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思思
浙江省永康市中醫院 浙江 永康 321300
化療是現階段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干預措施之一,但也是一把“雙刃劍”,雖能夠快速有效地遏制腫瘤細胞,同時也給患者帶來了諸多副作用,其中化療誘發的惡心及嘔吐(CINV)是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急性劇烈的嘔吐可造成脫水、電解質代謝紊亂、機體營養不良等情況[1],從而引起患者的恐懼心理,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后續化療的依從性及療效。因此,有效減輕化療相關惡心、嘔吐有著重要意義。中醫學中并無CINV的相關記載,但根據患者癥狀,可將其歸為“嘔吐”范疇。《黃帝內經》中對嘔吐的病因病機進行了詳細論述。中藥的合理運用,可增強止吐效果。對此,筆者臨床采用自擬參術止嘔湯治療38例,獲效良好。茲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經病理學或細胞學確診并進行化療的腫瘤患者76例。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齡最小32歲,最大74歲;病程2~46月;分類屬肺癌36例,結直腸癌24例,胃癌7例,淋巴瘤9例,上述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8例。兩組性別、年齡、原發病和病情輕重程度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對照組:化療前30min用昂丹司瓊8mg聯合地塞米松5mg靜推,連續注射3天。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自擬參術止嘔湯,藥用:炒白術30g,生曬參、茯苓、山楂、神曲、萊菔子各15g,大棗10g,半夏、連翹、陳皮各6g。如嘔惡明顯,酌加旋覆花、代赭石;大便秘結,改炒白術為生白術,酌加枳實、瓜蔞仁;脾胃虛寒,酌加干姜、吳茱萸;舌苔厚膩,酌加藿香、佩蘭、蒼術;心情抑郁不快,酌加佛手、合歡花、玫瑰花。每日1劑,水煎分服。上藥于化療前3天開始服用,至化療結束后3天止。
3.1 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無惡心嘔吐反應;有效:有輕度惡心,24h內有1~2次嘔吐;緩解:惡心較重,24h內嘔吐3~4次;無效:重度惡心嘔吐,24h內有5次以上嘔吐。
3.2 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中醫藥對于化療方面具有減毒增效、減少不良反應、增強免疫力的獨特優勢,其機制可能通過降低血清5-羥色胺(5-HT)水平,加速5-HT的降解,減輕其對胃腸道神經末梢受體的刺激,從而改善患者嘔吐癥狀,提高生活質量[2]。中醫學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腫瘤病程纏綿,暗耗氣血,致正氣、脾胃虧虛;而化療藥物可視為“藥毒”及“藥邪”,亦會擾亂氣血,損傷脾胃,胃虛氣逆則嘔吐;同時,脾胃運化失健,氣機升降失調,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內生痰飲,停積胃脘,胃氣上逆,加重惡心嘔吐之癥。本病多屬本虛標實,治宜扶正祛邪著手,扶正是指以健脾和胃、補養氣血等為主。
《諸病源候論》所述“嘔吐者,皆有脾胃虛弱,受于風邪所為也,若風邪在胃,則嘔,膈間有停飲,胃內有久寒,則嘔而吐”,故正氣虛損貫穿了化療相關惡心嘔吐的整個病程。筆者所擬參術止嘔湯方是源于朱丹溪之大安丸,方中生曬參大補元氣,扶正抗癌;白術,大棗健脾和中,山楂、神曲、萊菔子消食導滯;半夏、陳皮和胃化濕,行氣消痞;茯苓健脾滲濕;連翹清熱散結;合之,共奏健脾益氣和胃之效。方中使用生曬參、大棗、白術等甘味藥,配與半夏、陳皮等辛味藥,體現出“辛甘發散為陽”的特點,治療脾胃虛弱,內除痰、飲、濕邪有奇效;且方中配伍大棗和山楂可有效改善中藥口感,從而提高了依從性。諸藥合用,扶正祛邪,消補共施,和暢氣機,以使脾升胃降,方可有效緩解化療相關惡心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