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智 高鐵瑛
摘要:文化類綜藝節目越來越受大眾的喜愛,現如今,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種類和形式也多種多樣,像《見字如面》《國家寶藏》《朗讀者》在綜藝節目領域百花齊放。文化類綜藝節目是不同于傳統綜藝節目的一種新的節目形式,本文將對它的傳播特征和轉型發展進行探討。
關鍵詞:文化類綜藝節目 傳播特征 發展
現如今,文化類綜藝節目逐漸走入大眾視野并深受大眾喜愛,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轉向文化類綜藝節目,綜藝節目領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文化類綜藝節目其實就是電視綜藝節目的一種延伸,如何將其娛樂性與文化性完美融合對節目制作人是一個考驗,下文將對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傳播特征和轉型發展進行探討。
一、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傳播特征
(一)文化傳承和創新
以往人們認為綜藝節目是娛樂性的,能帶給人歡樂,而隨著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問世,這樣的陳舊觀念被打破了。文化類綜藝節目重點在于傳播相關文化,將知識性與娛樂性相結合,并非只具有娛樂性,而傳統綜藝節目則趨向于娛樂方面。當前綜藝節目越來越多,但是形式都過于單一,偏向娛樂性,受眾會產生審美疲勞,所以一般的綜藝節目很難滿足人們的需求。一檔節目要想長久地發展下去,它的傳播內容和形式就要創新。文化類綜藝節目打破了陳舊的綜藝節目,將文化性與娛樂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不僅可以利用節目對中國文化進行傳播,同時這種新型的綜藝節目還可以緩解受眾的審美疲勞。
(二)傳播渠道多樣化
現如今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多數都是憑借在電視上的傳播帶來了影響力。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問世,讓傳統媒體又重新回到了大眾視野,同時在社交軟件中登上熱門排行。可見,文化類綜藝節目不僅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傳播,同時也可以通過電視媒介進行傳播,這就充分體現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多元化。
例如央視文化類綜藝節目《朗讀者》,與其相關的微信文章高達幾萬篇,公眾號上的推文也非常多,并且經常登上微博熱門話題,這就充分體現了主流媒體的價值導向作用是至關重要的。而《朗讀者》的傳播渠道就與以往傳統綜藝節目的傳播渠道不同,這種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問世依賴于當今時代背景和基于互聯網思維的新媒體傳播。
二、傳播內容以情為本
文化類綜藝節目“以情動人”,引起了受眾的廣泛共鳴。這種節目沒有刻意營造感人的氛圍,里面的故事都是真實地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邊的故事,所以我們會更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也是文化類綜藝節目傳播內容上的一大特征,它總是會從我們身邊所經歷的事情出發,內容具有真實性,加上文字的魅力對故事加以構造,形成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與受眾產生了一種情感共鳴和互動。
像《國家寶藏》在制作每一期節目的時候,都會邀請名人將有關國家寶物的故事通過表演的方式展現出來。這樣的做法讓觀眾可以更加直觀深刻地了解歷史故事,不僅可以使觀眾感同身受,同時也通過這樣的方式向人們展現了中國歷史的悠久,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國家寶藏》這檔文化類綜藝節目在節目形式、拍攝手法和節目選題上都有許多新的嘗試,其影響力非常大,傳播范圍很廣,好評如潮,也正是由于節目本身做得很好,從而吸引了許多明星以表演者的身份來演繹國家寶物的歷史故事。這檔節目主要還是以情為本,每個故事背后都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同時這檔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舞臺設計也十分巧妙,采用了許多先進技術,如全息影像技術,這檔節目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情感上的共鳴同時也更全面地展現了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
三、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創新發展
每一檔優秀的節目都需要創新,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也十分鼓勵電視節目的創新,在政策上也給予了相應的支持。例如《中華好詩詞》這檔欄目是某衛視與其制作團隊針對現在新媒體時代背景從不同層面的一種考量,它打破了傳統的綜藝形式,在創新節目形式的同時力求突破。
《中華好詩詞》會在微博、微信等公眾平臺上進行一些節目宣傳,節目在開播當晚還通過微信互動,讓觀眾以詩詞接龍的游戲形式參與到節目中來,給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中華好詩詞》官方微博的閱讀量高達百萬,很多人參與轉發、評論微博。這檔節目在潛移默化中傳播中華文化,也正因為節目的火爆,在微博等其他社交軟件中引起熱議,使古詩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
四、結語
本文以我國有代表性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為例,分析了其傳播特征與創新發展。文化類綜藝節目可以很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同時也對中華文化的宣傳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尹湘寧.正能量的文化綜藝走進平常百姓家[J].新聞研究導刊,2018(10).
(作者簡介:曹智,女,長春工業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高鐵瑛,女,長春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