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文理論的研究是群文工作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群眾文化的發展具有主體培育作用和實踐指導作用。本文將通過對長春市群眾藝術館、長春市南關區文化館等多館進行調研,整理總結吉林省內各文化館關于理論研究方面的第一手資料,旨在通過理論調研與現狀分析,為吉林省群文理論研究的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文化館 群文理論 調研
一、吉林省群文理論研究的現狀
在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方面,吉林省78家文化(群眾藝術)館、11個市州館均設有調研部;67個縣區文化館中有9家具有調研職能,配備了一定數量的理論調研專職人員。
理論期刊創辦方面,目前有吉林省文化館主辦的《吉林文化》、長春市群眾藝術館的《長春文化》、吉林市群眾藝術館的《松花湖》、白城市群眾藝術館的《鶴苑》、松原市群眾藝術館的《松原文藝》及德惠市文化館的《德惠文化》,九臺區文化館的《文化九臺》,雙陽區文化館的《雙陽文化》,柳河縣、蛟河市、集安市、通化縣文化館均定期或不定期出版內刊。其中,吉林省文化館的《吉林文化》(原《群眾文化研究》)已創刊38年,先后在吉林省新聞出版局、中國文化館協會評比中獲優秀主編獎,系全國文化系統十佳刊物之一。該刊平均每年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成為省內群眾文化工作者學習、交流的主要平臺及學術成果展示的重要陣地。在2017年第二屆全國文化(群藝)館優秀群文期刊評比大賽中,吉林省有6家期刊獲獎。
理論研討、調研工作開展方面,吉林省文化館參與并推動的兩年一屆的東北三省群眾文化學術討論會,截至2017年共舉辦了18屆,對活躍東北三省群眾文化學術氛圍、交流群眾文化理論成果及經驗、培養理論骨干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吉林省文化館、吉林省群眾文化學會舉辦的群眾文化學術討論會,截至2015年共舉辦了17屆。吉林省文化館舉辦了共23屆公共文化論文大賽,不僅調動了群文工作者的學術研究熱情,也極大地提高了學術研究水平。2018年,吉林省文化館完成《吉林省部分鄉鎮綜合性文化站服務效能研究》課題,并多次參與吉林省文旅廳調研工作,完成鄉村文化能人、文化館老年大學、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等調研、撰稿任務。省館調研部還參與文化和旅游部調研,完成河南省、山西省、河北省文化志愿者調研報告撰寫工作,參與湖南省陽光工程調研報告修改事宜。長春市南關區文化館每年通過座談會和調查問卷的方式開展一次調研工作,對轄區內基礎設施建設、活動開展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傾聽訴求。長春市群眾藝術館借助理事會中高校專家的優勢開展理論調研工作,成果顯著。
理論研究成果方面,2017年和2018年在中國文化館協會年會論文大賽中,吉林省共有46篇論文獲獎,其中一等獎2篇。吉林省文化館調研部撰寫的論文相繼發表在《新長征》《吉林文化》《安徽群眾文化》《貴州群文天地》等刊物中。長春市群眾藝術館撰寫的“長春市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文化館總分館制”經驗材料先后在文化和旅游部全國會議上交流。2017年出版獲獎論文集《學術吉林》。
二、吉林省群文理論研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近年來,在吉林省文旅廳的正確領導下,吉林省群眾文化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品牌群文活動異彩紛呈。吉林省文化館已舉辦了12屆長白之聲合唱節,舉辦了5屆經典詩文朗誦大賽、廣場舞大賽、百姓春晚等活動,不僅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而且成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
長春市群眾藝術館持續打造文化廟會、秧歌大賽、“春芽”少兒文藝調演、“金秋合唱節”、電影節等系列文化品牌活動,受到廣大市民的高度贊譽。南關區文化館的原創文藝作品大賽已連續舉辦八年,促進了群眾文化的高質量發展。
吉林市群眾藝術館松花江周末舞會、白城市群眾藝術館鶴文化、梅河口市文化館社區文化、白山市群眾藝術館美術創作、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群眾藝術館歌舞等都開展得如火如荼,受到當地群眾的喜愛。成果也很耀眼,一些戲劇、曲藝創作榮獲文化部群星獎,畫作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等。但是與開展得日新月異、紅紅火火的群文活動相比,群文理論研究工作顯得相對滯后,沒能對群眾文化活動進行及時總結與梳理,無法對群眾文化活動的品位、檔次、水平的提升提供指導與支持,加強吉林省群文理論研究工作已刻不容緩。
