足 供給側 需求側
一、有效需求假說
凱恩斯經濟學的基礎和核心就是“有效需求原理”,包括購買欲望和購買能力的需求。凱恩斯認為,在不考慮國外部門的情況下,有效需求由消費和投資構成。他從三大心理角度出發,提出了影響有效需求不足的因素:
第一,資本的邊際遞減規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隨著投資的增加,資本家預期市場逐漸飽和、預期經濟將處于下行趨勢或者預期產量增加導致售價下降等對于利潤率預期的下調的判斷,將會降低企業家信心,減低投資動力,導致投資需求不足。第二,靈活偏好規律。凱恩斯認為,流動性偏好是指人們更愿意以的現金形式來持有財富的心理法規,這主要受交易動機、謹慎動機、投機動機三種心理因素決定。第三,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收入水平增加,邊際消費傾向相對減少,從而導致消費減少。凱恩斯認為,節儉不利于刺激經濟,儲蓄和積累會導致失業和蕭條。上述三大心理規律都是源于不確定心理預期對于經濟行為主體的影響。因為對于未來收益不確定性,企業家減少投資;由于對于未來財富的不確定性,消費者減少消費,增加儲蓄。
二、 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對策
凱恩斯強調國家干預的力量。凱恩斯認為由于市場固有的缺陷,僅僅依靠市場無法保證充分的總需求,要依靠國家和行政的力量刺激社會消費、加強社會投資。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主要有以下兩種政策:
(一)財政政策。經濟蕭條時,政府應該削減稅費、降低稅率、舉債來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總需求,提振經濟。削減稅費、降低稅率有利于提高居民和企業的可支配收入,帶動消費和就業增加;改革稅制結構,再分配中實現公平,有利于拉動社會整體消費水平;直接依靠政府的力量,購買商品和服務,通過乘數原理引起多倍增加。
(二)貨幣政策。凱恩斯認為,出現經濟衰退時,應該通過調節貨幣供給量來調節利息率,從而影響社會總需求。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再貼現率、法定準備率、公開市場操作等貨幣政策工具增加貨幣供應量。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市場利率下降,信貸獲取更為容易,社會投資增加,從而拉動總需求,刺激經濟,達到充分就業水平。
但是在凱恩斯看來,相比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效果更為明顯快捷。相比較而言,貨幣政策要通過利息的傳導才能到消費,作用較小,時間較長且由于流動性陷阱的存在導致貨幣政策效果有限。
三、有效需求與中國經濟
凱恩斯經濟理論在我國有著成功的實踐。多年來,在中國政府的調控和干預下,中國經濟實現了“均衡”增長,但是凱恩斯理論的實施效果并不是那么盡如人意。如在1996-2002年期間,中央政府曾經連續8次降息,試圖通過擴張性貨幣政策刺激經濟,但是效果并不明顯。投資和消費沒有拉動,居民儲蓄卻大幅增加。凱恩斯政策效果實效的言論四起。(顧欣,2009)同樣的,在20世紀60年貸中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由于持續性的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經濟陷入了增長停滯和通脹并存的“滯漲”時期。凱恩斯理論的有效性受到了質疑。
對于凱恩斯理論的局限性,學者們已經做過很多研究,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在分析方法上單一重視總量,忽略對資本主義經濟內在結構的深刻分析。金成曉等(2013)認為凱恩斯主義流派在研究宏觀經濟只重視流量的分析,以變量之間縱向的變動關系為主,很少聯系變量之間橫向的結構比例關系。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我國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需求側的需求不足,而是生產結構跟不上需求結構所導致的結構性有效需求不足(王慧宏,2000)。所謂結構性有效需求不足,是指有序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錯位,導致的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給不足同時并存的局面。當前,擴內需,調結構成為經濟的主要問題。
四、我國結構性有效需求不足的表現和原因
(一)投資層面面臨結構性需求不足。一是資金可得性的失衡。在當前,由于風險監控的考慮,我國非正規金融機構發展尚不完善。目前主要放貸機構就是大中銀行。中國的大中銀行出于信息不對稱和風險的考慮,很大比例上將資金投入到具有良好資質的大型國有企業中,而對于充滿活力民營中小企業卻呈現出“惜貸”現象。民營企業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細胞,相比國有企業具有資金利用效率高,機動靈活的特點,在帶動就業、拉動經濟增長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現狀在近幾年形勢愈加嚴峻。加之經濟不景氣,民營企業的投資需求不斷被抑制。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國有企業由于國家后盾的支持,缺乏必要的競爭機制,雖然有充沛的資金,但是往往卻不能有效利用。在逐利性的驅動下,部分資金投向了房地產市場等投機性市場,擾亂市場秩序,加大經濟風險。二是投資領域的結構性失衡問題。我國在煤炭、鋼鐵等傳統領域投資過多,導致產能過剩,而在于自主創新、新能源領域等新興領域投資不足。
