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黔 董曉輝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乎國運。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經過長期努力,民生福祉持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和社會共享水平顯著提升。
堅持黨的領導,為實現民生與發展有機統一提供堅強政治保證。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有機統一的根本保證。我們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結合不同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變化,妥善處理改善民生與經濟發展關系,并實事求是地隨著實踐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調整深化。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等思想,為我們推進改善民生與經濟發展統一提供了寶貴財富。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根據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基本國情,針對平均主義和長期粗放發展方式存在的問題,強調在促進效率的前提下體現公平,明確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問題開始顯現,我們黨及時總結改革發展的實踐經驗,提出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促進共同富裕,在社會保障體系、個人所得稅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制度,有效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社會保障更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把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實踐證明,只有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才能把改善民生與經濟發展統一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項工作中去,體現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實現和發展上來。
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為持續不斷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物質基礎。經濟發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質基礎。實現高水平民生,最根本的要靠發展經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變,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黨立足中國實際,把握發展大勢,提出了“發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強調抓住機遇,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根據實踐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進一步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賦予“發展是硬道理”更加鮮明的目標指向,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領我國發展全局深刻變革的科學指引,開辟了我們黨發展理論的新境界。要堅持創新發展,增強發展動力,提高發展質量;堅持協調發展,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綠色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堅持開放發展,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發展的內外聯動性;堅持共享發展,使全體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們要緊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毫不動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應該是科學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想,著力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進一步把“蛋糕”做大,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民生改善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堅持民生為指南針,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內生動力。民生是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指南針”。馬克思、恩格斯設想,在未來社會中,“生產將以所有人富裕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民生觀,經過長期持續努力,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糧票、布票、肉票、魚票、豆腐票、副食本、工業券等百姓生活曾經離不開的票證,已經進入了歷史博物館。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幾千年來困擾我國人民的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了,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在邁向新時代的征程中,我們建立了覆蓋13億多人的全球最大社會保障網,創造了每年減貧1300多萬人的脫貧奇跡,在中國大地上書寫了輝煌的民生篇章。
要持續不斷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解決群眾后顧之憂,調動人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又可以增進社會消費預期,擴大內需,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供強大內生動力。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這方面的問題解決好了,全體人民推動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國家發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偉力。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決不能出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抓在手上,既要通過發展經濟為持續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物質基礎,又要通過持續不斷改善民生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多有效需求,實現二者有效對接、良性循環、相得益彰。
堅持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讓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中,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伴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民生工作面臨的客觀環境和主觀條件也發生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對收入穩步提升、優質醫療服務、教育公平、住房改善、優美環境和潔浄空氣等有著更多更高層次的需求。要適應這些新形勢新變化,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在就業方面,要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不斷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在脫貧方面,要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要在精準精細上下功夫,既注重把握共性問題,又有針對性地查找和解決個性問題,確保把真正的貧困人口弄清楚,把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搞清楚。在教育方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在醫療方面,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在養老方面,推動養老事業多元化、多樣化發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民生改善有一個從低層次到高層次、從不均衡到均衡的過程,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將收入提高建立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將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上,鍥而不舍向前走,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多做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重點民生工作,引導和鼓勵廣大群眾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緊密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牢牢把握“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和歸宿,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努力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作者:國防科技大學文理學院教授;國防科技大學文理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高天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