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蓉
【摘 要】 當代社會建立在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基礎上,網絡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社會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維護網絡環境安全與現實社會的穩定,要求更加注重對網絡輿論的引導。本文從媒體角度分析了在應對輿論危機時遇到的問題及應對的辦法,希望有效改善社會輿論引導狀況,積極動員全社會各層面共同促進網絡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
【關鍵詞】 媒體視角 新網絡平臺 輿論引導與控制
一、新網絡平臺的含義
媒介技術經歷了從語言傳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術的創造、廣播、電視的普及、計算機、計算機與其他通信技術的融合五次極具沖擊性的革命階段,直到四階段計算機的發明,使得媒介發展緊隨技術的進步和革新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把人類從慣性的傳統思維表達方式扭轉成適應新時代發展與需要的信息傳播方式,尤其是第五階段,不僅僅表現出基于網絡技術所提供的媒介平臺打破了人類交流與信息傳遞方面時間和空間的障礙,還有其獨具的親民性逐漸成熟之后所體現出來的交互優勢,速度優勢以及平臺優勢,這就是新網絡平臺。
二、從媒體視角分析新網絡平臺的輿論引導策略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網絡平臺的出現,網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交往空間以及發展模式,在形成一個嶄新的網絡空間的同時,也面臨著各式各樣的困境。要改變這種困境,主要依托于媒體對平臺的輿論引導策略。
(一)把握社會話題和公共議題的“度”。媒體應掌握一個平衡好社會責任與商業利益的“度”,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在網絡輿論時代,網絡媒體已經失去了傳統媒體優先權和獨家權的優勢,事件一旦發生,信息就會從多種渠道涌向社會大眾,所以網絡媒體的競爭十分激烈,正因為如此,許多媒體為了突出和吸引眼球,成為了網民口中的“標題黨”,媒體這種做法應該有所克制。想要打造一個積極向上輿論平臺,首先必須圍繞關乎公共利益和社會發展的重大話題來進行號召人們主動積極的表達,從而匯集社會共識,交換和溝通意見看法。而當下的 “事件驅動”和“娛樂至上”理念致使越來越多急功近利的媒體不惜“自毀名聲”,報道真假摻半,魚龍混雜的話題信息,從而達成短期利益目的。但這種不負責任的報道污染網絡環境,降低網民的信任度,最后只能是“自取滅亡”。正規新聞媒體相反應該主動學習這種趣味性和實用性,切不可死板僵硬,只有吸引足夠數量的受眾群體才能更有力的進行輿論引導工作。不管是傳統主流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應肩負起提供穩定的公共議題的社會責任,為網絡輿論的持久穩定發展做出貢獻。
(二)鼓勵理性表達,健康互動。繼知乎、人人之后,“微博”與“微信”的出現逐漸成為網絡輿論匯集的兩大重要平臺。二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微博”的社會動員能力和共享能力很強。而“微信”的優勢在于其擴散功能更強并保有一定的保密性和私人性。雖然二者有很大的不同,但對于觀點的匯聚,信息的傳播都有著不可比擬的影響力。從這兩個典型的網絡輿論平臺就可以看出,網友之間的病態交流大體分為群體性的認同隨大流和情緒化的對抗甚至是謾罵、侮辱、精神傷害。這種情況之下,媒體、網站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對于一些網民感興趣,討論熱烈的社會話題,其中的一些話題可能折射出錯誤的價值觀或者存在非理性的傾向,網站就應該予以重視,而不是用“客觀”立場來替自己開脫,甚至為了擴大熱度對相關言論進行斷章取義式放大和大范圍傳播,而應該自覺肩負起信息監察把關、價值合理引領的責任,對類似話題做必要的篩選、過濾和處理,引導民眾對事件理性分析,客觀表達,自由交流、交換意見,良性共處,維護自己與他人的正當權利,杜絕道德綁架,精神逼迫,和諧共處從而營造可持續的健康網絡環境。
(三)加強內部管理和行業自律。媒體行業缺乏法律層面的有效規范,市場化競爭帶來的負面效應日益凸顯,利益至上原則使一些媒體及其從業人員不顧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一味追求高曝光,高點擊率而發布虛假信息、新聞炒作等,網絡媒體最為嚴重,甚至為迎合受眾和廣告商渲染色情暴力,刻意激起網民情緒,引戰網絡。新網絡平臺的輿論自律管理當中應該把績效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其作用是通過一定的物質精神手段激勵網絡自律的可操作化,從管理思想和方法論方面出發實現行業自律目標。政府管理部門對守法經營、信譽度高、效益好的公司和網站予以獎勵,對表現差的加以懲罰或取締,用績效計劃、評價和激勵機制來提高互聯網行業的自律水平。
為了更好的管理和引導網絡輿論,首先,要完善相關的法律規范,做出客觀可量化的標準體系,并且根據不同的狀況細化規則,將獎懲制度相結合,一方面激勵相關從業者做出新穎有效的行業自律體系的改革,一方面嚴懲無視社會道德價值的不良媒體 。其次,積極動員、利用網民的監督權利的同時,應該盡快成立具有獨立監察管理能力的媒體自律機構,機構人員需要具備很強的專業能力和素養,將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并且重視群眾的呼聲推動實施全民監督全民參與。盡可能避免利益團體和政府的影響,公正、準確和科學地跟蹤、評估、監督和制裁媒體違規行為。最后,加強媒體從業者的整體素質,重視業務及技能的培養,提高媒體人的準入規則,對處于輿論起點的相關從業者嚴格把關,提高實施行業自律的效果。
五、結論
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網絡空間對網絡輿論進行引導和控制使其向著社會良性發展的方向轉變成為當今社會的首要課題。對于輿論的引導與控制不應該片面分割開來,而應該著力于多角度,多層次,引導與控制相結合的方式同步進行,社會各部分也應該協調配合,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不斷總結、改善、創新,做到把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我國的現實國情與網絡傳播的基本規則融會貫通,共同推進新網絡平臺輿論的健康發展和現實社會的良性平穩運行。
【參考文獻】
[1] 余秀才,網絡輿論:起因、流變與引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9
[2] 燕道成,群體性事件中的網絡輿情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3
[3] 李建飛,中國網絡輿情風云,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