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
摘 要 黑龍江省地域抗戰文化資源豐富厚重。依托這些地域抗戰文化資源,突出局部抗戰的歷史地位,重點講好中華民族“十四年抗戰”的整體歷史進程;講好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十四年抗戰”的中流砥柱;講好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十四年抗戰”的決定因素;講好中華民族“十四年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地位。這是黑龍江省高校“綱要”課開展“十四年抗戰”史教學的四個基本緯度。
關鍵詞 黑龍江省 “綱要”課 抗戰文化資源 “十四年抗戰”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1月,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下發了《關于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要求全國各級各類教材將“八年抗戰”一律改為“十四年抗戰”,以落實“十四年抗戰”精神。因此,在大學生中系統講好中華民族“十四年抗戰”史,牢固樹立“十四年抗戰”概念認同,這也是全國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全文簡稱“綱要”課)的新命題、新擔當。黑龍江省偏隅祖國東北,抗戰文化資源厚重豐富。因此,基于歷史的稟賦,黑龍江省高校“綱要”課有責任、有義務積極推動地域抗戰文化資源融入“十四年抗戰”史教學,率先為范,為全國高校“綱要”課開展“十四年抗戰”史教學探索道路、積累經驗。
1黑龍江省“綱要”課要充分依托地域抗戰文化資源,突出局部抗戰,講好“十四年抗戰”的整體歷史進程
“十四年抗戰”的提法由來已久,早在2005 年 9 月 3 日,胡錦濤同志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6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1931 年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2015年9月3日,習近平同志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70 周年大會上再次明確:“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基于這樣的根本遵循,中國人民“十四年抗戰”的提法被最終確定下來,即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從九·一八事變到8·15日本戰敗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歷經局部抗戰再到全面抗戰,整整十四年。“十四年抗戰”的提法,不但完整還原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全貌,更是對中國人民浴血抗戰最客觀的歷史表達。但是,在長期的歷史教學和政治宣傳中,中國的抗戰大多表述為“八年抗戰”,這一概念在人們的歷史記憶里根深蒂固、耳熟能詳,以至于人們對局部抗了解甚少,特別是在大學生群體當中,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不了解局部抗戰、全面抗戰與“十四年抗戰”的歷史邏輯關系,甚至部分大學生遺忘了六年局部的浴血奮戰。所以,“十四年抗戰”及其內在的歷史邏輯是當代大學生對抗戰史全面認知的新盲區。因此,實事求是的還原局部抗戰的歷史全貌、突出局部抗戰的歷史地位,在“十四年抗戰”新史觀的視域下,有機統籌局部抗戰與全面抗戰歷史邏輯關系,全面講好“十四年抗戰”史,這是在大學生群體中落實“十四年抗戰”精神,牢固樹立“十四年抗戰”概念認同的教學關鍵。
黑龍江省高校“綱要”課,可以依托地域抗戰文化資源優勢,深入發掘江橋抗戰遺址的時代價值,系統講好“十四年抗戰”的歷史起點以及“十四年抗戰”歷史邏輯問題。九·一八事變后,不甘屈服的東北人民掀起了武裝抗日的高潮,而江橋抗戰尤為矚目。江橋抗戰是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大規模、有組織、有準備的抗擊日軍,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遠而震驚中外,因此被中外史學家評為“江橋之戰打響了中國抗日第一槍”至今還刻有“江橋抗戰打響了武裝抗日第一槍”赫然大字,江橋抗戰遺址也成為了全國50個著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因此,黑龍江省“綱要”課可以將江橋抗戰的寶貴歷史資源有效的融入到“十四年抗戰”史教學當中來,突出江橋抗戰的歷史地位,鮮活的講好局部抗戰和“十四年抗戰”的歷史起點問題。以盧溝橋抗戰(七·七事變)為標志中國進入了全面抗戰時期。由江橋抗戰發展到盧溝橋抗戰標志著中國抗戰由“六年局部抗戰”階段發展到“八年全面抗戰”新階段,即“十四年抗戰”歷經“六年局部抗戰”到“八年全面抗戰”兩個歷史階段,這兩個階段無論是在空間還是在時間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它反映了中華民族抗日洪流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不斷加深的歷史背景下,持續發酵再到最后總爆發的整體過程。這樣就可以鮮活的講好“六年局部抗戰”、“八年全面抗戰”與“十四年抗戰”內在的歷史統一性問題。