(二)消費層面面臨的結構性需求不足。一直以來,收入差距大是制約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大問題。幾年來,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城鄉二元機構問題不斷凸顯,貧富分化加大。進入21世紀后,我國基尼系數一直在警戒線以上,甚至直逼0.5。日益分化的收入差距對于我國消費需求的拉動產生不利的影響。一方面,根據邊際消費遞減的規律,對于富人來說收入的增加所帶來的消費拉動效應越來越小。同時富人階層對于消費的質量要求較高,熱衷于境外消費,對于國內消費的需求有限。另一方面,中低收入階層具有巨大而真實的消費需求,農村消費對拉動內需意義重大(李偉群等,2009)。但是,受制于收入水平,巨大的消費潛力不能轉化為有效需求。此外,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備是制約居民消費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覆蓋尚不全面。雖然2008年,我國實現新農保制度全覆蓋,但由于養老資金較少,作為謹慎性動機的考慮,為了降低風險,人們更愿意將財富儲蓄起來,以應付未來的購房、子女教育、就醫、養老等需要,從而抑制了有效消費需求。
五、中國結構性有效需求不足的解決措施
中國經濟目前屬于既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又存在有效供給不足的結構性需求不足。在進行國家干預時,不僅要從需求方,如投資、出口、消費入手,也要考慮供給方,如生產要素、產業結構等。通過供給和需求的良性互動,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趨近平衡,這也是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的應用之意,如此才能解決需求供給的結構性錯配,推動經濟的健康發展。
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機構優化升級
(一)要堅定不移的推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通過“三去一降一補”提升供給的質量,提高供給對需求的適應性。要擴大中高端有效供給,增加公共服務等有利于民生的供給;淘汰落后產能,清除行業過剩產能;加快推動互聯網等高新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發揮其對經濟的強大的帶動作用;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對微觀經濟的干預和不必要的管理,努力為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從而減輕微觀經濟主體的負擔。通過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機構優化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為經濟增長提供強有力的動力。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縮小城鄉二元體制。
(二)“三農”問題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要積極推進農村地區脫貧攻堅工作,落實好鄉村振興戰略。加大金融支持,為農村新型農業金融主體提供資金支持;完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加快互聯網、物流系統的配備完善,為農村網上消費提供便捷的技術手段和設施支持;要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農民收入,推動脫貧致富,縮小城鄉差距。
(三)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社會保障水平和居民儲蓄具有負相關關系(張燕源、董登新,2010),也就是通過建立健全社會保證體系,能夠降低居民的為防范風險而進行儲蓄意愿,增加有效支出。政府要利用財政政策加大民生性的公共支出,提高教育、醫療、養老等保障水平和覆蓋范圍,真正讓居民感受到“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降低對于未來風險的顧慮,使得消費者“敢于消費、愿意消費、能夠消費”。要加快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完善稅制體制改革,切實保障中低收入者的收益,提高收入水平。
【參考文獻】
[1] 李平,段思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有效需求理論的關系研究[J].學習與探索,2017(02):88-92.、
[2] 龔旻.經濟政策對結構的真實沖擊與可持續發展——基于奧地利學派和凱恩斯學派的比較[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0(01):26-30.
[3] 周志太.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驅動轉換:供求辯證關系研究[A]. 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中國經濟規律研究報告(2016)[C].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中國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系統研究會,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