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昀
【摘 要】 建筑與城市規劃有密切的聯系,它們在理論上有眾多相似,在實踐中有許多交叉。現代建筑學和現代城市規劃學理論來源于現代建筑運動,兩者之間存在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有機整體。建筑是微觀的城市,城市是宏觀的建筑,建筑的發展能帶動城市的更新,城市規劃理念的進步也能帶動建筑理念的革命。
【關鍵詞】 建筑 城市規劃 現代建筑運動 建筑三要素
1.城市規劃理論的發展
1.1古代城市規劃理念
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充滿智慧的人類從未停止對城市規劃的探索。在中國,城市規劃的發展歷經了《考工記》中記載的“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到唐代封閉的坊市制再到宋代開放的街坊制的一次又一次進步;在西方,城市規劃的發展經歷了新協和村、田園城市、工業城市等一次又一次的探索。
1.2現代城市規劃理念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爭留下的創傷充分揭露了社會中的各種矛盾,同時也深刻暴露了建筑與城市規劃中存在已久的矛盾。此時,以勒·柯布西耶為代表的歐洲先鋒派建筑師決心把建筑變革作為己任,從建筑學的角度出發,將工業化思想大膽地帶入城市規劃之中,提出了系統而徹底的建筑改革主張,把新建筑運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現代建筑運動,現代建筑學和現代城市規劃學的體系由此而生。
2.從建筑學的角度思考城市規劃的意義
2.1建筑學與城市規劃的區別與聯系
建筑學和城市規劃的區別主要在于基本理念和設計內容的不同。城市規劃是國家對城市發展的具體戰略部署,是為城市建設、發展、管理提供目標、步驟、攻略的科學;建筑設計側重于具體的建筑空間塑造和人為空間設計。城市規劃從城市整體出發,具體地對某一城市、某一地段、某一街道、某一場所進行設計;建筑學從建筑個體出發,具體地對某一城市中的某一地段的某一街道的場所進行設計。就人居環境而論,建筑、城市規劃、景觀設計三者各有側重與分工,在城市空間都占有一席之地,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有機整體;就具體項目而言,城市規劃是項目的先行條件,建筑設計是項目的主體部分,景觀設計是項目的后期升華。
2.2城市規劃是建筑設計的前提條件
建筑設計必須符合國家或有關部門制定的設計標準、規范以及當地城市規劃的要求。設計標準和設計規范多是從建筑的基本功能、安全和衛生等方面對設計提出具體要求,目的是為了保障使用者各方面的基本需求,從而為設計提供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及標準。城市規劃是從城市發展的整體戰略出發對建筑建設所提出的要求,以使建筑建設能與城市整體利益相一致,從而促使美好城市的形成。
2.3城市規劃是建筑的宏觀體現
根據羅馬時代的建筑家維特魯威所著的現存最早的建筑理論書《建筑十書》的記載,建筑應包含“堅固、實用、美觀”三要素,而在城市規劃中建筑三要素也有更為宏觀的體現。
2.3.1城市是建筑安全的宏觀體現
“堅固”所蘊含的建筑的安全效用毋庸置疑是評價一個建筑的首要要素。同樣地,城市規劃從最初的城市選址起就將安全問題放在首位。以城市選址為例,早期城市的形成大多在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不易發生旱澇、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大河流域附近,如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兩河流域等;而原始聚落的選址通常位于地勢高爽、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靠近水源的區域,有利于生產和防御。
2.3.2城市是建筑功能的宏觀體現
“實用”指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因其使用功能的不同分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公共建筑又分為文化建筑、醫療建筑、商業建筑、交通建筑、工業建筑、農業建筑等。建筑因其使用性質的不同,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功能區,建筑的使用性質與城市規劃的用地性質相一致。如圖1所示,以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為例,市中心城區為一占地2.2hm?的圓形中心花園,圍繞花園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如市政府、音樂廳、劇院、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其外環繞一圈公園,公園四周又繞一圈作為城市商業、展覽之用。居住區位于城市中部,工廠、倉庫、煤場、木材廠與奶場等位于城市外環。城市四周的農業用地有農田、菜園、牧場、森林以及療養所等。
2.3.3城市是建筑形式的宏觀體現
“美觀”強調的是建筑的形式之美,建筑形式與地域文化存在極大的聯系,建筑形式是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不同的地域文化誕生并孕育了不同風格的建筑,不同風格的建筑聯系成片形成了不同的城市風貌。以西方的佛羅倫薩和東方的麗江古城為例,前者充滿了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浪漫與優雅,后者飽含了東方云南民居特有的樸素與典雅。
3.結論
建筑是微觀的城市,城市是宏觀的建筑,建筑與城市之間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從建筑學和城市規劃學的發展來看,現代建筑學與現代城市規劃學的思想都來源于現代建筑運動,都倡導功能決定形式,都立志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人居環境。就一個具體的項目而言,城市規劃是建筑設計的前提條件,城市規劃對建筑設計提出了包括對用地性質、用地范圍、用地強度、建筑范圍等方面的要求與限制。從維特魯威建筑三要素來看,城市規劃是建筑“堅固、適用、美觀”的宏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