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洪
摘要:評價新聞媒體是否優秀,應當從兩個層面進行評估,其一為新聞事件的客觀描述,其二為事件的客觀評論。第一層面意在傳播新聞資訊,第二層面意在傳遞新聞思想。而要想做好思想媒體,就必須圍繞這兩個層面展開深入探討,以期增強新聞的深度與廣度。
關鍵詞:新聞媒體;思想媒體;新聞思想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9)239-0048-02
相較于碎片化的信息,思想的影響力更為深遠且持久,而新聞評論則具有對思想媒體進行塑造的重要作用。為此,在新媒體背景下,我們應該對思想媒體進行關注,并通過新聞評論,加強思想媒體的塑造作用。
1新聞評論的內涵及特點分析
若想切實做好新聞媒體,一方面是準確描述事件事實,另一方面則是要進行精準的新聞評論。描述事件的事實是事實性信息,而評論新聞事件則是觀念性的、意見性的信息。前者是對新聞事件進行傳播,后者則是對一種新聞思想的傳遞。所以我們必須要對新聞評論的內涵及特點進行明確,從而更好的實現新聞評論在打造思想媒體中的重要作用。
1.1內涵
所謂新聞評論,指的是借助大眾傳播工具,通過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方法,對一些有價值的新聞現象、新聞問題和新聞事實等,直接表達自己意愿的一種有思想、有理性的論說形式。從該概念中可以看出,新聞評論的主要載體是大眾傳播工具,而新聞內容、現象則是其評論的主要對象,其評論方法主要是通過判斷及推理,且該判斷具有明顯的個人情感色彩以及較強主觀性。
1.2特點
第一,從主流媒體文化傳播角度來說,新聞評論的核心內涵是一種論點的闡述與交互,其目的與新聞信息的傳播相同,都是快速、及時、準確的將消息內容傳遞給受眾。但與信息不同的是,新聞評論則可以為受眾提供更為明確的觀點,滿足受眾想要獲取新聞觀點的訴求。同時好的新聞評論還可以為媒體提高自身的美譽度,為媒體單位在市場的長遠發展提供階梯條件。
第二,從歷史及社會的發展角度來看,新聞評論還有傳播民主思想,推進民主化進程的作用。新聞評論的傳播對象是民眾,其是直接表達民眾訴求的一種新聞形式,為公眾參與文化交流提供了可靠的平臺,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公共輿論環境,充分發揮基層群眾的監督作用,進而維系公共事業的良好運轉,為國家行政事業管理創造有利條件。
第三,從認知論的層面來看,新聞評論可以歸納新聞現象,其可從現象中提取觀點,是一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新聞評論中,我們既可以看到感性的事件認知,也可以獲得理性的觀點。從該角度來看,新聞評論的對象就是一般意義上的人,其可幫助我們認識世界,重塑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
2新聞評論在打造思想媒體中的關鍵性作用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中國與世界的互動性更強,此前的國內問題變成了國際問題,而國際問題也愈加國內化。中國的發展不但對自身的社會經濟以及人民的生活帶來了重大影響,也對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與政治格局造成了強有力的沖擊。曾有歐洲媒體公開表示,當下的中國仿佛是一只闖進磁器店的大象。面對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歐洲發達國家尚未做好全方位的準備,惶恐、困惑、嫉妒與仇視等心理交錯,以至于出現了多樣化的、以中國經濟發展為核心的言論,如“挾制論”“崩潰論”“挑戰論”“機遇論”等。目前,世界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經濟不斷進步,中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國內、國外等各種新事物、新挑戰不斷涌現。而我國也耗時近30年之久,完成了國外發達國家的百年成長之路,故而發達國家在較長發展時期中產生的社會矛盾,也在我國的前行道路上集中暴露出來。由此,歷史再一次向我們證明,任何社會形態的發展變化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更何況我國經濟發展基礎較為薄弱,發展不平衡問題較為明顯,再加上兩千年以來的封建思想影響,無論是想要踐行建設小康、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還是要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戰略思想,都需借助新聞媒體,來對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歷史遺留問題等進行分析與梳理,進而通過新聞觀點對民眾予以積極正向的引導,最終幫助國家進行新政策新法規的落實與實踐,更好的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
