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旭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兒科,遼寧 沈陽 110002)
小兒腹瀉是消化道系統高發疾病,夏秋季節時發病高發期,多發于最小6個月,最大2歲嬰幼兒。主要與飲食不當、氣候變化、抗生素濫用、消化功能紊亂等因素有關,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糞質水樣、大便次數增多[1]。中醫將小兒腹瀉成為“泄瀉”,主要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外感寒熱引起,脾虛是主要病因。小兒為純陽之體、臟腑清靈,脾胃容易受損。中醫對小兒脾虛泄瀉研究歷史深遠,治療方法較多,參苓白術散具有健胃益脾、祛濕止瀉的功效,對小兒泄瀉療效突出[2]。患兒活潑好動,表達能力、自控能力較差,配合度低,家長容易情緒激動,有效的護理干預十分必要。本研究探討參苓白術散治療基礎上聯合艾灸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2017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88例脾虛泄瀉患兒。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4例。對照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最小3個月,最大5歲,平均年齡1.7歲;病程1~10周,平均病程(4.9±1.4)周;病情程度:中度脫水9例,輕度脫水35例。觀察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最小4個月,最大5歲,平均年齡2.1歲;病程1~11周,平均病程(5.1±1.2)周;病情程度:中度脫水11例,輕度脫水33例。2組病情程度、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1)均符合《兒科學》關于腹瀉的診斷標準及《中國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關于脾虛型泄瀉的診斷標準;(2)典型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糞水樣大便等;未采用免疫抑制劑治療;(3)獲得醫學倫理會審批,患兒家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重度脫水患兒;(2)對中藥過敏患兒;(3)嚴重實質性臟器功能不全者;(4)非脾虛泄瀉患兒。
1.4 研究方法 所有患兒均給予參苓白術散治療,黨參10 g,茯苓10 g,山藥9 g,白術9 g,白扁豆6 g,蓮子肉6 g,薏苡仁5 g,桔梗3 g,砂仁3 g,甘草3 g;腹脹加陳皮、紫蘇梗;氣虛加防風、黃芪;腹痛加延胡索、白芍;食谷不化加炒麥芽、雞內金;腎陽虛加補骨脂、肉豆蔻;膿血便加黃連、黃芩;手足冰涼加肉桂、干姜;將所有藥材在水中浸泡30 min,加600 mL水慢火煎煮取汁100 mL,早晚各服用50 mL,1劑/d,2次/d,連續服用2周。
對照組常規護理:(1)基礎護理:記錄患兒大便性狀、次數、顏色,根據患兒脫水程度合理補液。伴有發燒癥狀的患兒給予溫水擦浴、冰敷物理降溫或口服退燒藥。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做好隔離消毒工作。叮囑家長對患兒生活必需品用高溫消毒,“六步洗手法”洗手。勤換床單被套,保持病房干燥衛生。(2)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了解患兒的心理特征,重視患兒情緒變化情況。面帶微笑,通過撫摸、擁抱、講故事等方式消除患兒對醫護人員的恐懼感。多與患兒溝通,鼓勵、贊美患兒,讓患兒保持愉快的心情,提高護理配合度。(3)飲食護理:哺乳期患兒要減少哺乳次數及時間,嚴重嘔吐、脫水時暫時進食。待患兒癥狀緩解后選用富含纖維素、維生素、高鈣、清淡易消化的流質食物,飲食不要過量。大便后用溫水清洗臀部,有紅臀時可用雞內金外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艾灸干預,艾灸穴位包括中脘、大腸俞、神闕、天樞、雙側脾俞、足三里穴,艾灸直射灸法對準穴位間隔2~3 cm,5 min/穴,1次/d,連續灸治2周。
1.5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兒的總有效率、中醫癥狀積分(氣滯、脾虛、食滯、濕熱、痰濁)、護理滿意度情況,中醫癥狀各項指標積分范圍0~4分,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為患兒及家長發放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分范圍0~100分;不滿意:<60分;滿意:60~80分;非常滿意:>80分;護理滿意度=滿意率+非常滿意率。
