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誼鋒
浙江省諸暨市第二人民醫院 浙江 諸暨 311800
缺鐵性貧血是由于機體對鐵的需求和供應不平衡,導致體內儲存鐵不足,紅細胞內鐵缺乏而引起的貧血。筆者采用中藥八珍散加味輔助口服鐵劑治療本病40例,觀察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育齡期女性缺鐵性貧血[1]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年齡17~45歲,平均28.35歲;病程7~27月,平均19.375月。對照組:年齡19~47歲,平均28.85歲;病程6~27月,平均19.075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采用常規琥珀酸亞鐵片劑(四川奧邦藥業有限公司)口服治療。每日1次,每次1片,餐后或餐時服用。連續治療14d。
2.2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口服中藥八珍散加味。藥物組成:川芎、麩白芍、生地黃、黨參、麩白術、茯苓、補骨脂、菟絲子、山茱萸、枸杞子、阿膠、當歸各12g,甘草6g。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餐后服用,在鐵劑之后服用。連續治療14d。
3.1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臨床效果,治療前后血紅蛋白(Hb)、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及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水平的變化。3.2 療效判定:依據《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及相關文獻[2]擬定:顯效為癥狀有所改善,Hb升高≥30g/L;有效為Hb升高≥20g/L、但<30g/L;無效為癥狀無改善,Hb升高<20g/L。
3.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顯效28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18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75%。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4 兩組治療前后血象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象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象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40 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Hb(g/L)95.6350±7.8981 129.3300±9.4447*#95.4900±8.5073 120.3650±9.3268*MCV(fL)61.1925±3.7128 89.9800±6.9995*#62.4925±4.3823 80.0725±4.7368*MCH(pg)16.8850±0.7266 26.4825±0.8187*#17.1450±0.6531 19.5225±1.2037*MCHC(g/L)269.0625±5.5185 348.3400±17.8783*#268.8550±6.2694 315.0450±4.2419*
3.5 不良反應情況:治療期間,兩組均未出現惡心、嘔吐、腹痛、便秘等消化道不良反應。
缺鐵性貧血是育齡期婦女的常見疾病,常常由于身體發育過程中鐵需求增加、鐵吸收不佳、月經量過多等引起。貧血患者常見乏力、納差表現,屬中醫學中氣血兩虛的典型癥狀。八珍散是中醫經典方劑,方由四君子湯與四物湯組成,其中黨參、白術、茯苓、甘草補氣益氣健脾,扶正固本;川芎、地黃、當歸、白芍補血養血、活血行氣;加味用藥阿膠為血肉有情之品,可用于治血虛諸證;補骨脂、菟絲子、山茱萸、枸杞子益腎補肝養精血。諸藥合用,共奏補氣益精養血之功。“氣為血帥,血為氣母”,單純補氣則氣無所附,單純補血則血無所主;氣血雙補,方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本次臨床觀察結果表明,傳統的口服鐵劑能起到治療貧血的作用,與八珍散加味聯合治療,臨床療效顯著提升,且聯合用藥并未增加患者的消化道不良反應,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