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輝
【摘 要】 2013年底烏克蘭危機爆發后,迅速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看似突發事件的背后隱藏著烏克蘭國內關于國家發展路徑的不可調和的對立沖突。北約東擴造成的地緣政治壓力,與俄羅斯長達三個多世紀的合并歷史認知差異等一直都是影響烏克蘭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因素。烏克蘭無論是融入歐盟一體化還是選擇拉近與俄羅斯的關系,其實質都是獨立意識不強,對外依附性較強,超國家認同或次國家認同高于國家認同,積蓄的民族矛盾爆發也在意料之中。現代國家建設過程中,國家認同是一個需要有明確建構目標并持續不斷強化的過程。
【關鍵詞】烏克蘭危機 國家認同 建構 依賴性
一、? 國家認同理論
1.1認同。認同的英文詞匯是“identity”,具有多重含義,是認同者對自身歸屬在主觀認知上的確認,是認同者對自身、同類、事件、思想等做出的態度取舍和行為選擇,是認同者在情感、意志、思想、行動等方面的承認、接納與皈依。1認同是基于人的心理、思想與信仰形成的,其邏輯起點源于人的自我認知。2在政治學領域引入認同一詞之后,就引申出了諸如文化認同、民族認同等,對“認同”加以概括,就是塑造人們共有的特性,形成一種穩定的歸附心理的過程。
1.2公民認同。國家公民的身份都會在各國憲法中有明確的界定,每個公民都體現為享有權利和義務的主體。公民在各方面享有的權利,包括政治權利,都由法律規定,并由司法機關做出解釋。現代國家公民與傳統意義上的公民最大的區別就體現在是否擁有平等的政治權利。本文將公民認同的弱化作為導致烏克蘭分裂的主要國內因素,徹底解決烏克蘭分裂危機,必須重塑烏國民眾的國家認同,強化獨立后的烏克蘭國家主權屬性。
二、? 烏克蘭獨立后的國家認同建構
2.1 96憲法前的國家認同建構。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宣告獨立,仿照西方國家建立三權分立的國家政體,議會直到1996年才通過獨立后的第一部憲法。
在經濟方面實行私有化改革,私有化是指將國家或集體所有財產權轉變為私人所有的過程。農業私有化改革主要集中在土地和農業企業兩個方面,私人農場為主要經營方式作為改革目標之一,同時鼓勵個人發展副業等。在經濟私有化的過程中,造成了嚴重的貪污腐敗和國有資產流失,大量財產被轉移到國外,加劇了國內經濟危機。在對外關系方面,烏外交政策的使命就是要解決兩大任務:一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維持領土完整。二是獲得國際援助,實現經濟復興,加入歐洲經濟一體化。烏克蘭獨立初期,克拉夫丘克政府的改革措施操之過急,采取了同俄羅斯抗衡的政策,惡化了兩國的關系,庫奇馬當選后修正了前任外交政策,提出了烏克蘭在東西兩個方向上都有自己的利益,實行積極、靈活、平衡的外交政策。在實現與歐洲一體化的同時開展同俄羅斯在獨聯體內部的合作,只有與所有的國家維持睦鄰關系和互利的經濟合作才能保障民族利益,包括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
2.2“橙色革命”后國家認同建構。“橙色革命”是指圍繞2004年烏克蘭總統大選發生的一系列抗議和政治事件。尤先科在選舉活動中使用橙色作為其代表色,因此這場運動使用橙色作為抗議的顏色。
進入21世紀以來,烏克蘭人更多的選擇到工資水平更高的歐盟國家工作,在波蘭、德國、意大利等歐盟國家工作的烏克蘭人超過120萬。2012年,烏克蘭實際GDP相當于1990年的69.55%,由于烏克蘭人口減少因素,人均GDP相當于1990年的81.1%,與原來水平接近的波蘭相比,人均水平只有波蘭的1/4。4對比反差更加堅定了烏克蘭加入歐洲一體化組織的信心,民調顯示,加入歐洲一體化的支持率一直都在60%以上,歐洲一體化政策在烏克蘭有著廣泛的支持。
2.3“烏克蘭危機”后的國家認同建構。對烏克蘭2004年、2010年、2014年大選進行綜合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尤先科、還是亞努科維奇,他們在東西部支持率存在明顯的分化,尤先科因為親西方主張,在烏東部支持率低于亞努科維奇,而亞努科維奇因其主張加強和俄羅斯的聯系,在烏西部地區得不到廣泛支持,烏克蘭總統得票率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從得票率上就能夠明顯看出烏國內分化的現狀,對國家內外政策及發展路徑截然不同的選擇。
克里米亞的歷史及其歸屬在前面已經提到過,雖然聯合國決議宣布公投結果無效,但克里米亞人民認同的是俄羅斯國民身份而不是烏克蘭,烏境內生活著大量的俄羅斯族公民,烏政府必須考慮到他們的正當利益,否則克里米亞公投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卻可能讓烏克蘭付出更慘痛的代價。
導致烏克蘭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烏克蘭社會結構性矛盾,烏克蘭族和俄羅斯族兩大種族怎樣看待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東正教徒和天主教徒有著怎樣的認知差異;東部和西部怎樣選擇國家發展路徑,向東還是向西;怎樣處理社會分裂與政黨政治、政黨政治與民主鞏固的關系;這些都是烏克蘭社會面臨的結構性矛盾,怎樣將這些矛盾融合到國家認同建構的進程中,考驗著烏克蘭政府和人民的智慧和耐心。
【注 釋】
[1] 轉引自寧樂峰,國家認同的建構機理[J].西部學刊2017年第1期.
[2] 林尚立,現代國家認同建構的政治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8期.
[3] 《政治與時代》雜志1995年第9期
[4] 數據來源于烏克蘭統計署網站
【參考文獻】
[1] 馬貴友.烏克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 保羅·庫比塞克.烏克蘭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3] 趙云中.烏克蘭:沉重的歷史腳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 丁軍,王承就.轉型中的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
[5] 葉麒麟.社會分裂、若政黨政治與民主鞏固—以烏克蘭和泰國為例[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6] 烏克蘭變局真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