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中的后進生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遇到的一個棘手問題,如何找到后進生轉化的有效途徑。本文從多角度分析和闡述了小組合作中轉化后進生的可行性,并深入探討了小組學習中的小組建設策略、小組活動策略和評價策略。
1.合理科學分組。筆者所教班級有40多個學生。分組前,對班內學生的英語成績、興趣愛好、組織能力等進行了調研,并且編制了一份學生情況調查表。然后,根據調查表內容,依照分組原則,將班級分成10個組,每組4或5人,將關系親近、愛好相似的優秀生和后進生分在同一組;同時,男女比例力求均衡,每學期調整一次小組的劃分,以便讓學生有更寬的交往空間。小組成立后,組織開展一系列的小組意識培養活動,培養小組內互尊互信、互幫互助的合作意識。
2.明確委任角色。學習小組成立后,教師要細化組內成員的任務分配,明確各個成員的定位,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 根據小組成員的英語成績,組織能力及興趣愛好,明確委任組長、副組長、記分員、等職務。并且舉行活動進行能力培訓。指派優秀生幫助后進生,再逐步放手,讓后進生擔當角色,獨立履行組內職責。
1.課堂活動。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后進生的應題能力,但也要考慮形式的多樣化,兼顧后進生的愛好和特長。教師對于課堂任務要合理的分配,讓后進生也能得到成功的喜悅。
在小組合作學習轉化后進生的起始階段,教師在課堂提問是要尊重后進生的能力,在設立課堂任務時要考慮后進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盡量提問一些適合后進生回答的問題,如“Yes”/“No”回答的一般疑問句。在comic strip部分,可以安排后進生表演,增進學習興趣。對于一些較難的問題,可以讓優秀生回答,然后再讓后進生進行轉述。并且給予積極的評價,增強后進生的學習興趣與信心。寫作環節的訓練,只要后進生寫出一些與主題相關的短語或句子。 總之,給后進生設置問題,都以循序漸進為原則,培養后進生英語學習興趣,增強后進生小組合作意識。
2.幫扶活動。小組合作學習是團體的學習,加強學生互助意識的培養,鼓勵后進生與優秀生結成幫扶小組,要讓優秀學生明白,幫助差生、教會差生學習的過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識理解、提高分析能力和增強記憶的過程,幫助差生不但不會影響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對于成績差一些的學生要培養他們勤問的習慣。
團隊的凝聚力是團隊活動開展的核心。所以,需要開展一系列學生喜愛的文體活動來增進默契,讓后進生與優秀生同臺競技,在活動中幫助后進生找回自信。隨著關系的密切,教師要動員優秀生參與后進生的思想轉化工作,幫助后進生重塑信心。例如,在譯林版8A unit 1 Friends 授課時,請一些學生描述自己心中的朋友形象,一些優秀生描述朋友的外形,然后讓后進生猜朋友的名字,不少優秀生描述的朋友就是自己小組內的后進生。當后進生知道自己是優秀生的朋友,整個人神采奕奕,頓時頭高高昂起,整個人自信許多。
3.評價策略。評價策略是整個過程的核心部分,它激勵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量化考核。合作學習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同時也將之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和尺度, 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把個人計分改為小組計分,把小組總體成績作為獎勵或認可的依據,形成了“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使得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
在具體英語課堂實施中,運用量化考核制度。將小組作為一個整體,小組中任何一位同學得分集體加分,小組中任何一位同學因作業、成績等原因失分,小組集體扣分,在整體評價量化考核實施過程中,如課堂提問回答:優生得0.1分,次優生得0.2分,后進生得0.4分,次后進生得0.3分,總分為1分(天津普育中學郎式加分)。這種考核機制,鼓勵后進生回答問題,優生為了幫助自己小組能獲得更多的分數,也會在課上鼓勵自己組內后進生回答問題。
(2)課堂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肯定與鼓勵,是后進生進步的源泉 。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要抓住后進生的閃光點,經常地給予后進生以口頭的表揚或鼓勵,調動他們學習與參與小組活動的積極性。在后進生回答完任務后及時使用:“excellent”“perfect”“well done”等激勵性的語言對他們的活動表現予以肯定,同時對那些參與小組活動積極性不高的學生也是一種鞭策。
課堂評價還要包括后進生的作業評價,如后進生的家庭作業,或者聽寫完成的質量很高,應當在課堂上,面向全體學生表揚他們,讓后進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讓他們體會到,通過學習,能給自己帶來繁花如錦的春天。鼓舞他們學習的士氣,激勵他們不斷前行。
小組合作學習建立在小組內部各個成員之間相互依賴的基礎上。優秀生幫助后進生的過程、教會后進生學習的過程,也是在幫助自己進一步消化和理解知識、提高分析能力和加強記憶的過程,幫助后進生不但不會影響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把課堂互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一種十分重要的互動方式來加以科學利用, 減輕師生的負性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增進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黃麗蓉,江蘇省江陰市云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