(一)加強群文理論研究是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要求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偉大宏圖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其中重要的內容之一,被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2017年,吉林省發布《關于加快構建全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全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達到服務網絡完善、配送體系科學、資源配置均衡、社會參與廣泛、運行保障充分”的發展目標。同時出臺《吉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2015—2020)》,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具體依據。構建惠及全民、均等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滿足全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具有重要意義。在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加強群文理論研究將起到極大的推動與促進作用。
(二)加強群文理論研究是指導群文活動開展的要求
群文理論研究與群文活動開展具有辯證統一的關系。通過對群文活動進行跟進、總結、提煉、升華、批判性反思等,從而形成理論研究成果;而群文理論中對群文活動開展經驗的概括與總結,對群文活動、實踐經驗和實踐成果的規范性矯正和理想性引導,為群文活動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借鑒,是全省開展有創新和有持續性群文活動的有力保障。
(三)加強群文理論研究是集中展示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果的要求
近年來,在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與大力推動下,吉林省群文工作者擼起袖子加油干,開拓進取,不斷創新,在開展特色群文活動、打造群文活動品牌、精準文化扶貧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績。加強群文理論建設,有助于把這些工作中獲得的大量經驗進行總結與梳理,及時匯總并向各界展示群文工作階段性成果,為群文活動提供并加強智力支持。群文理論工作者也可交流互鑒,共同進步。
三、吉林省群文理論研究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人才匱乏,研究能力不足
吉林省11家市、州級文化館雖然都設有調研部,但具有調研能力的不足50%。67家縣、區級文化館中,能開展調研工作的只有十分之一。很多館寫公文材料的人員不足,何況具有較高理論水準和文字功底的理論研究人員。專業人才匱乏是普遍現象。
(二)重視活動開展,忽視理論研究
各館普遍對群文理論研究工作不重視。一是理論研究人員匱乏,基本不具備調研能力,干脆放棄;二是理論調研工作費時費力。各館在當前人員緊張的情況下,通常一人身兼數職,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開展此項工作;三是理論研究不易出成果。潛心鉆研幾年也未必能寫出一篇有影響力的論文,遠不如開展群文活動影響力大、美譽度高,所以各館基本選擇性地遺忘了理論研究職能。
(三)缺乏激勵機制,主動性不強
目前,從吉林省論文大賽征稿情況來看,稿件數量不多、質量不高,顯示出吉林省群文工作者對理論研究工作普遍缺乏熱情,若不是因職稱評聘工作對論文發表有硬性要求,可能其熱情會更低。在工作機制上,各地對理論研究工作基本沒有經費投入,導致開展理論調研工作舉步維艱。
四、對吉林省群文理論研究的建議
(一)有意識地培養理論研究人才隊伍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要提升理論研究水平必須加強人才儲備。可以舉辦全省性質的理論研究培訓班,從基礎的如何選題、調研、論文規范寫法等著手,培養理論研究思維和基礎寫作技能,逐漸打造一支具備研究能力和工作熱情的骨干力量。此外,學術交流活動應常態化,定期舉辦理論研討會、論文大賽等,繼承和創新學術討論品牌,讓群文工作者在學習、交流、互鑒、爭鳴中營造學術氛圍,提升理論研究水平。
(二)完善體制機制,激發理論研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各級部門年度工作考評中,建議把理論研究列入其中,對于有研究成果且質量好的,適當給予加分獎勵,打破“理論研究工作做不做一個樣”的現狀,激發群文工作者對理論研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打造好期刊這一理論成果展示的主陣地
群文期刊不僅是理論研究成果的匯集地,是群文工作者學習和交流的重要途徑,更是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果的展示窗口。吉林省群文刊物數量較多,質量較高,在全國處于比較靠前的位置,應適當加大財政投入,專項資助、支持理論研究事業,鞏固這一優勢地位,重視學者、培養新人。
在新的歷史時期,群眾文化面臨著新的變革、挑戰與機遇。只有加強群文理論研究,有層次、有重點地開展群眾文化理論調研,找準研究重心和方向,結合吉林省實際情況提出建設性意見,才能以理論成果為群眾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決策依據,以理論創新統領吉林省文化館更扎實有效地、更好更快地發展。
(作者簡介:張海梅,女,本科,吉林省文化館,副館長,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