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靖琪, 趙東旭
(長春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吉林長春 130117)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和剖宮產技術的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待產婦在分娩時選擇剖宮產。目前,我國剖宮產率己達到36%~58%[1]。然而,圍產期下肢負荷較大,血流相對緩慢,且處于高凝狀態,加之剖宮產術后產婦臥床時間較長,因而成為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高危人群。DVT是肺栓塞栓子的主要來源,是常見的剖宮產后嚴重并發癥之一,主要癥狀為下肢腫脹、疼痛、行走困難。DVT——旦發生,輕者致殘,重者危及產婦生命,因此,預防剖宮產術后DVT越來越受到醫護人員的重視。目前,國內外的共識是,DVT的干預策略應把重心放在預防上,尤其要在DVT形成之前進行主動預防[2]。中藥封包作為一種簡便、經濟且作用效果顯著的中醫護理技術,在臨床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推廣。本研究對剖宮產術后的產婦于委中穴處施以中藥封包技術,觀察剖宮產產婦術后各項凝血功能指標的變化情況及雙下肢DVT形成情況,分析于委中穴處施以中藥封包技術對DVT的預防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及分組選取2018年7月~2019年1月在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行剖宮產的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10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孕周為32~41周;②行剖宮產的術后患者;③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2.2 排除標準 ①術后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已經確診為DVT的患者;②合并有嚴重并發癥的患者;③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④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⑤有嚴重精神疾病的患者。
1.3干預措施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剖宮產術后護理。術后患者去枕平臥6 h,給予無創呼吸面罩吸氧;及時監測心率與心律,每隔15 min記錄一次生命體征;定時詢問排尿情況,如有異常,及時給予有效的導尿措施;給予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和水果,以防止便秘的發生。1周后觀察相關指標。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常規剖宮產術后護理基礎上給予活血化瘀中藥封包護理干預。封包內的藥方為三棱、莪術、川芎、黃柏各10份,桂枝5份,冰片1份。將藥材粉碎后裝入方形封包中,將封口處封嚴后用噴壺噴水于封包正反面,浸濕正反面后放入微波爐內加熱2 min(溫度約60℃~70℃),然后用大毛巾包裹。在雙膝下各放置一個防水塑料墊,以防止浸濕床單。再將用毛巾包裹的中藥封包敷于腘窩中央委中穴處,每次敷20 min,每個封包循環使用1周,每日2次,治療過程持續1周。
1.4觀察指標①觀察2組患者術后有無DVT的癥狀和體征。②觀察2組患者術前和術后1周血小板計數、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等指標的變化情況:分別于術前和術后1周抽取靜脈血標本,標本采集后采用STAGO全自動血凝儀及配套試劑檢測FIB、APTT、PT;采用XFA6100B血細胞分析測定血小板計數。③術后第5天進行下肢靜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并且記錄靜脈的內徑、流速,觀察有無異常回聲。
1.5評價標準患者術后出現小腿腫脹,直徑大于正常側3 cm、有局限性壓痛、淺靜脈曲張等DVT的臨床表現和癥狀。下肢靜脈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管腔內有實質性回聲,血流充盈受損等,即判定為DVT形成。
1.6統計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21~38歲,平均(27.5±3.1)歲;體質量為(58.62±4.08)kg;孕周為33~40周,平均(36.18±2.14)周;產次為1次者19例,2次者20例,3次者11例。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23~39歲,平均年齡為(29.6±2.6)歲;體質量為(56.58±4.51)kg;孕周為34~41周,平均為(37.24±2.14)周;產次為1次者15例,2次者19例,3次者16例。2組患者的年齡、體質量、孕周及產次等方面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2組患者的基線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組患者術前和術后1周凝血功能指標比較表1結果顯示:術前,2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FIB、APTT、PT等各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周,觀察組患者的各項凝血功能指標與術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血小板數量明顯高于術前(P<0.05),PT和APTT明顯低于術前(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術后1周PT和APTT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術前和術后1周凝血功能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operation and one week after operation (-x±s)
2.3 2組患者術后DVT發生率比較表2結果顯示:術后1周,觀察組的DVT發生率為4.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2 2組患者術后DVT發生率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DVT incidence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operation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的形成主要由于體內深靜脈內血液異常凝結導致,屬于下肢靜脈回流性疾病[3]。DVT的形成是潛在的威脅生命的疾病,尤其是對于剖宮產術后的患者[4]。因此,在臨床工作中,需要將剖宮產術后患者作為DVT的高危患者進行及時的預防和干預。目前,臨床上常見的對于DVT預防的主要方法有鼓勵產婦在術后及時進行抬腿、屈膝等床上運動,以及每日勤翻身、勤按摩等。黃小紅等[5]應用壓力帶與抗栓泵聯合預防DVT的發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中藥封包屬于外治療法,是借助敷料和藥物對患病部位進行熱敷,從而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手段。中藥封包療法可使患者局部皮膚溫度上升、充血和血流速度加快,并可使藥物直達病變部位,從而更好地發揮藥物療效[6]。其機制為通過封包増加皮膚角質層水合作用,提高脂溶性、非極性分子的穿透力,防止揮發性藥物的蒸發,使藥物維持較高的實際作用水平[7]。中藥封包作為一種外治手段,有助于提高療效、縮短病程、減少副作用,從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中藥封包內的藥材中,三棱和莪術為活血化瘀藥,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功效,二者經常相須為用,以治療疼痛比較固定的血瘀性病癥[8]。有研究發現,莪術中的莪術二酮具有抗凝血和抗血栓的作用[9-10];黃柏具有清熱燥濕、清熱解毒的功效[11];桂皮具有改善微循環、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12];冰片有開竅醒神、清熱止痛作用,在中藥復方中經常作為佐使藥使用[13]。可見該方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可用于臨床預防術后DVT的形成。
委中穴歸屬于足太陽膀胱經,位于腘窩中央腘橫紋中點,具有涼血泄熱、舒筋活絡的功效[14]。有研究證明,委中穴刺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5]、關節炎[16]、腎絞痛[17]等均有較好的療效。胡彩虹等[18]在委中穴施提插捻轉補法治療剖腹產術后尿潴留,取得較好療效。徐青燕等[19]研究發現,于委中穴處進行刮痧可以促進皮膚微循環血流灌注。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委中穴處用活血化瘀中藥施以封包療法,可以有效預防剖宮產術后患者DVT的形成。同時,干預治療后,觀察組的PT、APTT明顯高于對照組,血小板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經過干預后觀察組的凝血功能指標較對照組明顯改善。綜上所述,對剖宮產術后患者,在委中穴處施以活血化瘀中藥封包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預防患者DVT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