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榮明,唐麗娥,梁瓊文,賴明詩,曾 健
(廣西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1)
各種突發事件和意外事故的發生,危及人們的生命安全,而現場急救是否及時、有效,直接關系到傷員的存活率。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群體,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識十分重要。本研究主要調查南寧市大學生對急救知識的知曉情況,旨在為相關部門進行教育改革提供依據。
于2018年3—8月抽樣調查南寧市3所高校大學生730人。
使用問卷調查學生的基本信息、基礎急救知識知曉情況、急救培訓意愿等。
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整理和統計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卡方檢驗等。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750份,回收有效問卷730份,有效回收率為97.33%。學生的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學生的基本信息
急救知識問卷總分為10分,學生得分在5分及以上為知曉,不足5分為不知曉。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級、專業和民族的大學生急救知識知曉率差異有顯著性(見表3)。
調查顯示,730名學生中10.96%的平時對急救知識很關注,72.60%的略有關注,16.44%的不關注。在急救知識培訓意愿方面,88.22%的學生愿意在空閑時間參加急救知識培訓,11.78%的不愿意參加培訓。

表2 學生急救技能及常見意外傷害急救知識知曉率

表3 急救知識知曉率的單因素分析

圖1 學生獲取急救知識的途徑

表4 學生最喜歡的急救知識培訓方式
本次調查中南寧市大學生對急救電話和海姆立克急救法知曉率較高,對心肺復蘇、溺水等急救知識知曉率較低,與長沙市、廣州市等一線城市的研究結果無太大差異[1],而與其他城市差別較大。原因可能與南寧市經濟欠發達、大學生急救意識淡薄等有關,說明南寧市大學生仍需通過專業的教育和培訓來提升急救知識與技能。
表3顯示,生源地、親屬中是否有醫務人員對大學生急救知識知曉率無明顯影響。一方面,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大,政府可根據當地發展情況開展急救知識培訓;另一方面,家庭中的醫務人員作為急救知識和技能的有效傳播者,并沒有發揮出比較積極的作用。這與賈顏[2]的調查結果相近,建議社會有關部門制定激勵措施,鼓勵醫務人員積極傳播急救知識。
年級、專業及民族3個因素對大學生急救知識知曉率有影響。專業方面,醫學生明顯比非醫學生更具優勢,對急救知識掌握得更好。醫學院校和非醫學院可聯合舉辦相關社團活動,加強不同高校大學生的交流,提高其學習急救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年級方面,一年級、二年級學生知曉率差異不大,但與三年級、四年級學生相比差異較大,可能與相關課程開設時間有關。本次調查研究表明,62.74%的大學生希望能得到專業教師和醫務人員的親自指導和培訓,72.60%的大學生對急救知識略有關注,88.22%的大學生愿意利用空閑時間參加急救知識培訓。因此,高校可盡早開設急救課程,讓大學生早期接觸急救相關知識。民族方面,我省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省內高校在急救知識教學方面的投入較少,建議加大對少數民族的教育支持力度。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南寧市大學生獲取急救知識的主要途徑是網絡和學校教育。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網絡促進了南寧市大學生對急救知識的掌握,而學校教育是大學生最喜歡的教育方式,這與陳靖[3]的研究結果類似。據文獻報道[4],選修課在眾多培訓途徑中深受學生青睞,因此建議高校通過增設網絡急救選修課程、定期開展急救知識講座和推廣急救員證書考試制度等措施,增加大學生的急救知識儲備,提高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
總之,目前南寧市大學生對急救知識知曉情況不容樂觀,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了解南寧市大學生急救知識知曉情況,增進大學生對急救知識的了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不僅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社會的需求。把大學生納入城市急救醫療服務體系,壯大急救人才隊伍,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和深遠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