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姣姣
摘要:紙質出版只有在守住固有陣地的基礎上,追隨互聯網大潮,利用專業技術的壁壘,披荊斬棘、后起直追,才能在九死一生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很多科技類出版社開始跨界打造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知識服務網站和客戶端,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借此文提出來探討。
關鍵詞:科技類出版社;知識服務;平臺建設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9)239-0092-02
1關于產品設計——用戶需求是永恒的入手點
傳統出版將讀者與出版者隔得很遠,出版者難以得到用戶的反饋,沒有用戶數據積累,只能依靠銷售數據做最基本的分析,無法真正精確解讀和及時滿足讀者和用戶的真實需求,這是紙質出版最大的缺陷。騰訊為首的很多發展較好的互聯網企業,把“用戶需求”“用戶體驗”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把它作為任何決策和計劃的核心。
知識服務平臺先鋒“得到”App的創始人羅振宇說,“得到”要花50%時問在用戶的調研身上,科技類出版社不能盯著已有“資源”盲目演化,一定要先明確用戶需要什么。只有挖掘和把握了用戶的爽點、痛點、癢點做產品,才有可能贏得市場和核心用戶。
以下以電力知識服務平臺建設為例,做系統分析。
1)立時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爽點)。比如,一個線路運檢人員,發現了某種電力故障,通過對于App的簡單使用,就可以立馬解決問題。用戶的需求得到即時滿足,就會覺得很爽,下次還愿意登錄平臺,產品就成功了(解決問題速度快)。再比如,技術比武時,很多員工無法找到竊電圖片,技能很難提升,如何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員工只能在苦尋很久的東西,只能在平臺找到,這也是爽點(久尋而不可得)。
2)減輕用戶的恐懼(痛點)。用戶的恐懼就是用戶的痛點,如果產品可以讓用戶不那么焦慮,那沒有什么比這個可以建立信任感、依賴感和黏性了。比如,如若電力知識服務用戶也考慮高等院校電力專業的學生(其一,他們體量很大,畢業后也最可能成為平臺的終端用戶,同時集中于校園,比走上工作崗位更容易抓取;其二,學生時期求職痛點多,容易建立信任感),那他們最害怕的是什么?
答案絕對是,怕學無所用,找不到好工作。畢業年少時的焦灼和恐懼,可能不少人還記得。但若大互聯網,與電力企業就業相關的內容資源其實是無處可尋的。
為此,可以把電力企業的招聘信息、面試題庫以及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公司框架、崗位設置、工作內容、能力要求、職業通道成功經驗在平臺上分享,為他們求職提供線索和經驗。如果產品可以解決求職痛點,就能夠建立足夠信任,贏得最根源的用戶。這種學生時代陪伴下來的信任,很容易在工作崗位上延續,只要提供了大量完備、精良、高確定性的學習產品和通道。同時,從這個初衷出發,很容易取得院校行政部門的支持,推廣鋪開速度會很快,基礎用戶就有了保障。
3)塑造用戶完美的生活向往(癢點)。每個用戶都在心中有個虛擬自我,那個自我看起來更美好,能夠緩解生活壓力和焦慮。
我問過身邊幾個“得到”的使用者,你覺得聽起來有用嗎?通常都是說記不住,但聽起來很爽。得到抓住甚至是制造了現代人這種知識渴求的焦慮,并且成功用產品暫時性地解決了它。高度凝練、簡單粗暴、標準統一的方式解決了用戶問題。他們在聽后能暫緩感到焦慮或學得一二,因而更加依賴。
歸根結底,產品設計一定在客戶調研上下功夫,利用各種形式的市場調研、用戶反饋處理,頭腦風暴交換意見……這些是產品成功、用戶穩定的基礎。
2關于核心優勢——內容為王、深度介入
即便是互聯網時代,渠道也不是萬能和永恒的,將好的內容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王道。百度之所以輸在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大程度是因為它不再生產內容,互聯網那些資源不夠用了。而今日頭條和微信,知乎分答得到這些服務商,都在不停地制造更高質量的內容資源。
