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梅
(綿陽中學英才學校,四川 綿陽 621000)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關于“教學過程”明確提出“教師應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伴隨新課程倡導的主動、探索、合作觀念不斷深入人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學習的思維方法”就逐漸成為現代教學中體現“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方向和重要標準。化學課堂教學當然也不例外。
00后的學生大都思想開放活躍、內心自我意識強、學習興趣化趨勢較明顯。實踐中,只要老師將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并敢于留足時間讓學生說、讓學生做,他們就能大膽地說出各種奇思妙想、創新地做出稀奇古怪的結果,這樣在老師的引導下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老師到底用什么方式來激發現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第一問題。尤其是化學教學,初中生對很多東西完全沒有感性認識,“興趣”就顯得格外重要。
創設問題情景就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各種媒介,設計和創造一些容易激發學生課堂興趣的情景圖片、情景視頻、謎語、歷史事件和社會熱點,然后創設出利于學生思考、便于學生回答、有助于學生記憶和掌握知識點的與教學有關系的一系列問題,并引導學生在主動回答問題中學習掌握知識點的一種引導式教學方法和互動式傳授知識途徑。這種方法的直接效果就是當場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這也是采用“創設問題情景”教學方法的初衷)。它的目的就是喚起學生主動學習和創新學習的思維方法。它的實質就是將課堂上以教師為主體的單向教授模式轉化為以學生為主體的互動式教學模式。逐步做到只要老師提供相應的文字或圖片信息,學生就能主動地在提問和回答問題中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開放式探究教學模式。當然,對于教師來說,“創設問題情景”的最大收獲就是能大大地提高教學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采用“創設問題情景”方法之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非常有效還源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古訓道理。如果老師通過創設優秀的問題情景能讓學生“樂于化學”,就當然不擔心學生學不好化學了。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有很多獨特的魅力。初中學生剛學化學時沒有感性概念,但他們往往都有一定程度的好奇心,因此教師可以設計并引導學生參與一些有趣的化學實驗以展示化學科學獨特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教師可以表演魔術“燒不壞的手帕”,并創設問題:手帕真的燒不壞嗎?有誰看到或做過這個實驗?有誰知道這個魔術的原理?又如引導學生自己做“魔棒點燈”“清水變紅酒”“紅酒變雪碧”等實驗,然后引導他們“我們都成為一個一個的魔術師了,今天的每一個魔術都包含有豐富化學知識,我們在今后的化學課中會學到更多的化學知識,你們可以根據這些知識自己設計一些有趣的小魔術,在班上表演,在家里表演。”這樣學生對化學的初步認識就不會是枯燥無味,而會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
“有趣的故事”對于學習任務非常緊張的初三學生是最喜歡聽的,如果教師能將化學知識融入一個有趣的故事講給學生聽并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故事中涉及的化學知識,那效果會非常理想。開放的教學模式做到了教師稍加引導,學生思考、學生提問、學生回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思維。
教師提前指導學生拍攝視頻,播放時,學生看到是自己的同班同學,學習積極性更高,對于做實驗和拍攝視頻的學生來說不僅積極性更高,而且這部分內容掌握得更好。
例如,學習“化石燃料利用”中天然氣主要成分甲烷時,提前讓學生拍好“天然氣燃燒”視頻。播放“天然氣燃燒”視頻,并引導學生提問“該實驗證明甲烷燃燒生成了什么物質?甲烷中一定含有什么元素?可能含有什么元素?”待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繼續拓展提問,“如何設計實驗證明汽油、酒精等物質中含有C、H元素?”歸納出“含有C、H元素的物質若具有可燃性,要證明其元素組成,都可以用該方法……”,進一步進行知識和能力的升華。
學習“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第1課時,老師可以下載“工業煉鐵”的動畫視頻來輔助講解。首先引導學生 “今天我們到‘車間’參觀工業上是如何煉鐵的,還要請大家寫一篇游記,內容包括工業煉鐵的原料是什么?設備是什么?主要反應有哪些?各原理的作用?最后從煉鐵爐中出來的產品是什么?產品是純凈物嗎?”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看視頻。學生邊參觀邊寫游記,差不多視頻放完,學生的游記也寫完了。最后老師再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并做講解,這樣,工業煉鐵需要掌握的化學知識學生也掌握了。創設這樣的學習情境比老師展示書上“煉鐵高爐及爐內化學反應過程示意圖”的圖片后在講臺上講解的學習效果好很多。
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和熟練掌握既是學生學好化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是否能通過一些讓學生便于記憶、便于分析、助于掌握運用的方式幫助學生呢?筆者多年的總結認為“串聯講解化學方程式法”就是一種較好的有效方法。
例如復習“碳和碳的氧化物”這個單元,方程式多是該單元的特點和難點。復習時我先畫了圖1:設置問題情境:用→表示一種物質可以轉化為另一種物質,圖1的⑴⑵體現了碳單質的哪條化學性質?
請你仿照圖1,畫出體現CO化學性質的轉化圖;然后小組合作,以CO2為中心,畫出體現CO2化學性質的轉化圖(圖2)。

