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舒敏
摘要:面對突發性危機事件,政府的做法是將所謂的“應急預案經驗帖”拿出來應付公眾。如今,在飛速發展的全媒體時代中,這種操作已不合時宜,當下公眾通過多元渠道獲取信息,政府如何在危機事件中獲得民眾的信任,主流媒體如何做好輿論引導,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詞:突發性危機事件;全媒體時代;民眾信任;輿論引導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9)239-0037-02
1“響水化工廠爆炸事件”國內媒體的報道進程
在此次爆炸案事件中,多家主流媒體與專業自媒體都參與發布“關于響水縣陳家港鎮現場”的災情最新動態。《人民日報》派記者前往現場采集最新消息,《新京報》客戶端推出專題報道,用戶直接掃碼,可快速進入通道瀏覽最新動態新聞,丁香醫生、果殼等專業自媒體,分析爆炸后所釋放的物質是否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代表權威第一時問站出來發聲,及時遏制謠言傳播,為網民們全方位梳理事件的脈絡。
1.1中國地震臺網首發新聞
2019年3月21日14時48分,江蘇省鹽城市陳家港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發生苯爆炸。中國地震臺網首次發布消息稱爆炸引發了3.0級地震,隨后引發公眾對此事件的關注,后續由于主流媒體與新媒體的跟進,對該事件進行了更深度的報道,給公眾還原了事件真相。
1.2江蘇省本地官媒系列發聲
當天16時42分,中國鹽城市委宣傳部官方微博發聲:“請為救援讓開通道”,并稱“響水陳家港江蘇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發生了爆炸事件。隨后在17時36分,江蘇省消防救援總隊官方微博通報:江蘇省消防救援總隊指揮中心,已派289名指揮員赴現場救援。3月22日上午9點,江蘇省鹽城響水縣政府立即召開第一次新聞發布會,發布最新傷亡情況。3月23日,事故場指揮部召開第二次新聞發布會,公布的傷亡人數又再次上升,對此事的輿論達到了頂峰。3月24人下午,繼續召開第三次新聞發布會,通報現場相關進展及后續工作安置。
1.3《人民日報》微博直播“新聞發布會”
就在事件發生后,《人民日報》第一時問將最新、最準確的消息傳遞給公眾,截至3月24日,《人民日報》先后已經發布了20余條微博、8條微信推文,把此次重大性事件以滾動式動態新聞來播報,極大滿足了公眾對該事件的知情權。
1.4《新京報》發布社論
3月22日當天,《新京報》在微信公眾號里推出四篇關于該事件的系列評論,《鹽城化工廠爆炸:誰對“整改”置若罔聞》《“不防記者,專防爆炸”的“響水經驗”又在哪里?》《響水爆炸:重申“危化工企業監管該繃緊弦”》《致敬響水獻血者,嚴懲事故責任人》,分別從政府、企業、社會各界的角度反思“響水爆炸案”,及時引導輿論走向,并給出相關處理危機事件的對策。
1.5丁香醫生、果殼等專業自媒體參與
如丁香醫生、果殼、21CN、驅動之家等健康科技類專業自媒體,也共同參與到這一重大話題來,他們從分析“苯”的危害,以及爆炸后可能會帶來的二次環境污染方面,以自身擅長的專業領域和專業知識,進行健康傳播報道,建立預警機制及時辟謠,穩住了民眾的心。
2往年政府應對突發性事件的失當表現
2011年“7·23動車特大事故”發生后,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在新聞發布會現場回答的兩句話“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這是一個奇跡”,成為政府形象失當的典型案例,將輿論風波一度推上了高潮。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發生了大爆炸,天津官方發布的第一條信息,遠遠落后于微博、微信用戶等自媒體,前期由于沒有權威信息證實,導致驚恐、猜疑、不安的情緒在互聯網上沸騰,事后政府部門共舉行了14次新聞發布會,前6場新聞發布會的提問環節,信號都被切斷,其中在回答中有11個不知道(不了解、不知情、還沒掌握、沒聽說),8個日后答復(回去問同事、盡快給答復)、1個“不能回答”、1個“不好說”,民眾對此發布會深感不滿,當時的政府沒能做好與公眾坦誠相待的準則,也沒能獲得民眾的信任。卡茲的“使用與滿足”理論曾提出,受眾會根據“需求”的“滿足”程度來改變對媒介的印象,從而選擇改變今后的媒介期待,在“突發性事件中”一旦受眾的信息需求不法得到滿足,就有所降低政府與媒體在心中的公信力,削弱其形象可信度,“權威級層”將出現分裂,導致事件輿論難以把控。
