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提出“文質”問題,本篇以此為旨討論魏晉南北朝詩歌的文質關系,對東晉玄言詩的質木無文、南梁文風的漸趨縟麗進行分析和批判。之后討論西晉太康之風與左思等人文質問題。最后對漢魏時期“三曹”“七子”文質兼美的詩歌創作進行分析。
關鍵詞:《文心雕龍》 《情采》 文 質
一、“質待文也”①——對玄言詩的批判
早在先秦時期,《尚書·堯典》便提出了詩歌的功能:詩言志。②詩是用來抒發政治抱負或思想情感的。《文心雕龍·情采》中說:“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③也是說文章的文采要依附于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可見,詩歌是用來抒發思想的,沒有思想內容的詩不足以稱為詩。
自古以來,很多詩歌文章也都是這樣實踐著“詩言志”理論的。但是,只關注于抒發思想就能成為一篇好的文學作品嗎?班固《詠史》詩中直述其事,感人肺腑處卻較少,文采較為匱乏,因而鐘嶸稱其“質木無文”。④由此看來,一篇好的文章,并不只是抒其志。
可以設想,文學如果只是闡述一個玄學理思,它就可以成為玄學,但是如果作者以“文筆”運籌“思筆”,將一篇文章寫得神采動人,那它就可以成為一篇好的文學作品。盛行于東晉的玄言詩以玄理入詩,很多玄言詩流露更多的是詩人對玄理的思考,而缺乏文學上的意義,文學價值不高。鐘嶸《詩品序》評論時也說:“理過其辭,淡乎寡味。” ⑤
正如劉勰所言“質待文也”,質須文的點綴,如若不然,文章要么陷于平淡無味,要么成為其他學科的附庸。“虎豹無文,則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⑥這也正是處于南梁的劉勰在《情采》篇申明的道理,這對流行于東晉時期的玄言詩不能不說是一種反思和批判。
二、“文不滅質”⑦——對齊梁文風的批判
《文心雕龍》之《情采》篇寫道:“言以文遠”⑧,是說文章需要文采的修飾才能夠流傳得更廣。文章確實需要文采來加以修飾。可是,文章的文采飛揚但內容匱乏膚淺,這更不能稱得上是一篇好文章。
黃侃在《文心雕龍札記》中說道:“舍人處齊梁之世,其時文體方趨于縟麗,以藻飾相高,文勝質衰,是以不得無救正之術。此篇旨歸,即在挽爾日之頹風……”⑨南梁正是文風愈加繁縟之時,而縟麗文風到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為太子時形成了文華質失的“宮體詩”。宮體詩內容陷入了感官聲色的辭藻中,文采縟麗但內容輕艷。縱觀南梁君王臣子的詩歌,大多都以聲色為題,內容卻乏善可陳。正如《情采》篇所言:“若擇源于涇渭之流,按轡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馭文采矣。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于情性。” ⑩意思就是應選擇選擇溫柔敦厚的儒家詩教內容或者不平之氣抒發于外,而不是流于輕薄浮艷。文采作為詩歌的修飾部分,應該服從于內容的安排,雕琢之事應依于真實情感的抒發。
三、文質彬彬——建安風骨的回溯
“文質彬彬”出自《論語·雍也篇第六》:“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11)“文”與“質”作為好的文學作品不可缺失的兩個部分,不能偏廢任何一方,而如何才能達到文質彬彬呢?
西晉文壇,太康詩風以“繁縟”相競,以辭賦鬻名。如陸機《擬西北有高樓》,出自古詩,但華麗之處遠勝原詩,有文過其辭之嫌。同時代的左思則是因不平之氣發而為詩,以詠史之名,嘆不得之志。鐘嶸《詩品》評曰:“文典以怨,頗為精切,得諷諭之致。” (12)正是言左思之妙。兩者相較對比,則可知太康文風與左思文風之別,文質取舍之思,也愈加明了。
而到漢魏之際,曹氏父子及建安七子風格骨健深沉,抒發現實疾苦,自成“建安風骨”一格。曹孟德《蒿里行》寫戰爭之苦,人民之痛,感人淚下。《觀滄海》氣勢雄偉,眼界開闊,文采斐然。子建又有《白馬篇》等名作,皆文美質實。
劉勰《文心雕龍》之《情采》篇梳理文質關系,認為文章內容是文章存在的根本,文采形式是文章的修飾部分,也是好文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今本文以《情采》篇中的“文質”為綱,探討魏晉南北朝詩歌的文質關系。
注釋:
①③⑥王志彬譯注:《文心雕龍》,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366頁。
②王春紅:《尚書》,企業管理出版社,2013年版,第9頁。
④⑤(12)[南朝]鐘嶸著,周振甫譯注:《詩品譯注》,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16、17、48頁。
⑦王志彬譯注:《文心雕龍》,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371,372頁。
⑧⑩王志彬譯注:《文心雕龍》,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368頁
⑨黃侃:《文心雕龍札記》,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134頁。
(11)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
年版,第60頁。
參考文獻:
[1]周憲.文學理論導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趙穎英,女,河南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