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桃
(懷化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增加,大學生自主創業被公眾和政府部門廣泛關注。2014年9月,在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指出要形成“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2018年9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建立了由發改委牽頭的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為“雙創”營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和輿論氛圍。可以說,創新創業已成為新時代帶動經濟增長,促進就業的重要推力。各高校和學術界也積極開展了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如牟芷對1999年以來政府出臺促進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和措施進行了回顧,將其劃分為4個階段[1]。谷曉冰等對國內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進行系統研究,歸納了4類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2]。韋聯桂等對經濟管理類院校創新教育與創業型人才培養機制進行探討[3]。其他學者也對“雙創”教育進行了探究,取得了一些成果。這些研究從不同角度、不同學科對“雙創”教育做了有益的探索,成為政府決策和高校管理的重要依據。從現有研究來看,大多數學者認為推動創新創業發展的重點群體是大學生。因此,針對大學生群體的“雙創”教育文獻比較豐富,但在實踐過程中忽視了“雙創”教育的前瞻變量,如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李開復認為,人際交往能力應列在創業者素質的第一位。可見,人際交往能力對“雙創”教育的重要性。但事實上,在優越環境下成長的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并不強。本研究擬從發展心理學的人際交往視角拓展大學生“雙創”教育研究內容,為高校“雙創”教育管理和發展提供參考。
大學生多為18~23歲,發展心理學認為,這個時期個體生理發育已基本成熟,而心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主要體現在思維、情緒、情感、個性和自我意識,尤其是人際交往等方面[4]。大學階段是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渡時期,大學生由單純的在校學習過渡到以自學、參加各種創業實踐、學術創新和發展人際交往能力為主的社會學習。當代大學生生活條件優越,面臨的人際困擾相對較少,加上社會變化較快,令他們一時難以適應,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出現了人際交往障礙。人際交往既影響著他們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又影響著他們積累社會經驗、掌握專業技能,更影響著他們能否通過交流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因此,解決大學生創業中的人際交往問題成了當務之急。
筆者在“大學生創業傾向調查與影響因素分析”課題研究過程中,從創業準備和創業可能兩個維度對有較強創業傾向的大學生創業群體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主要有以下幾種。
其特點是過高評價自己,夸大自己的長處,低估競爭對手的實力和市場變化。如某商學院學生在描述自己的創業可能時表示希望注冊一家自駕游俱樂部,改變行業現狀,引導自駕行業發展,免費為會員提供自駕游設備和服務。但事實上,這類創業可能缺乏對行業競爭和市場需求的了解,盲目樂觀。偏執是指對某一方面過分執著,有的學生的創業可能是發展共享單車行業,而實際上在沒有創新的基礎上發展共享單車實為不明智之舉。該類人經常用自己的優點與別人的缺點比較,不屑與他人交往,但又渴望因自己的優點而得到他人的尊重,當得不到尊重時,便表現為不愿與人交往。
這類群體對于“是否主動了解過創業的詳細流程和市場調查”,幾乎沒有實際行動,主要是因為羞怯和自卑。羞怯是指在他人面前闡述創業準備或行動時感到行動受抑制、不自在,害怕與他人接觸、交流。產生羞怯心理的原因是自卑,擔心被他人否定。存在自卑心理的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常感到別人看不起自己,怕受到傷害,為了避免失敗,處處小心謹慎,導致害怕與人交往。創業過程中的自卑感更多來自農村學生,這部分人總覺得創業有種低人一等的感覺,對創業成功極度渴望。實際上羞怯自卑是害怕人際交往最為普遍的心理問題。
很大一部分有創業傾向的大學生有自我封閉的傾向,造成自我封閉的原因有3方面:一是因社會環境的變化和交往方式的虛擬化,導致一部分人喜歡獨來獨往,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隱藏起來,認為情感交流無聊、無趣、無意義,進而形成了孤僻的性格;二是因一部分學生發現自己不如高中時期優秀,或發現周圍有很多比自己更優秀的同學,產生自卑進而將自己封閉起來;三是有的學生高傲自大,認為周圍同學都不如自己,不屑與人交往[5]。這些自我封閉心理最終都會導致學生對創業實踐過程中的人際交往采取回避態度。
進入大學后,學生的攀比對象明顯增多,攀比程度顯著增加。從高中階段的比學習成績到大學階段的比物質條件、處事能力、社會資源能等。學生在創業準備過程中,一旦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時,就會產生嫉妒心理。有嫉妒心理的大學生對他人的言行缺乏客觀、理性的認識和分析,抵制、批判甚至做出一些損害他人健康或者利益的報復行為,以達到趕超對方的目的,導致其他同學對其敬而遠之,而他本人也對人際交往持敵視態度[6]。研究表明,具有正當競爭意識和行為的創業者成功的幾率往往要大于攀比心理作祟的創業者。