如今我國社會科技快速發展,海量信息借助新媒體等平臺快速進行傳播,但因為人們的思想意識并未與科技的發展一同進步,人們的思想意識缺失,這就導致人們缺乏對信息的甄別。為此,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就需要媒體積極發揮自身的作用,通過思想的傳播做好新聞內容,通過新聞評論傳遞正向的價值觀念。這一方面有利于矯正現今社會中存在的文化失衡問題,對人們的思想進行洗滌與凈化,另一方面還可以將新聞評論的作用進行全面發揮,推動我國社會正能量的有效傳遞。
盡管社會媒體依托科技的快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其受眾群體卻具有明顯的分散性,而按照媒體對受眾的影響程度進行劃分,則可以將其分成有效傳播區域和無效傳播區域。其中,按照本質差異區別,有效傳播區內容又可以劃分為傳統有效傳播區和潛在有效傳播區兩類。如果新聞媒體要拓展受眾面,就必須擴大自身的有效傳播區。為此,媒體應該通過良好新聞內容的打造、精彩新聞觀點的提出來吸引受眾,進而壓縮無效傳播區,擴大潛在傳播區。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新聞信息內容已不單純是新聞媒體競爭的唯一著力點,而新聞解讀則成為吸引受眾的關鍵所在。鑒于此,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新聞媒體不能僅停留在過去,只縱向的關注自身,而是應該做思想媒體,在橫向上與其他媒體比肩,推出自身的新聞觀點、用觀點流來吸引受眾。新聞媒體不僅要強調“新聞立臺”,還要強調“觀點強臺”,在豐富新聞內容的基礎上,增強新聞評論的輿論影響力。
如果說新聞內容是新聞媒體的血肉,那么,新聞評論則是新聞媒體的靈魂,與媒體的良好發展息息相關。換言之,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缺乏新聞評論的媒體平臺勢必會被主體市場所拋棄。對此,媒體平臺應當加大對信息交互與文化傳播的重視度,維護公眾的知情權,同時還要提升自身對信息的提取能力、研判能力以及信息解讀能力,從而更好的提煉自身觀點,實現輿論的正向有效引導。
3增強新聞評論內涵思想的可行性策略
3.1深度挖掘新聞內容
新聞評論應該做到層層遞進,逐層深入,要能夠根據個例的新聞現象總結事物的發展規律,從而為受眾揭示新聞的本質。例如,2017年7月,歙縣廣播電視臺針對發生在金川鄉的一起老年人駕駛三輪車翻下山崖,造成三人死亡事故,曾播放了由筆者撰寫的新聞評論《怎樣讓悲劇不再重演》,在評論中,不僅指出了在歙縣這樣的山區縣,老年人無證駕駛電動車的危險性,同時對歙縣山區在其他方面存在的交通安全隱患作了分析,指出相關部門在宣傳、管理、設施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路徑,這就通過個例深入挖掘出實踐的本質,有效增大了新聞評論的思想深度。2019年,《人民日報》曾發表過一篇名為《怎樣讓悲劇不再重演》的新聞評論,其在文章中不僅明確的指出了成都公交交通系統存在事后諸葛亮的行為,同時還就同期發生的諸如“毒奶粉”“華南虎”以及“躲貓貓”等一系列公共安全實踐進行了分析。其指出相關政府部門的不作為不僅是自身的失職,也是整個社會中政府公信力降低的具體表現,通過個別現象深入挖掘實踐本質,有效增大了新聞評論的思想深度。
3.2拓寬眼界與視角
從某種程度而言,思想與視野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視野高度決定思想深度,而思想深度也能夠更好的表現出視野格局。故而為了更好的凸顯新聞評論的思想深度,則一方面要使思想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具備大局觀全局觀,另一方面,新聞評論者還要站在思想、政策和理論的高度對新聞事件進行分析。新聞評論者只有不斷拓展自身的知識以及視野格局,才能夠有效的實現新聞思想的傳播與滲透。
3.3提高評論語言的思想含金量
語言是新聞評論的重要載體,再有深度的思想內涵也需要語言來幫助其進行傳達與表述。故而新聞評論的語言就應該準確精煉,要能夠在感性描述的過程中體現出理性思辨光彩,如此,新聞評論才能夠更為精彩。而若想更好的實現評論語言的表達,一是要準確的使用各種典故、術語、成語以及詩詞典故等;二是要增加語言所涵蓋的信息內容,加大語言的信息含量;三是要多角度進行事件的分析,提高評論的廣度。
4結語
如全文所述,就思想塑造而言,新聞評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新聞媒體要想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全面突出自身的行業地位,就需要加強對新聞內容的深入挖掘,拓寬自身的眼界與視角,提高評論語言的思想含金量,以此全面突顯出新聞評論的功能,實現思想的良好朔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