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娟
摘要:自古以來,枯樹是我國文人和畫家在創作中非常關注與喜愛的題材,在不同作品中被賦予了豐富的深層內涵,具有自身獨特的意象演變過程,能夠給觀賞者帶來別樣的審美感受,在美術作品中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本文將闡述中國畫中枯樹意象的文化內涵及藝術形象,并隨著歷史發展的腳步探尋中國畫作品中的枯樹意象演變過程,旨在為中國畫相關研究工作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枯樹 意象 演變 中國畫
枯樹題材是中國畫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形似到逐漸被賦予更多內涵而拋棄形似,反映了不同時期中國古代畫家創作情感和美術發展的演變,中國畫中的枯樹審美價值一方面充分體現在藝術作品中的物態形式上,另一方面體現在枯樹意象引發觀者產生的情感、思想上,包括寂寞、諷刺、憤怒、悲傷等,這些感情被寄托在枯樹上跨越時間、空間一直流傳了下來。
現階段我國對于中國畫中枯樹意象的研究工作還較少,沒有充分發揮出枯樹意象在中國畫發展中的重大作用。深刻分析、了解中國畫中枯樹意象的文化內涵,有助于細細品味枯樹意象的形象藝術,對歷史長河中不同時代畫作的枯樹意象展開探討,有利于推動中國畫中枯樹意象演變的研究。
一、從中國古代文學探究枯樹意象的文化內涵
文化內涵是指以文化形式為載體所呈現出來的人類思想、情感與精神方面的內容,包括創作者的個性風格、作品時代背景下的深思感悟等。枯樹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下,被畫家賦予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其主要文化內涵的探究可以從中國古代文學枯樹意象體現入手。
(一)生命與理念
我國古代很多文學作品都對中國畫中枯樹的寓意有所體現。以《莊子》為例,其中的一句“心如枯槁之木”正是將枯樹和人心融為一體,對枯木附加了人的身心及生命寓意。又比如《畫古木寒塘野老獨行》中,石濤的一句“枯木道士心”將人的理念和枯樹融為一體,利用枯樹表達了更多對生命、家國、理想信念方面的感悟。
(二)仁德語境下的枯樹意象內涵
枯樹在仁德語境下被賦予了三大含義。
其一是悲苦的內涵,比如庾信在《枯樹賦》中寫到“此樹婆娑”后,緊接一句“生意盡矣”,悲苦感頓時迎面而來,讓讀者立即產生了情感共鳴。
其二是承受命運的意象內涵,將枯樹最終在匠人斧刀下木屑飛濺、被制作成供人把玩的物件,寓意為生命被“剝削”后,難以再有以往的風采和生機。
其三是家國情懷的意象內涵,有些文人將自己對國家的感情寓意為枯樹對根系的感情,表達出更為濃郁的情感。[1]
二、中國畫中枯樹意象的形象藝術
枯樹的外觀形象有很多特點,古代畫家抓住這些特點將其融入繪畫中,形成別具一格的枯樹形象藝術,將枯樹與藝術創作結合到一起。中國畫中的枯樹形象多為看上去已經朽敗枯萎或者即將死亡,有些枯樹只剩下樹干,在秋季或冬季背景下沒有一片葉子,怪松、瘦梅、老藤等畸形樹干都被融入畫面創作中。也有些枯樹雖彎曲畸形,卻在觀賞中給人以遒勁滄桑的震撼感覺,傳遞著它特有的力量和壯美。有些枯樹在谷底被寒氣所包圍,卻仍舊頑強地面對惡劣環境,雖然最終變得奇形怪狀,卻能夠讓人在觀賞中感受到它自身的憤怒和不甘之意,體會到其頑強的氣息,感嘆這種被毀滅卻依然生存的悲劇之美。
三、中國畫作品中的枯樹意象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筆者追隨歷史發展進程,通過分析、觀察、感悟枯樹意象發展中的變化,力求構建完整的演變過程。
(一)搖曳的秦漢枯樹
秦漢是中華民族藝術風格確立的重要階段,也是美術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美術創作在戰國繪畫發展基礎上,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演變態勢。其中的枯樹形象多以與人或景對立搖曳于光影之間的方式出現,有著古意氣息,多體現出具有殘破美的意境。例如《弋射收獲圖》是東漢時期的畫像作品,枯樹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與畫像上部漁獵圖、下部收獲圖場景緊密融合在一起,營造了農作的氛圍,雖然主景為蓮蓬、荷花、水鳥、群魚,不過有了枯樹這個背景以靜態形式襯托,達到了動靜皆宜的效果,讓人在觀賞時仿佛感受到秋天收獲的快樂和凋零的殘破美。
(二)伸臂布指的唐代枯樹
眾所周知,盛唐時期我國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中國畫在這一時期的發展更加迅速,是一個出現了很多繪畫巨人和全新繪畫風格的年代。不過,初唐時期的山水畫技巧和水平還略顯稚嫩笨拙,很難描繪出真實壯麗的自然景觀。枯木在中國畫中的形象和意象略有“伸臂布指”的變化態勢。
例如《游春圖》這幅展子虔創作的山水軸畫作品,作者在繪畫中呈現了當時貴族游春的熱鬧情境,采取了錯覺處理的方式對空間關系做了更好的體現,其中的枯樹形象由于在早春時節,所以沒有布滿樹葉,只是以沒有樹葉的形態走進畫面,山體中有大量形態一致的枯樹重復出現,讓整幅作品早春氣息更加明顯。不過由于樹干和造型的變化處理過于單一,且枯樹在畫面中僅僅體現在遠山中,造型的設計和繪畫上具有寫實的裝飾意味。
(三)五代宋初的寒林之景
隨著枯樹繪畫趨于寫實,五代宋初的中國畫中所呈現出來的枯樹形象和內涵發生了很大變化,李成、荊浩等著名山水畫家增加了對松石的研究和繪畫,造就了松石的獨立,給枯樹的繪畫發展打開了新的一扇門,很多全景式的松石小景作品在這一時期涌現出來。[2]中國古典寒林中枯樹的重要性愈加突出,成為關鍵組成部分,利用枯樹所呈現出的孤獨凄涼的寒林之境層出不窮,傳遞出了冷寂荒涼的寒冷境界。畫家在設計和繪制枯樹的過程中更加傾向于描繪真實的景色,枯樹具有極強的地域性特點,給整個畫面增加了濃郁的地域氛圍。
例如李成的很多作品中,描繪了冬季北方平原上雖然枯樹上樹葉脫落,卻暗藏生機的平原獨特的寒林景色,暗示著春風拂面而來時枯樹的枝芽會再次萌生成長,最終必將生機勃勃,獻給人們一片充滿活力的景色。作者將這種景色特點通過枯樹繪畫傳遞給了觀賞者,讓人能夠在欣賞畫作的過程中,感受一定的人生哲理,震撼于生命的偉大,品味到苦盡就會甘來的人生道理,同時迸發出對生活要保持無限希望的追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