課題組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部分有創業傾向的大學生較敏感多疑。如在描述創業準備的二級指標“是否愿意將自己的創業計劃與人探討”時,一部分人不愿意分享自己的創業計劃給同學,主要原因是擔心別人捷足先登。其實一個好的創業計劃是需要多方參考和論證的。大學生由于心理還不夠成熟,看人識物還不夠客觀和全面,對他人行為的判斷總是帶有主觀因素,與自身弱點相聯系,以為別人在評價自己,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多疑的心理。多疑者一般心胸狹窄、固執己見、缺乏自信或由于人生早期的挫折經驗而產生防衛心理,別人難以走進其生活,而自己更是不愿意與人交往[7]。
以往大學生交往看思想、性格、價值取向等精神層面的需求,而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大學生越來越看重物質利益,在描述創業準備時,以文會友、以茶會友人際交往方式竟然成為“非主流”。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會選擇和那些家庭經濟條件好的人或有廣泛社會資源的人交往,認為這樣可以為他們將來創業積累人脈。但實際上,他們常因交往的功利性導致交往對象范圍變小,又由于功利性交往導致沒有真正的朋友。
大多數研究從人際交往的原則、技巧和影響人際交往的內外因素,如學校、家庭、個人性格等方面去引導大學生在創業中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但少有學者探討人際交往過程中情緒情感的調節策略。從上述分析來看,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的人際交往障礙最終都歸結于情緒因素。因此,從情緒調節的角度對其進行引導更有針對性。在情緒調節方面,Gross等做了許多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研究,現利用Gross情緒調節過程模型探究創業過程中人際交往障礙的調適。
20世紀80年代,情緒及調節研究領域受到重視。詹姆斯·格羅斯等做了具有開創意義的實驗與測量研究,提出了情緒調節過程模型[4](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到,該模型包括情境選擇、情境調節、注意分配、認知重評、反應調節5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可以進行情緒調節。其中,情境選擇是指個體趨近或避開某些人、事件與場合以調節情緒的一種策略。情境調節是指應對問題或情緒事件時進行初步的控制,以努力改變情境。注意分配是關注情境中許多方面的某一或某些方面。認知重評又叫認知改變,是改變對情緒事件的理解和個人意義的認識,通過合理化理解,達到調節情緒的目的[8]。筆者在此基礎上,總結了針對人際交往中的不同問題采用Gross情緒調節過程模型中不同階段進行調節的方法(見表1)。

表1 創業實踐中人際交往常見問題的情緒調節方法
Gross發現,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是兩種最常用的情緒調節策略,因此對這兩種策略進行了較多研究,發現認知重評優于表達抑制。認知重評降低了情緒的心理體驗、行為表達和生理反應。表達抑制會影響情緒表達行為,但不會影響情緒的心理體驗,甚至會增強情緒的生理反應。人際交往中的常見問題大多數是由于交往主體出現了絕對化思維、過度要求、糟糕之極等不合理信念,如果通過認知重評改變他們的這些不合理信念,情緒就能得以調整,交往行為就能正常有效地發生[8]。

圖1 Gross情緒調節過程模型
3.2.1 提倡認知重評策略 研究表明,傾向重評的個體比傾向抑制的個體可能更易被喜歡和接納[9]。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提倡首先使用認知重評策略。在創業過程中,具有自大偏執傾向的學生應通過自我認知重評,客觀評價自己的長處和價值,放低姿態,積極與他人交往,發現并學習他人的優點。自卑羞怯者和孤僻封閉者應該客觀看待自己的優點和價值,敞開心扉,在交往中獲得快樂。攀比嫉妒者如果能通過改變認知,與交往對象進行全面比較,就不會產生嫉妒心理,也會樂于與他人交往。敏感多疑者應該本著“人性本善”的態度與人交往,改善人際關系。急功近利者應以發展的眼光評價交往對象,他人也許目前對自己沒有多大使用價值,但是只要付出真心,總會有回報。所以,改變認知在人際交往中普遍而有效。
3.2.2 慎用表達抑制策略 實驗證明,表達抑制掩蓋了許多社會互動所需要的信息,會對社會溝通和社會互動產生消極影響。Gross等研究發現,傾向于抑制的個體比傾向重評的個體與他人共享正、負性情緒的可能性小,社會支持少[9]。所以人際交往中慎用表達抑制策略。當個人因自卑羞怯、孤僻封閉或敏感多疑而不敢與人交往或交往不愉快時,應該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而不是采取宣泄和哭泣等表達抑制策略,否則會讓對方產生誤解,最終導致交往惡性循環。
3.2.3 理性使用其他反應調整策略 反應調整策略在情緒被激發后使用,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積極反應調整包括打太極拳、按摩、練瑜伽、快走、慢跑和游泳等形式的鍛煉,冥想、聽音樂、深呼吸和肌肉收縮等形式的放松療法,傾訴和寫作等形式的情緒表達。消極反應調整包括濫用藥物、過度吸煙飲酒、暴飲暴食和嗜睡等形式的情緒逃離,宣泄和哭泣等形式的表達抑制。不管是哪種類型的人際交往問題,都應盡可能選用積極反應調整方式,避免采用消極反應調整方式進行情緒調節[10]。
3.2.4 綜合運用3種策略 心理學界目前對情境選擇、情境調節、注意分配這3種情緒調節策略研究較少,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忽略甚至不知道這3種策略。對自卑羞怯者、孤僻封閉者、攀比嫉妒者和敏感多疑者,如果每次與某些人交往都會讓自己產生消極情緒,并且不與他們交往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可以采取情境選擇回避交往;如果交往必須發生,否則會影響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可以采取情境調節策略,如交往時讓第三者參與或交往前做好準備、對交往的環境進行調整,還可以通過注意轉移、關注交往情境中的其他方面,將自卑、嫉妒、敏感降到最低程度,積極推動交往發展。
創業過程中的人際交往是大學生面臨的重要難題,情緒調節是心理學界日益重視的課題。Gross情緒調節過程模型表明,人際交往問題不僅可以在情緒發生后進行反應調整,而且可以在情緒發生前的情境選擇、情境調節、注意分配和認知重評階段進行調節。重視人際交往中常見問題的情緒調節方法,有利于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創業創新,為他們未來的美好生活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