1.6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大便次數減少2/3及以上,中醫癥狀積分下降≥70%;有效:大便次數減少1/3,中醫癥狀積分下降30%~70%;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0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經t檢驗;%表示計數資料,用 х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脾虛泄瀉患兒總有效率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脾虛泄瀉患兒總有效率比較 (例)
2.2 2組脾虛泄瀉患兒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脾虛泄瀉患兒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2.3 2組脾虛泄瀉患兒中醫癥狀積分 觀察組中醫各項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脾虛泄瀉患兒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x±s,分)
小兒腹瀉是兒科常見病,慢性腹瀉病程長達數月,導致體內水分大量丟失,引起代謝紊亂、水電解質失衡。環境因素、體質因素、腸道感染、飲食、生活習慣都會引發腹瀉,不利于患兒的生長發育。
中醫將小兒腹瀉歸于“久瀉”“泄瀉”范疇,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臟器清靈、脾常不足。加之情志不暢、飲食不節、外感諸邪、喂養不當導致脾胃不和、脾胃不健、食谷不化、運化無權、清濁不分濕,熱停聚于中焦。脾虛是該病的主要病機,治療原則為健脾和胃、補中益氣、滲濕止瀉[3]。參苓白術散方中黨參具有健脾益肺、補血、補中益氣的功效,能夠增強免疫力、增加胃腸蠕動,抑制胃酸,調節腸胃功能。白術具有益氣健脾、燥濕利水的功效,山藥具有健脾和胃、滋養強壯、助消化、止瀉的功效;茯苓利水滲濕、健脾,與山藥、白術、黨參聯合使用對脾虛泄瀉的療效突出。白扁豆、薏苡仁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消腫、清熱排膿的功效;蓮子肉、桔梗健脾養心、祛痰排膿、補腎澀精、利水行氣;砂仁和胃醒脾,甘草調和諸藥。諸藥聯合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扶正祛邪,增強機體免疫力。辨證添加藥材體現了個體化治療原則,能迅速改善患兒腹瀉癥狀,減輕患兒痛苦。
年幼患兒機體防御功能低下、活潑好動,依從性較差,影響診治工作的正常進行。常規護理通過加強基礎護理、飲食護理、心理護理滿足患兒基本生活需要、心理需要,為患兒提供舒適的療養環境,為患兒提供人性化護理服務,提高患兒的舒適度,迅速改善泄瀉癥狀[4]。中醫護理包括推拿、針灸、穴位貼敷等多項特色技術,按摩方法操作簡單,如對夾脊穴反復推拿、提拉,按摩氣海、手三里、曲池、關元、天樞、大腸俞、足三里等穴位,5 min/穴,護理人員可示范按摩方法,家長可以學習、自行操作,促進胃腸蠕動,改善局部循環,提高護理能力。艾灸選穴主要遵循就近原則、腧募配穴、遠端配穴,利用艾條熱力作用直接滲透至皮下,具有調理臟腑、溫經通脈、升陽固脫、散寒止瀉的功效,調暢氣機及臟腑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操作簡單,有效降低患兒脾虛、氣滯等中醫證候積分,加速患兒康復進程。在中藥內服基礎上聯合艾灸可以更好的調節患兒脾胃功能,優化治療效果[5]。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要熟練掌握護理技巧,艾灸時要叮囑家長固定好患兒,穴位前鋪一層薄紗布,距離穴位2~3 cm,有局部溫熱感、紅暈即可。注意與患兒多交流溝通,拉近護患關系,消除對護理人員的恐懼感,消除抵觸情緒,提高依從性。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中醫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患兒的總有效率為97.73%,護理滿意度為100%,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參苓白術散聯合艾灸護理充分發揮中醫護理優勢,優化了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參苓白術散治療基礎上聯合艾灸護理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迅速降低患兒的中醫癥狀積分,增強胃腸功能,有效控制泄瀉癥狀。患兒及家長的滿意度高,護理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