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
摘要:媒體生態、傳播形態及輿論生態的變革,使移動傳播成為主流,社交平臺及智能媒體的迅猛發展推動著媒體融合的深入推進。而人工智能助力媒體具備了全域數據融合能力和領域深度智算大腦,有助于解決海量數據的存儲和處理,加入智算大腦,還能把數據直接轉化成價值。本文在人工智能給媒體發展帶來影響的基礎上,分析了媒體生產及運營路徑。
關鍵詞:人工智能;媒體融合;新聞生產;媒體運營;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9)239-0096-02
人工智能滲透到信息傳播及生產的全部流程中,給信息傳播帶來深刻變化。人工智能新聞寫手可在一分鐘生成訂閱頭條,兩分鐘制造新聞專題,三分鐘生成分析報告,五分鐘生成定制大屏,既滿足了用戶掌握資訊動態的需求,又可提供深度洞察。本文從人工智能給媒體發展帶來的機遇入手,分析了其對媒體生產及運營的影響。
1人工智能環境下媒體發展狀況
1.1人工智能給媒體生產及運營帶來的機遇
在新聞媒體中,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隨著中央廚房的升級加速,構建了資源整合的共享平臺,AR及vR技術的應用創造了許多視覺奇觀,此技術的應用賦予用戶生產內容的新功能,能夠一鍵生成定制化的內容。同時,智能語音的互動受到媒體的青睞,HTML第五代技術的應用強化了用戶的互動體驗。可見,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給媒體業帶來了重大變革。
首先,媒體傳播效率大大提高,用戶體驗顯著提升。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豐富了媒體傳播的方式及手段,受眾能夠隨地隨時地獲得新聞信息,給媒體運營模式、內容生產及發布等傳播形態帶來全新變革。媒體傳播中AR、vR技術和網絡直播視頻等被廣泛應用在媒體傳播中,借助此高科技手段,受眾能夠直達新聞現場,并能全方位地沉浸其中,進一步強化了受眾體驗。人工智能技術催生了新的傳播技術,此新傳播技術為媒體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受到媒體人的關注和重視。
新華社利用AR技術發布了全國兩會中關于民生福利的政府工作報告內容,受眾只需點擊新華社客戶端中的小新機器人,便可應用AR功能瀏覽政府工作報告,這種瀏覽方式的科技感更強。澎湃新聞也利用HTML第五代技術推出了“中國,你來寫”的新產品,受眾只需輕點屏幕,屏幕上便會出現“中國”兩字,同時系統平臺會自動生成一幅水墨畫卷,該畫卷展現了我國近5年來取得的成就。此產品發布1天,其圖片上傳量達400多萬張,每秒點擊量超過2.4萬次,同時在線人數最高時達60萬人。同時,人工智能技術豐富和改變了傳播手段,使傳播邊界更加模糊甚至消失。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同時鏈接視頻、音頻、物及人等信息,使傳統的傳播邊界變得更加模糊或消失,推動著萬物皆媒體時期的到來。媒體機器人能夠自動進行新聞信息播報、交互、寫詩及寫稿等工作,對于一些交通事故、火災、極端天氣、爆炸等突發性事件,能夠利用行車記錄儀、無人機及攝像頭等工具對信息進行快速采集,對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進行實時捕捉,自動生成數據新聞,并在第一時間內上傳發送給記者及媒體。
此外,人工智能技術在媒體領域的應用,實現了信息與人的精準匹配。人工智能技術其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向受眾提供精確的新聞信息內容,并可對各行業、領域進行垂直深耕,推動媒體傳播的精細化。比如“天天快報”“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其依托智能分發技術,向受眾提供個性化的新聞資訊。“今日頭條”主要利用的是機器學習及數據挖掘的智能引擎來推薦新聞信息,能夠依據受眾情景、內容理解及畫像等信息,對信息內容的感興趣概率進行計算,而后依據此計算概率向受眾分發和推薦新聞信息內容。
1.2人工智能技術給媒體生產與運營帶來的挑戰
對于媒體業而言,人工智能技術是把雙刃劍,在推動媒體生產及運營發展的同時,也給其帶來極大的挑戰。人工智能技術導致媒體領域內容呈現低俗化、劣質信息泛濫和個體信息孤島化等問題,這些問題給受眾體驗帶來嚴重影響,媒體業應對其規避和審慎。