打造電力知識服務平臺,優質、高效的內容生產才是絕對競爭力。要生產出面向電力工作者的、適應于移動互聯網的內容,絕不是簡單搬運或拿現電力有圖書出版資源直接轉換那么簡單,而應是高效、高質的深度介入。作者選擇、課程選擇、內容設計,都要根據用戶需求,訂立自己的標準。
1)內容深度介入。必須是經過深度加工的更快捷、更簡練、更營養、更升華的能夠滿足懶中學、快中學需求的內容。
2)擁有自己標準的產品的標準化、規模化。一套屬于自己的、完備的標準化規則,可以復制,可以以一帶面做產品線,不然可能永遠徘徊在資源淺加工的死循環中無法規模化。
一直好奇得到App的產品是如何產品標準化的。想的不透徹但感覺:他們的產品一定是限制每一句話的長度的;內容一定是減少思考直接給出答案的;播音語氣一定是平等像在和你探討問題的;一定是總分總結構的;之前一定有一兩句說明這段話要告訴你什么適不適合你聽的;每節課時長一定控制在15分鐘以內;授課最后一定是要留作業題引導大家留言互動的。這樣做的好處是,短句子使得用戶更容易理解;坦誠嚴謹的平等對話拉近了距離、增強了互動;直接給出答案滿足了用戶的惰性求知需要;總分總結構,最初一兩句總說明使用戶在最短時問做出決策,減少時間浪費,最后的總結加深印象,使用戶印象深刻,獲得感增強;讓讀者15分鐘的短課程是為了在短時間內就給予用戶爽點,就像打游戲一樣,過關更容易,利用碎片時問就可以獲得滿足感;課后的交流增強了互動,樹立了學習榜樣。這些標準,在做電力課程品類時,可以學習、借鑒和衍生。
3)精益求精。對于產品打造,求精不求多。出版社前期能力圈薄弱,可以集中精力攻一門,前期投入也一定要經過長時間、小范圍、多次的試用、反饋、修正、再試用的過程,一定要用挑剔的眼光和對用戶反饋足夠重視的態度,填過所有的坑,使產品足夠精良,用戶路徑足夠優越,才能上線。貴精不貴多,標準要嚴苛。一個產品不怕小,只要權威、穩定、不可超越,就一定能抓住用戶的心。怕的是用戶打開一次就不會打開第二次。
4)有足夠的確定性。確定性讓用戶覺得安全,覺得權威可靠,就會增加依賴和信任。
5)有強邏輯的激勵機制。一套好的積分系統和短時間內就可獲得的提升愉悅度的激勵機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關于品牌價值觀——用戶精神寄托之所在
大到戰略核心、頂層設計,小到單一產品、客戶感知,無處不體現價值觀。消費者不光是在消費產品,更在消費一種場景,一種體驗,一種生活層次和一種價值觀,這個觀念并不新了,但依舊十分實用。就像小米手機,除了使用價值時之外一定會給用戶帶來的科技感和潮流感。
電力知識服務產品定位,絕不是多一個學習App安在手機上那么簡單。用戶,尤其是核心用戶,要從中體驗到快感,與眾不同的、向上的精神力量。這也就是為什么那么多人跑步、學英語堅持了n天,都愛在平臺上打個卡那么愿意分享吧?相信很多人分享不是平臺逼迫,更是自我認可和對生活態度的宣言。學無止境,要讓使用的客戶,有優越感和自豪感。這是做品的附帶精神價值核心。知識服務平臺應該讓更多使用者感到站立潮頭或為終身學習感到自豪。如果這樣,與產品配合的激勵機制,就可能不完全是外在的金幣獎勵,而有可能是滿足用戶成就需要的內在激勵。
4優劣勢分析
4.1劣勢
科技類出版社經驗缺乏的能力圈劣勢。在內容生產、運營、技術、能力系統搭建、后期維護、推廣方面,一般的科技類出版社沒有任何經驗和積累。內容如何生產和標準化,自有平臺搭建的限制,推廣運營的稚嫩,與產品開發匹配的組織機制和能力系統需要創新和搭建,說九死一生不為過。一方面培訓和自我升級必須跟上來,幫助編輯打開思路沖破囹圄,迅速完成傳統編輯向產品經理的轉變;一方面也要引進人才或與專業的技術公司合作。
4.2優勢
1)行業壁壘優勢。面向電力行業的知識服務仍是藍海,且因為專業壁壘原因,競爭者寡。
2)品牌認知成本低。科技類出版社一般在出版領域有一定的認知度和品牌積淀,用戶較易接受。
3)知識認知優勢。科技類出版社在行業認知上要優于行業外人士,他們比其他互聯網人更了解該行業一點,更懂得該領域知識一點,更接近專業人士一點,更容易找到他們的需求痛點,并能找到內容生產者,這是不容忽視的經驗積累優勢,應該深度重視和充分挖掘。
打造適應互聯網生態環境的電力知識服務平臺勢在必行,策劃、運營、技術、推廣、后期,于科技出版社都是嶄新領域,困難重重,但這仍不可避免是必須面對和值得全力一拼的世界。在增量重于存量的互聯網時代,只要有決心和毅力,只要肯于突破和創新,仍有大把機會等待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