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新
【摘 要】 近年來,學術界對“馬學為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探討日趨深入,其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逐漸得到彰顯,影響范圍不斷擴大。“馬魂、中體、西用”論在客觀上為當代中國學界建立了一種新的學術研究范式,不僅是經濟學創新和發展的學術原則,并且突破經濟學領域,逐步成為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原則。
【關鍵詞】 中國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
“馬學為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論作為當代中國思想界的一種重要學術理論創新,在客觀上為當代中國學界建立了一種新的學術研究范式。以“馬魂、中體、西用”論為指導思想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用“魂、體、用”三元模式來表述馬、中、西三學在當代中國經濟學建設中所處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把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指導性、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的主體性、借鑒西方經濟學的合理成分三者有機統一起來,客觀上開創了一種新的學術研究范式。自此理論提出以來,在經濟學界引起共鳴。在對各位前輩老師關于馬魂、中體、西用”的研究進行了整理和思考后,我對此理論有了新的理解與認識,下面我就談談我的一些感悟。
一、對“馬學為魂”的理解與思考
馬學,就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馬學為“魂”,是指中國經濟學的創新和發展要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為靈魂,強調的是在一個特定的經濟學體系中指導思想的重要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開放的、發展的、與時俱進的,并不單純指《資本論》中的經濟思想,還包括列寧、斯大林的經濟思想,以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經濟思想。堅持“馬學為魂”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經濟學的靈魂。在立場上,始終與廣大人民站在一起;在理論上,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科學原理為基礎;在方法上,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科學方法論來觀察經濟現象。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從理論基礎來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客觀地解釋了經濟活動的運行機制,深刻地揭示了經濟現象的內在本質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從價值取向來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必然有其利益立場。由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始終站在社會財富的創造主體——勞動人民的立場,因而是最公正無私的,更能科學地把握經濟發展規律。而其他的經濟學說,比如西方經濟學,雖然也反映了某些經濟規律,但由于它以資產階級的利益為價值取向,不能擺脫為少數人服務的狹隘眼界,因而具有較多的片面性和非科學性。例如,西方經濟學認為,資產者是經濟活動的主體,經濟發展是資產者的功勞,廣大勞動者的作用與物的作用是一樣的,因而資本主義私有制最有效率。與此相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勞動者是經濟活動的主體,經濟發展是廣大勞動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因此社會主義公有制更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可見,不同性質的經濟學帶給人們不同的未來。只有堅持“馬學為魂”,中國經濟學才能沿著科學的道路前進,才能有效解釋和指導經濟建設。
“馬學為魂”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說到底,是否堅持“馬學為魂”,就是要不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走不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兩條道路并存且激烈斗爭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的發展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二是按照西方經濟學的主張,走西方國家走過的、俄羅斯和東歐一些國家步后塵的貧富分化老路。歷史讓我們清楚地看到,蘇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時期,只用幾十年時間就走過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的發展歷程,成為超級大國;在背棄馬克思主義后,國家四分五裂,經濟持續低迷,人民生活長期未見提高。殷鑒不遠,必須記取。
二、對“中學為體”的理解與思考
“中學為體”是指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為主體。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中學”并不是人們所說的孔孟之道、綱常名教,而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和理論創造過程中形成的經濟理論成果,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科學經濟理論。
為什么必須堅持“中學為體”呢?這是由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決定的。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當然只能是社會主義中國的經濟問題。中國經濟學只有在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才能積累新鮮經驗和創造新的科學理論。有人主張用西方經濟學來研究中國的經濟問題、指引中國的經濟建設。但是,中國的社會制度與西方一樣嗎?中國的國情與西方相同嗎?中國的發展方式、發展道路、發展進程與西方雷同嗎?如果真用西方經濟學來指引中國經濟發展,可真不知今天的中國會處于怎樣的狀態。鄧小平告誡我們:“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今天,中國的經濟建設成就舉世矚目,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這正是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并以此指導中國經濟建設而取得的。
三、對“西學為用”的理解與思考
“西學”特指西方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即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不是地域性概念,而是階級性、制度性概念,是資產階級與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學的總稱。“西學為用”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發展創新中國經濟學的過程中,科學借鑒西方經濟學的合理成分,并加以改造為我所用。
對于西方經濟學,盲目迷信或全盤否定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態度應當是批判地吸收、選擇地運用。充分吸收西方經濟學的有益成果。客觀地講,西方經濟學有其科學成分。西方經濟學在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的制度領域,在經濟發展的法治方式、資源優化配置等層面,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會化大生產的規律。尤其是其對市場經濟的微觀分析,對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西方經濟學的非均衡發展理論、產業組織理論、制度效率理論、成本收益理論等都值得借鑒。只要我們認真甄別,去除西方經濟學的不科學成分,吸收其有益成分并結合中國實際加以改造,就能提煉出科學的經濟思想為我所用,服務中國經濟發展。
四、“馬魂、中體、西用”論的學術價值
“馬魂、中體、西用”論作為一種新的學術研究范式被學術界逐步認可,并且突破經濟學領域,逐步成為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原則。比如,著名哲學家方克立就著重從文化的角度闡釋“馬魂、中體、西用”論。在“馬魂、中體、西用”論之后,方克立發文稱:“最近我受經濟學界討論中、西、馬關系問題的啟發,覺得似乎也可以把張先生(指張岱年——引者)的新文化建設理論概括為‘馬魂、中體、西用論。”這句話有一個注釋,即為張鐵剛、鐘珺弘所指出的:“也有學者強調‘馬學為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馬克思經濟學為魂,中國特色的現代政治經濟學為體,現代西方經濟學為用。”方克立還明確提出:“我個人是比較認同張岱年先生的中、西、馬‘三流合一、綜合創新文化觀的,在提法上受到經濟學家楊承訓同志的啟發,但對‘中體的解釋與他不同。”他說:“我是2006年4月在給紀念張岱年先生逝世兩周年學術會議的賀信中提出這個問題的,此前曾受到經濟學界討論現代經濟學發展方向的啟發,特別是直接受到楊承訓先生一個提法的啟發。他在《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方向》一文中說:‘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成功實踐證明,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方向是:‘馬學為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馬學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學就是中國化的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西學就是西方經濟學。這是我見到的關于‘馬魂、中體、西用的最早提法,當時在直覺上就感到十分相契,認為這是對中、西、馬三‘學關系的一種最適切的表述。”他進一步表示:“我非常贊成楊承訓先生‘馬學為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提法,但我與楊先生對‘馬魂、‘中體、‘西用的具體解釋還不完全相同,有學科的不同,也有時空范圍的不同。”雖然方克立和楊承訓對“馬魂”、“中體”、“西用”三學的解釋不盡相同,立足的角度也有差異,但是,“方先生一再說‘馬魂、中體、西用論的發明權應該歸楊先生”。這表明,雖然當前中國的各種學術思潮紛紛涌入,各種學術范式不斷翻新,但是“馬魂、中體、西用”論以其正確的政治導向、科學的研究態度、理性的思維方式、扎實的實踐基礎,成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主導學術范式,具有很強的方法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方克立,等.馬魂、中體、西用———中國文化發展的現實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程雅君.返本開新:重戡中醫哲學———以朱丹溪、余云岫為例[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
[3] 張曉龍.價值論視野中的體育哲學[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