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義 戴海東 陳 林 徐松鶴 傅國海 倪康裕
浙江省舟山市中醫院 浙江 舟山 316000
橈骨遠端骨折是人體常見的骨折,其在中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相對較高,女性的發生率高于男性。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橈骨遠端骨折的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橈骨遠端骨折后,患者多會有明顯的移位和短縮畸形等,容易導致患者產生嚴重的心理壓力,影響其生活質量[1]。傳統治療中,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以石膏托外固定為主,但臨床實踐表明效果一般。本研究對手法整復杉樹皮夾板外固定結合中藥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于我院接受治療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1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0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病例符合納入標準:患者年齡在18~90歲范圍內,患者受傷后關節畸形且功能受限,腕部明顯疼痛;經檢查發現橈骨遠端向橈背側和掌尺側移位。并排除患者中骨折后未能及時入院治療的情況;患者中合并血液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情況;患者中因各種原因不能順利完成治療的情況。其中對照組:男35例,女45例;年齡22~87歲,平均51.62±6.75歲;交通事故致傷32例,跌傷31例,高處墜落致傷17例;左側橈骨遠端骨折39例,右側橈骨遠端骨折41例。觀察組:男33例,女47例;年齡21~89歲,平均51.37±6.82歲;交通事故致傷34例,跌傷33例,高處墜落致傷13例;左側橈骨遠端骨折38例,右側橈骨遠端骨折42例。兩組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使用石膏托外固定治療,先對患者進行手法整復治療,其中對于無移位情況的患者或不完全骨折的患者不需要進行手法整復,可使用掌、背側夾板固定處理完成治療。對于有移位情況的患者,應根據其骨折類型的不同給予其相應的手法整復方法,其中伸直型患者治療時指導其保持坐位,將前臂中立曲肘90°,讓助手將患者上臂握住,醫生將兩手的拇指并列后放于患者骨折遠端的背側,其余四指并攏彎曲并扣緊大小魚際,保持握拳狀,向骨折移位方向的反方向持續搖擺牽引,有骨擦音時表明骨折重疊,嵌插已牽開時,讓患肢遠端向前旋10~15°,用力牽抖后將患者骨折復位。對于屈曲型患者,應讓其保持臥位或坐位,將前臂向前旋動,并保持患肢手掌朝下。醫生用一手將患肢前臂下段握住,另一手將患肢腕部握住,向移位方向拔伸牽引,持續3~5min,矯正患者的嵌入后將握住前臂的拇指放于遠端橈側,之后將腕關節尺偏,讓橈側移位得到矯正。之后將拇指放于骨折近端背側,向下用力壓,同時將食指放于遠端掌側,向上用力提,對腕部進行背伸和復位處理。骨折整復滿意后使用前臂石膏托將腕關節固定與掌屈或背伸尺偏位,并保持肘部彎曲90°,使用三角巾將前臂懸吊于胸前。
2.2 觀察組:采用手法整復杉樹皮夾板外固定結合中藥治療,其中手法整復與對照組相同,在完成手法整復后使用杉樹皮夾板外固定處理。其中杉樹皮夾板用天然的杉樹皮制成,根據患者前臂大小和長度確定夾板的大小。對于伸直型患者,固定時應先在骨折遠端背側和近端掌側放置壓墊,然后將夾板放上,保證夾板上端達到右臂中上1/3處,置于背側的夾板應保持下端超出腕關節。對于屈曲型患者,近端背側和遠端掌側放置氣墊,確保橈側和掌側的夾板下端超過腕關節,使用3條布帶進行捆扎固定,并將患者前臂懸掛在胸前。之后采用中藥分期治療,治療后1~10d為初期,11~20d為中期,21~60d為后期,其中初期使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藥物:丹參、赤芍、田七、當歸、生地黃、紅花、木通、甘草各10g;中期使用止痛湯加減治療,藥物:續斷、骨碎補各15g,蘇木、當歸、赤芍各10g,陳皮、甘草、桃仁各6g;后期使用六味地黃湯合六君子湯加減治療,藥物:骨碎補、續斷各15g,山茱萸、菟絲子、懷山藥、茯苓、熟地黃、白術各10g,甘草、枳殼、陳皮各5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3.1 觀察指標:評價兩組療效;對患者治療后的上肢功能障礙進行評分;統計患者的疼痛腫脹消退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患者腕關節功能恢復正常,無明顯疼痛或偶有疼痛,患側握力與健側相同為顯效;治療后患者手部活動部位受限但基本功能正常,疼痛較輕但經常出現,患側握力較健側稍差為有效;治療后患者的疼痛嚴重且關節活動明顯受限,患側關節功能障礙嚴重為無效。上肢功能障礙評分用腕關節自評量表完成,分值越高代表上肢功能障礙越嚴重。
3.2 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3.3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觀察組治療后上肢功能障礙評分優于對照組,疼痛腫脹消退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80 80上肢功能障礙評分(分)12.16±2.96*19.08±3.27疼痛腫脹消退時間(d)5.33±1.68*8.22±2.15骨折愈合時間(周)7.95±1.24*9.68±1.84
橈骨遠端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患者骨折后上肢活動將受到嚴重影響,導致其生活質量明顯下降。臨床上根據橈骨遠端骨折的病因不同,一般將其分為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其中伸直型骨折多為間接暴力致傷,腕關節受力時處于背伸及前臂旋前位和手掌著地;屈曲型骨折多為跌倒時手背著地致傷[2]。患者橈骨遠端骨折后臨床癥狀以局部腫脹和壓痛為主,并且腕關節的活動會明顯受限。根據臨床實踐,中老年人因骨質疏松且骨脆性增加,其在低能量跌傷即可導致橈骨遠端骨折,治療不當時很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腕關節疼痛、畸形和功能下降等情況,尤其是老年患者受到的影響較大[3]。臨床上對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方法較多,手術治療是一種最直接的治療方式,但患者因骨折后心理壓力通常較大而不愿意接受手術治療,并且手術治療具有較高的風險性,容易導致患者術后腕關節疼痛加重[4]。
手法整復杉樹皮夾板固定是一種保守治療措施,其通過對骨折部位的手法復位處理,患者骨折復位后使用杉樹皮制成的夾板對其骨折進行外固定,以此使患者的骨折能更好地愈合[5]。相對于傳統石膏托固定,杉樹皮夾板固定的應用能明顯減輕固定物的重量,對患者骨折愈合有很大幫助,并且杉樹皮透氣良好、價格低廉[6]。同時結合對患者的中藥分期治療,有助提升骨折愈合速度[7]。本研究初期使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方中以大量活血藥為主組成,共奏活血化瘀之功;中期使用止痛湯加減治療,以活血藥配伍續筋接骨藥(續斷、骨碎補)起到活血續筋接骨功效;后期使用六味地黃湯合六君子湯加減治療,達到補益肝腎,調和脾胃,強筋健骨。
本次臨床觀察結果表明,手法整復杉樹皮夾板外固定結合中藥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效果較傳統的石膏托外固定治療,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