智能技術使媒體新聞內容存在一定的低俗化現象,給受眾閱讀體驗帶來嚴重影響。一些標題黨利用標題來吸引受眾眼球,同精彩的標題相比,其新聞信息內容卻較低俗和淺薄,文不對題,無任何新聞信息價值。這些內容都是基于對海量數據運算所生成的,這種運算也是基于受眾點擊量,許許多多的受眾是被標題吸引而點擊的,盡管受眾的個人體驗較差,但其點擊行為已經被保留和被算法捕捉到,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被此標題吸引的受眾越多,此新聞被賦予的權重也更多,其推薦范圍也會被不斷拓展擴大,給受眾閱讀體驗帶來嚴重影響。
同時,人工智能能夠對受眾的細小興趣需求進行敏銳地捕捉,且以此向受眾推薦同類資訊和新聞,而許多關乎國際民生、影響重大的國內外政治事件卻沒能進入受眾視野,這種對受眾消遣及興趣的信息傳播的過度垂直化,則會導致信息的孤島化和加大社群溝通難度,拉大其隔閡。可見,如何平衡個性與高質量新聞信息的時問敏感性、如何平衡受眾共性興趣、潛在興趣與個性需求等需要引起媒體人的關注與思考。
2媒體利用人工智能變革生產及運營的策略
2.1利用受眾數據化轉型媒體生產及運營
實現人工智能對媒體生產及運營的助力,則需要媒體不斷變革和轉型升級,在利用大數據、智能化等技術的同時,還應注意規避其所帶來的負面作用。為此,媒體也必須實施數據化轉型,重構同受眾的鏈接。不管受眾是利用移動端瀏覽新聞還是消費、社交或支付,都會產生一定的數據,媒體對此數據的挖掘及沉淀能夠獲得高效的信息需求匹配能力,能夠向受眾提供其不同場景中的即時需求。受眾消費內容中興趣、社交、閱讀目的及全移動化日常等,都將呈現出更多的內容場景及需求,這些消費特征及趨勢將迅速擴張至各個年齡段。受眾到哪里,其延伸服務就到哪里,使受眾的注意力得到有效的延長,培養和增強受眾的媒體應用習慣及黏度,這是重構同受眾鏈接及數據化轉型的前提。
當然,在受眾數據化的過程中,媒體也必須同人工智能硬件、軟件廠商、媒體平臺等進行充分合作,媒體數據化平臺也應具有良好兼容性,以確保受眾數據能夠沉淀和導流,具有極好的擴展性,以確保其數據化轉型和重構鏈接。
2.2助力媒體融合,增強新聞內容質量
人工智能對媒體的轉型升級及創新具有極大推動作用,不管是內容生產還是傳播形式及手段,人工智能都推動著其發生變革。而媒體生產及傳播運營所有形式及手段的改進和變革目的都是為吸引受眾,為吸引受眾提供良好的渠道。然而,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是生產優質產品內容。因此,在未來的媒體競爭中,回歸優質內容將是媒體內容生產的重要趨勢,新聞內容的高質量和多元化是其主要競爭力,這勢必會推動新聞內核的重歸。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將會助力媒體融合,推動新聞內容生產形成,豐富受眾思維及價值導向的內容生態完善。當前,媒體融合已成為傳播學之潮流,新聞內容傳播已經呈現出精細化、分眾化的傳播趨勢,為此,媒體之間應融合發展,適應此傳播趨勢,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到新聞內容生產的全部過程中,依據數據分析對未來熱點進行預測,提高其輿論影響力和引導力。
此外,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下,媒體傳播及運營發生了變化,新聞信息的發出不是傳播的結束,而是剛剛開始。新聞信息發出后,新聞編輯必須迅速跟進,對受眾留言及數據進行總結、觀察和分析,以獲得受眾反饋,并將其作為改進內容生產的依據,同受眾一起投入到新的內容生產環節中,通過同受眾互動程度及頻率來評估新聞信息的影響力及引導力。
2.3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創新發展
人工智能對媒體生產及運營的助力,都不能離開主流價值的引領。因勢而謀觀念更新,媒體融合發展關鍵在融為一體、一次性采集,多媒體呈現降低制作內容成本,變過去的采編管理為運維管理,增強信息傳播的開放性和雙向性,使傳播內容具有可接近性,提高了用戶對節目的忠誠度。電視媒體應注重用戶運營,在分析媒介發展的優勢和劣勢的基礎上,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為媒體創新生產內容、形式,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新媒體傳播信息的速度最快,使受眾可以在手機上獲得實時信息,從而提高體驗感,傳統媒體應與新媒體互相借力,相互依托,各自發揮資源優勢,實現雙方合作共贏,才能產生更大的傳播效應和經濟效益。
總之,人工智能對新聞媒體產生了極大影響,推動其內容生產及運營發生重大變革。尤其是機器人寫作的應用,將媒體人從繁復的文字勞動中解放出來,使其能夠有足夠的精力去創新工作。人工智能技術能夠為媒體新聞內容生產及運營提供更加多元和豐富的生產方式及手段,推動著媒體業態的變革,同時也給媒體發展帶來一定的挑戰。為此,媒體人在注重人工智能技術帶來機遇的同時,還應注重其對受眾閱讀體驗的負向影響,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