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淑婷
【摘 要】 金瓶掣簽制度是清軍兩次征剿廓爾喀戰爭期間乾隆皇帝為了整飭格魯派活佛轉世中存在的弊端而制定的一項宗教改革措施,并成為清朝治理西藏宗教政策的核心內容。前人對該制度的研究成果較多,多從背景、發展過程及積極作用展開論述。本文對前人研究成果進行分類梳理,并簡要總結研究優點及存在問題,以便了解研究概況。
【關鍵詞】 清朝 金瓶掣簽 活佛轉世
縱觀前人有關金瓶掣簽制度的研究,主要可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類是對金瓶金瓶掣簽制度的產生背景及原因分析。
如卻西、曹自強所作一文指出金瓶掣簽制度是藏傳佛教認定大活佛轉世靈童特立的一項法定制度,認為這項制度符合佛教教義和儀軌,肯定了其積極意義。王玉平所作一文概述了活佛轉世制度的由來,論述了金瓶掣簽制度的制定,并對轉世靈童的認定過程具體表述。康明一文指出,轉世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弊端,進而危及西藏地方的穩定與安全。乾隆皇帝由此進行大膽改革,創立金瓶掣簽制度,使之成為藏傳佛教的定制儀軌。王文利關注制度產生的特定背景,從三方面加以論述:活佛轉世制度自身發展的要求;清朝鞏固其統治的要求;西藏佛教界、上層貴族世家和信教群眾的要求。切排、霍續龍、楊凱所作具體分析特定背景,認為其是歷史傳承與現實因素結合的產物。王家鵬則聚焦于關鍵人物,指出拉穆吹忠是西藏護法神白梵天的代言神巫,是乾隆設定金瓶掣簽制度時的關鍵人物,并將其作為金瓶掣簽制度的內在成因。認為乾隆五十七年清朝金瓶掣簽之策的產生與乾隆皇帝對拉穆吹忠的了解有直接關系。
第二類則對金瓶掣簽制度的實施過程及事務管理進行論述。
如柳陞祺、鄧銳齡根據原始材料,將全部事實經過,特別著重將黃教領袖達賴喇嘛的轉世制定過程加以詳細敘述。格桑卓嘎主要考察十三世達賴喇嘛的尋訪認定程序。豆格才讓扎嘎所作一文對班禪世系的認定及坐床過程進行了詳細表述。曲青山重點探討了活佛轉世制度的形成及開始發展歷程。趙學毅、常為民主要論述清代中央政府對大活佛轉世事宜的管理,認為對兩大活佛轉世世系的管理是中央管理西藏地方事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蘇發祥所作就金瓶掣簽儀式及其實施過程中某些具體細節的變更進行探討,并對清代西藏地方金瓶掣簽的一般規定及儀式進行了總結。陳慶英在具體闡述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基礎上,對金瓶掣簽的制定和實施進行分析,指出金瓶掣簽是清朝管理活佛轉世事務的重要歷史定制。周燕指出金瓶掣簽制度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完善,既體現了清朝中央政府對西藏宗教治理的原則性和靈活性,也保障了其對西藏宗教治理的有效性。
第三類是對金瓶掣簽制度的歷史作用進行評價。
曲青山指出金瓶掣簽制度對清中后期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活佛傳承產生了影響并形成定制。廖祖桂、陳慶英、周煒所作指出活佛轉世制度傳承方式解決了宗教首領的地位和政治、經濟權力的傳承和延續問題。但由于相沿既久,到清朝已流弊叢生。金瓶掣簽制度,就是為了進一步完善活佛轉世制度而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吳云岑將金瓶掣簽的設立、掣簽過程等簡要介紹,并對掣簽制度的意義進行了總結闡釋。于洪的一篇文章以清代京城皇家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雍和宮為例進行分析,認為從興建、發展中,折射出清政府制定蒙藏民族宗教政策的成熟化和制度化。
第四類是從其他視角予以補充分類說明。
首先是從法律視角著手分析金瓶掣簽制度。如孫鎮平對金瓶掣簽制度分析認為其使轉世秩序化和合法化,確立了不同時期中央政府對西藏宗教的管理權,杜絕了在掣簽中的各種違法現象。于鵬翔對制度高度評價,認為其完成了從習慣到法制的飛躍,從人神相隔到人神合一的躍升,從地方自主到中央施控的升華,終成千古之規法。牛綠花認為清朝借鑒并繼承元明兩朝對藏傳佛教宗教事務的管理和立法調整的經驗,制定并完善了金瓶掣簽制度,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和歷史啟示。李德成指出自制度頒布以來,中央政府建立以大活佛轉世管理為中心的活佛轉世制度,并逐步實現了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的規范化和法制化。田慶鋒、王存河認為金瓶掣簽立法遵循因勢利導、循序漸進的宗教立法規律,注重宗教立法的方式和技術,以及立法溝通和宣傳工作,以護法降神問題為切入點,較為合理地確立了宗教立法的邊界。田慶鋒、蒙愛紅對法治視域下的宗教行為予以研究,認為清代金瓶掣簽立法的成功之處在于較為合理地確定了宗教立法的邊界、方式與視角,以及藏傳佛教宗教團體的法律權利和義務。
接著是從宗教視角著手分析金瓶掣簽制度。如于洪、張雙志認為金瓶掣簽就是清朝根據藏族的社會情況,以及客觀存在的活佛轉世制度、神判文化而制定的神判儀式。張曦對頒布金瓶掣簽制度之際關于護法神的干涉進行研究,梳理了制定過程中對“護法神”的不同態度。
最后從考古文物視角出發,注重利用文物、檔案新材料予以研究。如王家鵬通過介紹清宮原藏金奔巴瓶制造檔案、拉穆吹忠畫像貢品等有關文物,對金瓶掣簽制度的產生和發展進行了探討。宗喀·益西丹佛依據新近翻譯披露的《清代雍和宮檔案史料》中的滿文檔案以及藏、漢文等材料,分析了關于設立兩處金瓶的背景、次序、緣由以及乾隆皇帝處理此相關事件的態度與舉措。阿音娜,N·哈斯巴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雍和宮滿、漢、蒙文檔案,對蒙古地區各呼圖克圖呼畢勒罕認定的程序和特點進行探討。
前人對金瓶掣簽該制度的研究成果眾多,內容詳實,引證材料豐富。從法律、宗教、考古文物等研究視角的切入,表現出對金瓶掣簽制度制度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多元拓展,呈現出多學科多元化交融的特點。前人研究從各個方面指出了金瓶掣簽制度的背景、發展、背后涉及的央藏關系,法理意義、歷史作用等。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研究成果大多以漢文史料為依據,藏文史料的研究相對匱乏,對于海外的研究成果關注不夠。因而進行漢藏文史料對比研究,深入發掘史料的真實性,是未來研究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此外,多數研究者的著眼點在西藏地區,而對于蒙古地區推行金瓶掣簽制度的分析和研究則顯得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