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 要】 習近平黨建思想作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的最新成果理論,形成了鮮明的特征,其基本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以馬克思列寧主義黨建學說作為習近平黨建思想的理論來源;以注重黨內制度建設作為習近平黨建思想的核心內容;以堅持問題意識和系統化原則作為習近平黨建思想的基本方法;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習近平黨建思想的目標導向。
【關鍵詞】 黨建思想 基本特征 從嚴治黨
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就一直對黨內建設問題尤為關注和重視。針對黨內面臨的“四大考驗”和存在的“四大危險”,習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關于黨內建設的新思路新觀點新方法,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黨建思想。本文將著重從理論來源、核心內容、基本方法和目標導向四個方面闡述習近平黨建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以馬克思列寧主義黨建學說作為習近平黨建思想的理論來源
眾所周知,任何思想理論都是有其來源的,都不是無本之木,而習近平黨建思想也不例外。習近平黨建思想的理論來源主要是繼承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黨建學說,并進一步豐富和創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黨建思想。早在馬克思撰寫《共產黨宣言》時,馬克思就已經闡明了無產階級隊伍的性質、宗旨、綱領、任務等科學論斷,形成了最為經典的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同時也為日后中國共產黨黨的建設提供了最為根本的依據和思想指南。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已經出現了部分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淡薄、貪腐腐敗嚴重、各級黨建組織團體渙散等亟待解決的現象。習近平同志審時度勢,深思熟慮,在多個工作會議以及相關場合上都強調要重視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強黨員干部的黨性信仰和修養,時刻以馬克思列寧主義黨建思想作為黨的建設的指導思想。習近平同志還強調黨的組織是嚴密規范的,時刻明確民主集中制作為黨的根本組織制度;作為全世界最大政黨,中國共產黨必須要讓自身逐漸形成一支作風優良、值得人民群眾信賴的政黨,拒絕貪腐腐敗,堅守反腐“零容忍”,黨員干部要時刻以廉潔、服務、愛國愛民作為自身工作準則和行動理念。習近平黨建思想中提出的全面從嚴治黨就是一脈相承并創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黨建學說,深入挖掘分析馬克思列寧主義黨建思想的精髓和科學論斷的基礎上形成的新時代黨建思想,有利于推進中國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更上一層樓。
二、以注重黨內制度建設作為習近平黨建思想的核心內容
在推行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尤其重視將思想建黨和制度建黨結合起來,尤其知曉搞好黨內制度建黨對黨內黨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黨建工作實踐中,習近平同志認識到,思想建黨是黨的建設的基本原則,要求各級黨員及其組織必須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同時習近平同志也認識到只有以制度建黨作為保證,一脈貫穿到中國共產黨黨建過程中,才能有效推進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只有將思想建黨和制度建黨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同時,重視用制度把權利套進籠子里,才能解決“牛欄關不住貓”的實際問題。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就將制度建黨提升為制度治黨這一高度,為中國共產黨的黨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提出全面從嚴治黨的過程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就對黨內諸多制度文件進行了修訂和重新頒布和解讀。比如關于黨章的再解讀。黨章作為中國共產黨黨內的根本大法,是黨內每位黨員都要深入理解和嚴格貫徹執行的規章制度。習近平總書記為了讓全體黨員干部對其黨章有更為細致的認識和理解,就提出將黨章內容進行再解讀,制定并頒布了《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在《條例》中明文規定了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和生活紀律等六大紀律作為黨章的具體化內容。又比如深入健全黨的根本組織制度。民主集中制作為黨的根本組織制度,是黨內實際工作和建設都要遵循的基本組織原則。為進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中共中央頒布了《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突出強調要依法治黨,為黨的建設提供了更為清晰的工作思路和組織原則。
三、以堅持問題意識和系統化原則作為習近平黨建思想的基本方法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告訴我們,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矛盾是普遍的、客觀的,而要解決問題就需要我們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要樹立起以抓住問題為導向的工作意識,從而更為有效和實際地解決問題,化解矛盾。
在實際的黨建過程中,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毋庸置疑地會遇到諸多矛盾、問題和困難。在中國共產黨的黨建工作實際過程中,黨中央一直堅持以問題意識為主導,強化問題意識,主動直面矛盾,努力破解難題,針對黨內存在的各種問題都動真格,真管、真嚴、真治。具體而言,針對黨內黨員干部隊伍理想信念淡薄、信仰迷失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強調同志們需要增強理論教育、黨風學風教育學習,認真學習黨的理論知識,增強黨性修養和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針對部分黨員干部貪污腐敗,習近平同志提出“老虎”“蒼蠅”一同打,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堅決反對黨員干部搞特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針對部分黨員干部及其團隊內部盛行的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習近平同志提出要實行“八項規定”等措施,嚴厲制止不良學風敗壞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心中眼中的形象;針對黨內部分體制機制及其法律法規不合時宜,習近平同志提出要及時整改、完善和重新制定、頒布。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注重問題意識導向,“敢于擔當責任,勇于直面矛盾,善 于解決問題,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1]才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才使得黨內形成了煥然一新的新風氣新風向,逐漸提高了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這個執政黨的信任感和依賴感。
