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通過研究中國藝術史上國畫發展至今的“意境”表現,探討“靜”“雅”“清”“逸”的意境與情感。在此基礎上,簡要探討中國畫中的“靜雅清逸”在畫面上的表現。
關鍵詞:意境 “靜雅清逸 ”中國畫 藝術
一、引言
什么是“意境”?陶淵明有兩句詩說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也就是說,中國畫中的這種意境實際上是生活中的一種生活情感。通體皆虛、虛中有實,是意境成為畫境的表現,畫境就是個人感悟的升華,由客觀的物境表現出來。
二、什么是中國畫
“畫中有詩”的特有表現風格使中國畫存在于繪畫藝術的舞臺。中國畫的造型表現主要以筆墨、線條為基礎。中國畫的畫面表現不像油畫那般強調立體透視的造型,也不像油畫那樣注重光影的效果,而是強調“傳神”。中國畫非常注重“意境”的表達,詩、書、畫的結合使畫面的意境更加深刻,最后加蓋印章,紅色的印章使畫面形成獨特的藝術效果。中國畫所謂的“意境”需要一種特殊的形式才能表現,絕非自然本有的現象,猶如朱與墨皆非梅花所本有,而文人就在這特殊形式上用了極深的功夫。這就是中國畫中與“意”相關的“法”,也就是“筆墨”與“法度”,這也是中國畫的特別之處。
中國畫中工筆畫用筆工整嚴謹,細墨勾勒或者白描,不上顏色或重彩或淡彩,設色透明。寫意則用筆奔放、灑脫,自在隨意,善于描繪神韻。如今中西文化的融合,使中國畫不斷吸收西方繪畫中的構圖、造型、色彩等,從而也出現了新時代的中國畫。
三、中國畫中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境”是指人的精神境界。國畫中所強調的意境是畫家通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與外界的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和諧表現。
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意與境一樣,“寫意”二字說的不是技法的展示,卻也表現出了中國畫的獨特藝術美感。“寫”是意象清晰而直接的表現手段;“意”是情與思、志與趣、氣與道、抽象與具體的統一體。
寫意既是寫情,又是寫景,情景交融,意與境雖說可以單個闡述,但在實際運用中,意與境是相互交融的。在意與境的表現中,寫情也可以是寫景,寫景也可以抒情。寫情于景,及景于情,既寫真景物,又寫真性情,意于景中,物境與情境相互交融。中國畫中的意境往往讓人覺得似乎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讀到的是一片心中的美好,就像一壺香濃的美酒,使人陶醉其中,妙不可言。意境的特點主要是依據境象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內心情懷的。
四、中國畫中“靜雅清逸”的藝術形象
當人們品讀一幅畫作時,往往會感受到其中的意境,或是清新愉悅,或是雄偉壯闊;或是高貴優雅,或是寧靜平和等感覺,仿佛身臨其境。
“靜”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個重要命題,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靜”的意義也變得更加豐富,是生活中人們向往的一種境界。中國的畫論中“靜境”最早出自《山靜居畫論》,其中講道“作畫不能靜,非畫者有不靜,殆畫少靜境耳”,翻譯過來的意思是,作畫的時候不能靜下來,不是作者沒有安靜的心境,而是作品欠缺安靜的意境。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中,生活在繁華的都市,藝術創作表現很難達到這樣的“靜境”。“靜”在中國畫中有著很高的層次,也是中國畫中有價值的話題。也只有在野外寫生中,才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與大自然的共鳴,內心才能真正感受平靜。
“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求和肯定。春秋戰國時期以正為雅,在此基礎之上,“雅”的含義越發豐富,漸漸成為中國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美學范疇。“雅”在中國文化中的理解有很多:幽靜、高尚、溫文爾雅等等,這些都是“雅”的表現形式。
“清”自然是指清新的含義,也指人的高尚精神不受當前世俗污染的影響。“逸”有閑適、安樂之意。“清逸”二字意為清新脫俗、清閑安逸、瀟灑俊逸等等。在張道洽的《詠梅》中曾提道:“風流晉宋之間客,清逸羲皇以上人。”“逸”是筆法熟練的標志,它更多注重境界。自學習中國畫開始,從最早接觸的齊白石、吳昌碩到后來的任伯年,越發能感受到國畫的美。在對任伯年筆墨的研究中,更能讓人感受到對“靜雅清逸”的國畫畫面的追求和向往。
五、結語
老子說過:“靜勝躁,寒勝熱,清凈為天下正。”國畫中,安靜寧和的意境能使人至善,從而修身養性,回歸人心本質。
參考文獻:
[1]畢建勛.中國畫學原理[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3.
[2]范偉.論中國畫意境的表現及建構[J].大舞臺,2012(09).
[3]梁園園.中國畫論中“靜境”對創作的重要性[J].中國美術,2009(06).
(作者簡介:黃杰,男,吉林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寫意筆墨結構)(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