2黑龍江省“綱要”課要充分依托地域抗戰文化資源,講好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十四年抗戰”的中流砥柱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這不僅貫穿于“八年全面抗戰”,更體現在“六年局部抗戰”當中。回顧“六年局部抗戰”,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的歷史地位更為凸顯:其一,九·一八事變以后,在日本侵華野變本加厲、中華民族抗日高潮尚未形成、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又叫囂云上。但是在這些歷史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卻高瞻遠矚、先知先覺,率先表達民族危機意識,最早舉起抗日大旗。九·一八事變第二天,即1931年 9 月 19 日,中共滿洲省委就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宣言》; 1932 年 4 月 15 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發表《對日戰爭宣言》。其二,選派大量黨員干部,秘密進入東北,領導東北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九·一八事變以后,羅登賢、楊靖宇、周保中、趙一曼、馮仲云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遠赴東北,發動民眾,擎起了抗日大旗,這是東北局部抗戰的脊梁。其三,組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支抗日武裝力量,開展了艱苦卓越的抗日武裝斗爭。中國共產黨先后在東北抗日義勇軍、東北人民革命軍的基礎組建了東北抗日聯軍,這是中國共產黨組建的最早的抗日武裝力量。東北抗日聯軍共11個軍,最多時達到3萬多人,其中有9個軍主要活動在黑龍江境內,三江大地,烽火連天,東北抗日聯軍不但給日軍以重創,還牽制了大量日軍揮師南下,以至被日本帝國主義稱為“滿洲的癌癥”。從“六年局部抗戰”中走來,又掀起“八年全民族抗戰”高潮,中國共產黨不愧為“十四年抗戰”的中流砥柱,而把握住這一主線,則更能印證“十四年抗戰”自始至終都是在黨的領導下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過程。因此,黑龍江“綱要”課應該充分利用滿洲臨時省委遺址、抗聯遺址遺跡、東北抗聯博物館、尚志陵園、趙一曼被捕地等抗戰文化資源,凸顯中國共產黨在局部抗戰時期的核心歷史地位:一方面,讓大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十四年抗戰”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以認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十四年抗戰”為主線,在大學生群體中牢固樹立“十四年抗戰”的概念認同。
3黑龍江省“綱要”課要充分利用地域抗戰文化資源,講好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 “十四年抗戰”精神
1945年10月,時任中央東北局第一書記的彭真同志曾經這樣評價過:“中國共產黨人20多年來有三件最艱苦的事:第一,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二,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第三,東北抗日聯軍的14年苦斗。”“十四年抗戰”中東北的抗戰環境最艱苦:一是,東北抗日聯軍在和黨中央失去聯系的情況下,長時期孤軍作戰,更得不到國民黨中央政府的援助,甚至楊靖宇同志犧牲一年后,中共中央才知道;二是,東北抗聯的生存環境最艱苦,沒有援助,醫療匱乏,甚至每一粒糧食、每一顆子彈都要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從敵人那里奪取。抗聯有的部隊幾年沒住過房子,還要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林海雪原里與日寇殊死搏斗;第三,面對的敵人異常兇殘,抗聯人數最多的時候只有四萬余人,可是他們卻要同日本最精銳的70余萬關東軍和40萬偽軍作戰。然而就在這抗戰最艱苦的十四年里,卻涌現出楊靖宇、趙尚志、張家洲、馮仲云、李兆麟等一大批抗日英雄,傳誦著趙一曼、冷云、八女投江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以這些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為底色,凝練形成了以“矢志不渝、忠貞報國、前赴后繼、視死如歸、克服困難、百折不撓、休戚與共、團結戰斗”為核心的抗聯精神。這種精神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一道構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譜系。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就是要將東北抗聯精神統籌到民族精神和抗戰精神的高度,將東北局部抗戰過程中涌現出的民族英烈和英雄事跡納入到“十四年抗戰”整體教學中來講述,增強思政課堂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因此,黑龍江省高校“綱要”課可以充分依托抗日義勇軍遺址遺跡、抗聯密營遺址遺跡、林口縣八女投江殉難地、趙一曼被捕地等地域抗戰文化資源,深入發掘東北局部抗戰中所彰顯的愛國主義精神,進而講好抗聯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的一脈傳承,增強“十四年抗戰”的情感認同。