同時,習近平黨建思想還注重“全”,注重黨建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形成了一整套科學辯證的治黨管黨方法。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過程中,習近平同志強調全面從嚴治黨要“全”,做到治全黨和管全黨,做到黨建工作要涉及到全體黨員、各級黨組織及其組織的各領域各層次各方面。黨中央在實踐過程中注重將黨的建設工作做到全面、整體,從思想、組織、作風、紀律、制度及反腐敗斗爭等方面都進行了整頓和完善,真正實行全面從嚴治黨。另外,習近平同志從黨建戰略全局出發,將頂層設計與基層建設有機統籌起來。一方面注重頂層設計,習近平同志提出將黨的建設置于“中國夢”這個偉大構想中,通過黨的建設,力爭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爭取完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這就需要我們的黨建設一支優異精干的黨員干部隊伍,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示范作用,帶領中國人民共同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建設中來。另一方面強調加強基層建設工作,習近平同志認識到黨的基層是黨的建設工作最堅實的中堅力量,只有注重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增強基層黨員干部的責任感和問題意識,才能形成一股繩的力量打開中國共產黨事業的新局面。習近平同志一再強調各級黨員干部要積極主動發揮自身的創造精神,主動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充分發揮自身的首創精神。
四、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習近平黨建思想的目標導向
習近平同志一直強調人民群眾對黨對國的極端重要性,指出一切工作的檢驗標準就看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贊同不贊同。而習近平黨建思想的根本目標就在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習近平強調“中國夢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國夢的根本歸宿也在于人民”,[2]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中堅力量。習近平同志強調,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應時刻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價值指向,堅持群眾路線,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真真切切地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
習近平黨建思想的一系列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都體現了習近平同志那充滿真情實感的人民情懷,體現出習近平同志愛國愛民的珍貴人格品質。在他看來,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就是要依靠人民群眾,只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建設好我們的黨,才能使黨和人民共同努力完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同時針對黨內風氣不佳、團隊渙散等現實困境,習近平同志強調要補足黨員干部在精神層面的“鈣”,樹立好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時刻牢記黨的宗旨和使命,將中國共產黨建設成一個服務型、學習型的好政黨。針對部分黨員精神渙散、信仰嚴重缺失、職業道德操守敗壞等問題,習近平同志也在不同場合強調黨員干部要有“鐵一般的信仰、鐵一般的信念、鐵一般的紀律、鐵一般的擔當”,[3]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堅持執政為民、立黨為公,強調全體黨員干部要爭做一名值得人民群眾信賴的合格黨員、合格干部。習近平同志關于黨的建設的一系列思想觀點看法無疑都體現出習近平黨建思想的人民情懷,體現出習近平同志身上愛黨愛民愛國的優良品格。
在新時代新形勢背景下,要堅持習近平黨建思想就要求我們要時刻堅持走群眾路線,實行群眾工作方法,堅守黨的根本宗旨,維護執政黨在人民心中腦中的權威和信任感,在思想、組織、制度等方面都要貫穿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建工作的目標這一條主線,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事為民所請。
綜上所訴,習近平同志提出的黨建思想尤其豐富的時代內涵,彰顯出特色鮮明的時代特征。我們相信,只有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使黨的建設工作一直在路上,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一定有能力有信心帶領全國人民奔向更好的生活,滿足全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逐步邁進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國家行列。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3]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M].北京: 學習出版社,2016.
[4] 戴立興.習近平黨建思想的特征分析[J].浙江學刊,2015,(3).
[5] 周德祥習.近平黨建思想的時代特征與理論品格[J].理論導刊,2016,(12).
[6] 曲建武,鄭晶晶.論習近平黨建思想的科學體系[J]. 理論探討,2015,(7).
[7] 焦曉云,吳家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黨建思想的邏輯維度與理論創新探析[J]. 理論探討,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