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香珍
【摘 要】 我國的經濟近幾年在飛速的發展,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各行各業的單位也在不斷的進步,行政部門的一直是我國的重要部門,所以財政部門的內部金融體系控制也會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最近兩年的我國的反貪反腐的事業的進行,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金融服務內部控制也恩需要加強和改善。只有通過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財政金融服務進行管理好和控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貪污腐敗問題,行政事業單位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才會有所提高,為國家解決問題。
【關鍵詞】 行政事業單位 財務 金融 制度
快速的時代發展促使我國轉入了新時代、新形式的的發展,各種經濟形勢的出現,社會經濟形式業發展的越來越復雜,說這些導致了我國的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也越來越復雜,國家需要對行政事業單位的進行規范和約束,制定一些相應的行法律法規來來對其進行約束和規定,避免不良風氣的出現。本篇文章就是對于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進行分析,幫助國家對行政事業單位進行管控調控。本文從我國當前的財政金融內部控制制度現狀進行分析,然后結合其主要內容進行全面分析。
一、當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金融內部控制
(一)財務內部的控制不重視
當下我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金融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行政事業單位的個部門領導對這些問題不重視,沒有對各級部門的財務進行嚴格管控,財務的控制管理意識不強,有些財務人員認為只要賬目上的錢和用的錢數一致,財務部門的各項都完成,財務工作就完成了,根本不需要制度加以約束。這是當下行政單位的現狀,這一現狀是需要進行改變的。
(二)無法有效執行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有一些行政單位并沒有完全按照國家所規定的制度來要求相關人員,這樣導致一些問題無法解決,還有一些制度不完善的現象存在,這樣會導致相關人員的職權被其他不相關人員濫用。比如有一些工作人員的印章與其工作崗位分離,有一些工作人員請假,或者出席參加重要會議等等會出現的原因,就會出現這些工作人員的印章由其他工作人員去保管,這樣會導致出現嚴重的后果。
(三)財務部門缺失情況的出現
對于一些小型的,規模不大的行政事業單位來說,就會出現不單獨設立財務部門的情況,在一個部門的辦公室內劃出財務部,并且交給該部門進行管理,另外劃分財務部責任給該部門,進行財務工作的也不是專業進行這項工作的會計員。除此之外,有些財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財務工作培訓,僅僅就是懂得基本財務知識的其他崗位的工作人員擔任。這些原因都會導致行政事業單位對財務金融質量的控制。
(四)內部和外部監督不到位
從事財務金融服務的相關人員不僅僅要接受事業單位內部的監督,更要接受外部的監督,單單只有內部的監督,無法做到財務金融的透明化,這與我國現在所規定的財務金融透明化相違背。如果沒有內部的監督,貪污腐敗現象會更加嚴重,有一些人會投機取巧,在賬目上動手腳,為自己牟利。內部和外部的監督是不可缺少的,我國對于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金融內部的控制更是不能缺乏內部與外部的監控。
二、行政事業單位財政金融內部控制相關內容
行政事業單位財政金融內部控制的內容很重要:
第一,國際需要將不完善的財務管控機制完善,并且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來控制這些機智的徹底執行。
第二,對從事財務金融事業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嚴格篩選,并且對于這些工作人員需要加強培訓,不斷提高這些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和整體素質。
第三,在財務金融內部控制的過程中需要講究方法,不能盲從,也不能放任不管,需要對著這些制度進行認真思考后再實施。
三、對于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金融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議
國家對于財政金融內部控制制度可以進行一些這些做法:
第一,從根本上提升各個部門和領導階級對于財務金融部門的重視程度,只有領導部門重視財務部門的存在,其他各部門工作人員也會隨之增加對于財務部門的重視程度,就可以避免出現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等現象的出現。與此同時,領導部門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對于財務部門進行掌控。
第二,將財務部門嚴格的與其他部門分開,認真篩選從事財務工作的人員,定時定期的送財務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增加這些工作人員與同行之間的業務交流,使財務人員了解自己的職責、自己的工作范圍,做工作時不能越界。
第三,加強內部與外部的監督,保證做到國家要求的財務工作透明化、規范化,制度的約束有了,也需要與內部和外部的監督,都做到了才會幫助國家更好的管控財務金融,避免出現浪費現象。
結束語
總之,財務金融是行政事業單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國家需要做好財政金融內部的控制,財政是我國的經濟命脈,國家必須對管理財政的部門嚴格要求,認真監督。
【參考文獻】
[1] 曾青. 淺談如何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內控制度建設[J]. 金融經濟, 2017(8):183-184.
[2] 孫柏菊. 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內控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 時代金融, 2018, No.699(17):203-204.
[3] 熊妍芯. 淺談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內控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 中國鄉鎮企業會計, 2014(4):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