3政府部門有效引導輿論的路徑
“響水化工廠爆炸事件”發生后,政府部門第一時問組織專家提供材料,詳細說明事故原因,積極主動引導媒體報道和社會輿論,回應相關受眾關切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權威性和引導力,防止不實謠言蔓延。政府在危機公共處理應遵循3T原則,即以“自我為主提供情況、盡快提供情況、真實的提供情況”這三點相互作用,及時回應化解民眾疑慮,形成有效的輿論引導。
3.1真誠對話搭建有效互動平臺
過去突發性事件中的新聞發言人,存在嚴重依賴新聞通稿,照本宣科地回應記者及公眾的問題,導致失去與公眾之問的有效溝通,公眾對政府部門的“官方臺詞”自然陷入嚴重信度危機,危機傳播的范圍和謠言也難以把控。因而傳統的宣傳手段不能再繼續通用,而應及時整改發布內容的機制,搭建有效的互動平臺。
3.2建構好全媒體形象傳播
一旦有危機事件在網絡上發酵,需要政府部門第一時問引起高度重視,健全事故監管問責體系,以大眾最關注的事件疑慮點出發,整合發散的受眾需求,做好嚴格統一的信息發布,利用好全媒體平臺,通過不同載體進行多落點、多形態的傳播,打破媒體的間隔,避免由于傳播不到位導致對原本信息的扭曲和誤導,讓政府真正做到穩定民心、服務社會的職責。
4危機事件中新聞媒體的傳播策略
4.1建立輿情預案與疏導機制
在一起突發性事件中,主流媒體如何占據主導話語權,及時化解民眾不安感,是媒體從業人員首先要思考的問題。重大事件發生時,公眾希望能最大程度知悉事件的真相,此時信息需求極為強烈,且這時候意見領袖還未形成,在這段時問建立輿情預案與疏導機制,能一度程度上讓社會秩序變得穩定。主流媒體在還原事情的真相,引導輿論的同時,還應把握好“時、度、效”3個維度,才能真正做好應對機制。
4.2重視公眾的價值觀念與話語體系
就像羅蘭·巴特所說:把有權威的東西稱之為“頤指氣使的話語”,這種建立在控制性霸權的話語體系顯現出極大的不平等性,致使許多年輕一代網民出現反叛、對抗式解讀策略,此時的網民情緒易受波動,輿論氛圍易陷入難以扭轉的局面,因而主流媒體如何通過議程設置,主動引導主流價值觀,使其從簡單的梳理事件脈絡到深究背后的暗情深入報道,讓大眾看待事件逐漸趨于理性,可見媒體重視公眾的價值觀念與話語體系,顯得至關重要。
4.3利用好全媒體平臺,堅持“事本位”原則
如今在技術賦權的時代,各大媒體可以利用多渠道發布信息,通過移動端第一時間發布滾動“直播問”,或設立問題化場景式的H5,創建可視化圖表讓大眾更直觀了解動態,拓展了報道的覆蓋面。《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也直接派記者前往發布會現場,進行直播采訪,網民們可以直打開微博、微信、客戶端,進入直播問線上觀看。除此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在報道此類“突發性事件中”,媒體從業人員要少用煽情式報道,應堅持“事本位”原則,明白事件本身才是報道的主體,“就事論事”切忌媒介倒逼法制,主流媒體要堅守人文關懷,避免給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要有職業道德,更要有新聞專業主義精神。
5結論
此次的江蘇“響水化工廠爆炸事件”,由于政府、主流媒體、專業自媒體、網民等多種角色的參與,使得該事件的輿情迅速得到發酵。無論主體通過何種信息渠道發聲,都應該秉持以人為本的精神,加強輿論引導中的情感關懷,對釀成該事件的根本原因進行深度反思,找到應對問題的正確傳播機制,健全監管問責體系,提高政府和媒體人的公信力,才能更好地化解輿論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