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方方



【摘 要】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創新創業、吸納就業和創造財富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回望改革開放40年來走過的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在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民營經濟起到了巨大作用。與此相比,成都在民營經濟方面,還存在著大型民營企業數量偏少、民營企業規模相對較小、高新產業少、缺乏高端創新型人才等問題,本文借鑒深圳、杭州、廣州等民營經濟發達城市發展過程中民營企業的轉型舉措,并立足于成都實際情況,根據企業全生命周期理論,提出促進成都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 民營企業 轉型 高質量
一、成都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得益于改革開放,成都民營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取得了日新月異的發展。民營企業是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2017年,成都市民營企業63萬戶,占全部企業的91.6%;成都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6746.4億元,同比增長8.2%,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8.6%;民間投資首次突破5000億元,達5066.6億元,同比增長9.1%,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53.9%;完成國稅923.5億元,地稅507.6億元,分別占國稅和地稅收入的51.7%和58.9%。[1]民營企業的成長對成都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對標國內外先進城市,當前成都民營經濟發展的軟硬件環境還存在差距和短板,民營企業綜合實力較弱、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突出,轉型升級困難,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企業自身規模小。民營企業是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民營企業數量在副省級城市中位列第三,低于深圳(171萬戶)和廣州(72萬戶)。但是,成都市民營企業規模較小,龍頭企業數量偏少。《2018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杭州、深圳、無錫分別有36家、24家、20家,而成都僅占7席,且《2018年成都市民營企業100強》榜單中,營業收入上百億的企業僅有11家,規模總體偏小。[2]
(二)高新產業少。目前,成都市民營企業大多集中在服裝、鞋帽、小商品、食品飲料、農產品加工、傳統服務業等中低端產業,而在信息技術、汽車制造、生物醫藥、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高端產業,民營企業雖然有所涉及,但數量不足、規模不大、體系不全,產業生態圈和創新生態鏈遠未形成。
(三)缺乏高端創新型人才。在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通過創新驅動企業轉型升級無疑是最佳選擇。但無論是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經營創新、營銷創新,還是商業模式創新、企業文化創新等,都離不開創新型人才。而創新型人才特別是作為社會稀缺資源的高端創新型人才,對福利待遇、企業環境、工作的軟硬件設施等要求較高,一般中小民營企業很難滿足他們的需求。這就使中小民營企業普遍缺乏高端創新型人才,從而導致中小民營企業創新能力較弱,加大了中小民營企業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難度。
三、民營經濟發達城市企業轉型舉措
深圳、杭州、廣州等都是我國民營經濟發達的城市,并且擁有大量著名的民營企業。近十年來,深圳市民營經濟得到極大發展,目前民營經濟占比已達80%以上,并出現了一批以華為、比亞迪為代表的一批高質量民營企業。2017年,杭州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7561億元,占GDP的60.2%,在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排名中,入圍企業數連續第16次蟬聯全國城市第一。如今,廣州民營企業不僅數量龐大,而且整體質量較高、國際競爭力較強,呈現主體多、發展快、動力足、業態新、“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等突出特點,歐派家居、尚品宅配、索菲亞、好萊客等一批企業占據了全國定制家具行業半壁江山,在日用化工、無人機、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廣州民營企業領跑全國。
借鑒民營經濟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提出促進成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可行方案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四、建議
正如杭州、深圳等民營經濟發展程度高的城市,結合處于初創期、成長期、領軍期等不同發展階段的民營企業特點,精準施策,提供政策扶持、金融支撐、人才賦能、專業服務等全方位服務和支持。成都市也提出了企業梯度培育行動計劃,企業規模和質量也均有提升,本文從企業成長角度對成都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面臨問題給出幾點針對性的建議。
(一)做大做強。針對民營企業自身規模小的問題,可以通過支持領軍型企業做大做強來提高成都民營企業實力。通過支持企業并購重組,以資本運作、供應鏈整合等方式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發展,從而培育若干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并支持企業緊抓 “一帶一路”、“蓉歐班列”等機遇,利用全球資源,開拓國際市場,聚集優勢資源,加快提升領軍型企業發展能級,更容易形成成都民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打造民營企業“成都名片”。
(二)加強創新。成都低端產業多,高端產業少,為提升成都市產業結構,需要扶持高科技產業企業,引導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打造一批高質量的創新性成長型企業,并有機會成為領軍型企業。
(三)人才引進。企業成長的各個階段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企業創立初期,不僅需要資金上的支持,還需要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支撐公司的運營,從根源上提升企業的存活率;成熟企業要實現技術或業務的創新,也就需要更加高質量的人才進入企業;大型企業集團作為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要結合全市產業發展導向,充分引進尖端人才,謀長遠發展。
【注 釋】
[1] 資料來源:《民營經濟暖風勁吹 民企代表:“成都這片沃土滋養了我們快速成長”》,2018年11月8日,每日經濟新聞.
[2] 資料來源:《四川發布民營企業100強 成都40家企業入圍》,2018年12月8日成都商報,第3版.
【參考文獻】
[1] 何紹華.關于當前成都民營經濟發展的思考[J].改革縱橫,2008(01):74-75.
[2] 孫麗清.關于促進成都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3(02):60-62.
[3] 林德萍.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推動成都民營經濟發展對策研究[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13(05):75-80.
[4] 陳潮昇.開放型經濟下的成都企業走出去戰略研究[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4(03):13-15.
[5] 陳建輝,潘方勇.對成都市民營中小企業經營環境的思考[J].經濟體制改革,2013(06):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