4黑龍江省“綱要”課要充分利用地域抗戰文化資源,講好“十四年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地位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中,作為東方的主戰場,中國軍民消滅和牽制了大量日軍,并以巨大的犧牲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2014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曾指出:“‘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并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七七事變成為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端,由此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而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黑龍江地區的歷史地位尤為突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和終點都源于這里。以九·一八事變為標志,日本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戰爭策源地,歷史把中華民族推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前沿。1931年11月4日,江橋抗戰爆發,不僅打響了中國武裝抗日戰爭的第一槍,也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因為它比1935年埃塞俄比亞抗擊意大利法西斯侵略戰爭早了整整 4 年;比1939年波蘭反抗德國法西斯侵略戰爭早了整整 8 年;比蘇聯衛國戰爭和美日太平洋戰爭早了整整10 年。同時,黑龍江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后落幕的地方。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法西斯宣告投降;1945年5月7日德國法西斯宣告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投降。而就在日本宣布投降時,在黑龍江地區的虎頭要塞和東寧勛山要塞的兩處日軍卻癡迷不悟,負隅頑抗,直到8月26、30日,上述兩股日軍才被東北抗日武裝力量和蘇聯遠東紅軍聯合最終殲滅,這比日本法西斯宣布投降整整推遲了半個月,因此,這里也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后落幕的地方,虎頭要塞至今還矗立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地”的紀念碑。十四年艱苦抗戰史就是十四年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中華民族以巨大的民族犧牲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在國際上,特別是西方國家對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作用和戰略地位,卻并沒有給予客觀公正的對待。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拉納·米特曾在《中國,被遺忘的盟友》一書中提出,“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并沒有被西方社會承認,作為被遺忘的盟友,中國受到了極為不公的歷史待遇。”因此,黑龍江省高校“綱要”課要充分依托江橋抗戰遺址、虎頭要塞、東寧勛山要塞、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地紀念碑等地域抗戰文化資源,重點講好中國“十四年抗戰”如何有效牽制日本北進蘇聯,防止日德夾擊蘇聯;講好中國“十四年抗戰”如何吸引日軍主力部隊,延緩了太平(下轉第120頁)(上接第97頁)洋戰爭的爆發,為盟國反擊法西斯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以凸顯中國“十四年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歷史地位和卓越貢獻,以期培養大學生的歷史自信,這是黑龍江高校“綱要”課的歷史新使命。
綜上述所,在“六年局部抗戰”基礎上發展到“八年全面抗戰”,中華民族“十四年抗戰”氣貫長虹、波瀾壯闊。由“局部抗戰”發展到“全面抗戰”的歷史邏輯,深刻的反映了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不斷擴大升級的歷史真相,更折射了民族意識由持續發酵到最后總爆發的自覺過程。因此,在大學生群體中牢固樹立“十四年抗戰”概念認同,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精神,這是黑龍江省“綱要”課堅持“以本為本”、恪守“四個回歸”的育人擔當!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05-09-04(01).
[2]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5-09-04(01).
[3] 魏國忠,都永浩.論江橋之戰標志著我國抗日戰爭的開始——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5(03):69.
[4] 趙亮,紀松.馮仲云傳[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159-160.
[5]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9-04(01).
[6] 李玉.向世界傳播中國抗戰學術成果———訪復旦大學教授石源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