圖2

圖3
以此類推CO、CO2的化學性質及CO2的實驗室制法和工業制法就能將⑴—⑻號方程式全寫出來。這樣難度逐漸加大,學生有挑戰、有成就感,也就有了興趣,同時,設計幾個相應的重要練習輔助教學,課堂效果非常好。
在新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歌曲、圖片、視頻、新聞、謎語等等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利用問題情境引領學生進入化學知識的殿堂。
一節化學課能學到的知識點有多個,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銜接如果能連貫、自然,學生就不會覺得無趣。
每個課題的重難點是所有老師最花心思之處。實踐中,通過創新問題情景往往能很好地幫助突破,既能減輕老師的壓力,又能讓學生更快更牢地掌握重點和難點。
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創設如下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質量守恒定律”中的“參加反應”這個詞語,學生做完分組實驗之后,PPT展示如下:

通過上述情境學生能得出結論:
(1)參加反應的白磷質量 + 參加反應的氧氣質量 = 五氧化二磷質量;
(2)反應前的總質量等于反應后的總質量
追問:反應物的質量一定等于參加反應的物質質量嗎?
(m反應物≥m參加反應的物質=m生成物)
設置相關練習:
①在 A + B —— C 的反應中,5克A和4克B恰好完全反應,求生成的C的質量。
②在 A + B ——C 的反應中,5克A和4克B充分反應后,剩余1克B,求生成的C的質量。
③在A + B——C的 反應中,5克A和4克B能恰好完全反應,如5克A和6克B充分反應后,生成C的質量為多少?
這樣層層設問,學生都能理解“參加反應的”這個詞語的意思,也為后面利用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打下基礎。

通過創設情境,將相關的知識串聯起來復習,既整合了知識點,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復習鐵絲燃燒,展示如下圖片,你能想到我們學過的哪些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提問: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鐵絲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鐵絲燃燒為什么集氣瓶里要加水?”
“硫磺在氧氣中燃燒為什么集氣瓶里也有水?原因相同嗎?”
“鐵絲能在空氣中燃燒嗎?”
“能用鐵絲代替紅磷測量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嗎?”
“鐵絲燃燒實驗所需氧氣最好用什么方法收集?”
“稱量鐵絲燃燒后的生成物發現質量增加,這符合質量守恒定律嗎?如何解釋這種現象?”
當老師引導學生將以上問題回答完后,需要學習的化學知識也都一一掌握了。
老師在創設問題情景中經常使用“變式”教學,“變式”主要包括語言變式、化學公式變式、解法變式等。課堂上采用“變式”教學就要敢于將問題開放,不能過于限制學生的思維,限制知識范圍,總之要讓學生大膽多想,才能更利于學生思維的鍛煉。
例如:講解“氧化物”時:課本上已經給出定義,讓學生找出定義中關鍵詞之后提問: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有2種元素,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物質是氧化物?KMnO4是氧化物嗎?請你舉出3個氧化物的例子?進行這樣的“變式”利于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讓學生自己舉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他們會很努力的找出符合定義的例子。
“發散性”教學,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自由提問、學生先回答,教師補充引導,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但是教師務必要注意控制學生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對一些課堂上不好解決的問題可以放到課后,還可以教會學生課后用好身邊的資料及現代化的網絡去自我發現。這樣既收到課堂“發散”效果,又留給學生一定空間。
問題情境的創設要由淺入深,有合理的層次性,這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發展水平。
例如:學習“物質的變化和性質”這一部分時,想讓學生準確掌握知識點,如果直接提問“如何判斷物質是否發生化學變化”,那么學生只能根據定義來回答,但遇到具體的例子他們還是不會。于是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演示CuSO4溶液與NaOH溶液混合,提問:“你們剛觀察到什么現象?”“這些現象能否判斷發生了化學變化?”演示CaCO3中加入稀鹽酸,又將生成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提問:“你們剛觀察到什么現象?”“這些現象能否判斷發生了化學變化?”學生回答之后再問“教材中還描述有哪些現象也可以幫助我們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你能舉出身邊發生化學反應的例子嗎?”這樣學生就能正確理解“判斷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就是看有無新物質生成”。這些問題一定要逐個提問,學生逐個回答。若學生回答不出,教師課堂舉例幫助學生理解,切不可將問題全盤拋出,學生找不到方向。
總之,實踐證明,“創設問題情景方法”在化學課堂教學中能很好地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實現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式教學效果,也能達到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使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實現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