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保 沈岱武
奇瑞新能源汽車 安徽省蕪湖市 241002
隨著汽車消費的普及,汽車安全事故越來越多,對汽車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本文主要介紹為使得在碰撞事故發(fā)生后減輕對駕駛員的傷害,從轉向管柱潰縮吸能開發(fā)入手,介紹如何開發(fā)一種可潰縮的轉向管柱。
當高速行駛的汽車撞擊到低速或者靜止的物體后,高速行駛的汽車就會有一個比較大的減速度,根據牛頓定律,駕駛員由于慣性的作用,會向前繼續(xù)運動,怎么樣來約束駕駛員繼續(xù)向前運動并降低駕駛員受到傷害程度,是被動安全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只介紹安全轉向管柱在被動安全約束系統(tǒng)中起到的作用和開發(fā)過程。
在諸多約束系統(tǒng)中,轉向管柱對駕駛員起到比較重要的作用。對于中等尺寸的轎車,在被動約束系統(tǒng)中,據統(tǒng)計轉向管柱吸收駕駛員總能量約18%左右。

圖1 被動安全關聯(lián)示意圖
轉向管柱/方向盤是汽車發(fā)生碰撞時,駕駛員的頭、頸、胸與之發(fā)生二次碰撞的重點區(qū)域,對于被動安全設計要點為:
☆ 對氣囊(DAB)有效支撐,并保持承壓方向;
☆ 對方向盤具有一定程度的塑形變形,以吸收人體碰撞的沖擊能量(GB11557/ECER12)
☆ 轉向管柱具有潰縮特性,理論設計有效潰縮距離至少應≥60mm;
☆ 在轉向管柱/方向盤的潰縮路徑上,應確保沒有相關零部件影響潰縮,考慮到如點火開關、護罩、IP等影響,實際試驗中潰縮距離應不低于40mm。

圖2 開發(fā)流程示意圖
項目啟動后,根據立項輸入中的整車安全等級,確認轉向管柱的潰縮性能,根據需要,合理定義轉向管柱潰縮性能。需要明確轉向管柱初始潰縮力,管柱總成潰距離和中間軸潰縮距離。
轉向管柱潰縮方案比較多,每種潰縮方式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精度也不同。根據項目要求,選擇性價比最優(yōu)的方案組合,滿足性能要求。
選擇轉向管柱潰縮方案,盡量參考公司和供應商成熟的潰縮機構,對于潰縮塊、調節(jié)支架等需要開模的件,盡量在現有產品上選擇,盡可能降低開發(fā)成本和驗證周期。前期產品定義時,可以考慮多個方案,
根據后期系統(tǒng)試驗后,最終確認最優(yōu)的方案進行凍結。
轉向管柱的裝配角度要與方向盤中心點,轉向器輸入軸的位置匹配,并考慮到中間軸的力矩波動及其布置位置和可潰縮長度。
管柱在整車中進行布置時,應給出布置范圍,在滿足人機工程的前提下,盡量向著有利于轉向管柱潰縮的方向布置,因為布置一旦凍結,后期更改是比較麻煩的。

圖3
管柱碰撞位置如圖3受力分析,
根據上圖,可得出如下圖受力方程:

FT:沿轉向管柱軸線向下的潰縮力
FH:作用在轉向管柱上的水平力
FM:管柱與固定點的摩擦力
FP:管柱與固定點的正壓力
α:轉向管柱側向布置角度
N:轉向管柱拉脫塊的拉脫力
K:管柱與固定點的摩擦系數
根據上述方程可得:

我們假定:N=4000N
FH=9000N
K=0.15
最終可求解得:α=46.0136°
由上述公式可見,在一定的摩擦系數、拉脫力、水平方向的壓力下,轉向管柱側向布置角度存在一定的布置極限。超過此角度軸向潰縮的轉向管柱就不可能會潰縮。
根據經驗,轉向管柱側向角度一般跑車推薦約18°左右,轎車推薦約24~26°,MPV、SUV等車型的時候也有超過30°情況。正碰時駕駛員的運動方向,在不佩帶安全帶時是車輛的前后方向,佩帶安全帶時,最好是駕駛員的頭部要躲過方向盤是最理想的,因此管柱側向布置角度越小越有利,一般轎車都有自身的人機特性,都有些不同,但盡可能設定在22~28°的范圍以內。
轉向管柱潰縮距離按照下面的順序逐個校核,見圖4。
根據結論,初步定義好轉向管柱總成潰縮力,根據總成潰縮力進行分解,把每個小部件的吸能力設定好,見圖5。
根據壓潰力和壓潰形成,初步形成潰縮力-位移曲線,力和位移的曲線,應該在定義的范圍內,如圖6為定義的初始曲線。把轉向管柱模擬整車安裝在試驗臺架上,進行靜壓潰試驗測量,最后測量出實際潰縮曲線,和設定值進行比較,進行反復調試,最后得出設計曲線。

圖4 周邊件校核示意簡圖

圖5

圖6 潰縮吸能曲線定義示意簡圖
轉向管柱動態(tài)壓潰,具體的試驗指標和方法,需要進一步和碰撞試驗室探討試驗方法及其接受標準。
臺車試驗時,把儀表橫梁、儀表板、儀表、轉向管柱、組合開關、組合開關護罩、點火鎖、方向盤裝配在臺車上,安裝被動安全約束系統(tǒng)要求,把經過靜壓潰試驗后的轉向管柱裝配在臺車試驗臺上進行驗證,驗證前,需要檢查轉向潰縮通道是否滿足設計狀態(tài)。最后根據臺車試驗的數據,確認轉向管柱是否需要優(yōu)化,見圖7。
整車碰撞前需要做好準備工作,轉向管柱主要在64Km/h的40%偏置碰和50Km/h的100%剛性壁碰撞進行驗證。轉向管柱裝車前檢測潰縮力(靜壓潰試驗報告),裝車后檢查潰縮通道,試驗驗證。根據試驗采集到的數據和轉向管柱潰縮情況,討論轉向管柱的優(yōu)化方案,和優(yōu)化方向,見圖8。

圖7 被動安全臺車驗證示意簡圖

圖8 整車碰撞驗證示意簡圖
據統(tǒng)計,正面碰撞時方向盤、轉向管柱和轉向器組成的轉向系統(tǒng)對駕駛員造成的損傷占到駕駛員損傷的46%,造成人員傷害的部位集中在頭部、胸部及腿部。所以,轉向管柱的安全設計至關重要,具體體現在吸能和潰縮兩個方面。從前文闡述中,歷經設計輸入確認、結構設計分析、各層級的實物驗證,直至最終設計凍結,本文檔介紹的方法,有效支撐了整車的碰撞安全性能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