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晴天
【摘 要】 紅色電影是時代的產物,紅色電影蘊含著“紅色的”時代性精神,符合新時代的中國精神的前進方向。在高校思政建設視閾下,利用紅色電影進行三全育人,發揮紅色電影的意識形態價值、教育價值、文藝價值,把握紅色電影的時代性以及高校思政建設的具體實踐具有時代性意義。
【關鍵詞】 紅色電影 思政 時代 文藝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揭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時代性特征,為新時代我國文藝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紅色電影是時代的產物,見證且影響著時代,在高校思政建設視閾下,把握紅色電影的時代性以及高校思政建設的具體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一、紅色電影的“紅色精神”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指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紅色電影時間跨度廣,從廣義上說,它的生成是與中國共產黨開始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領導文藝事業的過程相伴隨的。紅色電影的“紅色”具有政治性,在新時代,“紅色”的意義在延伸,包括了革命年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新時代“強起來”的時代性精神。有人認為,“作為大眾藝術,電影在,傳承民族精神、傳播主流文化價值的過程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電影實現感性層面共同認同的文化價值遠比權威式的教育更加深刻、更富成效。”[1] 這里體現了電影在中國傳承民族精神、主流思想的重要作用,紅色電影恰好就是中國精神的“活的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為新時代青年提出了“六點希望”,呼吁青年要與時代同行,要“從英雄人物和時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風范,從自身內省中提升道德修為”,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這為身處高校的青年大學生指明了方向。而紅色電影的傳承的時代性精神恰好與新時代青年的前進發展方向是契合的且相互聯結的,紅色電影中一直傳承著愛國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的精神,而新時代青年傳承著“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兩者有著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內核。從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視角去把握紅色電影與高校思政的關系,這有助于大學生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過程中體悟時代性精神,以文化認同、價值觀塑造的方式提升自我的理想信念。
二、利用紅色電影進行“三全”育人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斷增強,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這表明在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所要秉持的原則和方式,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從中國文化中汲取養分。
紅色電影中的政治性和審美性與高校思政工作的育人性有著相同的時代指向性,利用紅色電影進行“三全”育人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拓寬了思政建設的可能性和豐富性,符合新時代高校思政建設的規律。紅色電影作為思政建設的載體,它具有意識形態價值,教育價值以及文藝價值等多種價值,立足于此開展大學生思政工作具有可行性。
1.發揮紅色電影的意識形態價值。我國高校思政工作圍繞“立德樹人”,堅持的是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努力培養的是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共和國是紅色的”,紅色電影是“紅色”的,紅色電影帶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發揮紅色電影的意識形態價值意味著要結合高校的辦學實際以及思政工作的針對性進行紅色電影的播放,可結合國家重大節慶日、紀念日和高校主題教育活動,全方位弘揚社會主旋律。
2.發揮紅色電影的教育價值。做好高校的思政教育要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尤其是利用好思政課這一平臺。思政課是每個高校的必修課,近代史綱要、思想品德、形勢與政策等課程的教育價值極高,但時有出現傳授形式枯燥陳舊的缺憾,而紅色電影則彌補了這一缺點,將理論與具體的時代畫面有機結合,凸顯思政教育的形象感、體驗感,有助于學生領會其中的時代精神,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3.發揮紅色電影的文藝價值。紅色電影作為中國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遞中國精神和思想、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是文藝創作者對時代的藝術記錄,有著提升學生美育、德育以及文藝審美等作用。高校思政中的三全育人與學生的通識教育是相通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越來越高,紅色電影能夠發揮“文以化人”的作用,增強當代大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認同,深化家國情懷。
一直以來,紅色電影是文藝創作者緊扣時代主題而創作的作品,是立足于人民群眾而回答了時代課題的產物。與此同時,新時代的高校思政工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準確把握紅色電影與思政工作的時代性意義有利于兩者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廖衛華.中國電影中的“紅色文化”研究[J].電影文學,2018(15):31-33.
[2] 舒能.談紅色電影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引導作用[J].大舞臺,2015(10):189-190.
[3] 沈洊,陳燕,德純.論借力經典紅色電影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J].大學教育,2016(06):67-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