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權

摘要:本文系統研究了晚清民國時期新式交通與出版業現代轉型的關系,認為晚清民國時期交通的發達,對全國圖書市場的形成、出版業圖書流通環節的現代轉型,起到了關鍵作用,表明清末萌芽的新式出版業發展至1930年代趨向成熟。
關鍵詞:晚清民國;新式交通;出版;現代轉型
19世紀中期,起源于歐洲的西方資本主義擴張到東亞,晚清中國逐漸卷入世界體系,在經濟、政治、文化、學術乃至生活形態方面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開始了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社會學家冷納指出,“現代”或“現代性”不是一個單一的或一些不相連的社會文化現象,而是一個“綜協的整體”;它包括都市化、工業化、世俗化、媒介參與、民主化等質素,這些質素的出現不是“偶發”的,也不是“獨立”的。①清末民初現代出版業的產生依賴于技術、政治、經濟、文化等條件,并成為中國社會現代性生長的強勁動力,即體現了現代性“綜協的整體”的特點。
關于現代出版業的起源與發展問題,眾多研究者從政治、文化、教育、經濟等外部和內部因素展開過論述,如芮哲非認為,社會結構的重組(太平天國運動以后)、學制的改革和科舉的廢除、早期商法的頒布(1902)、私有制公司組織模式的發展(從1875年開始)、商務印書館的成立和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所有這些都為誕生于租界內的印刷資本主義進入新時代創造了條件。②新式交通對出版業發展的作用亦為出版史研究者所留意,如黃林、吳永貴等皆有論述,但該課題仍有一定的闡釋空間。晚清民國時期交通的發達,對全國圖書市場的形成、出版業發行模式的構建、出版社發行組織的設立、全國書店網絡的建設,即出版業圖書流通環節的現代轉型,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圖書流通環節的轉型標志著清末萌芽的現代出版業發展至1930年代趨向成熟。
一、新式交通與全國圖書市場的形成
施堅雅在研究古代中國疆域概念時指出,中國存在行政區劃和社會經濟層級兩種空間結構。他認為,農業中國可劃分為華北、西北、東北(原書稱為“滿洲”)、長江上游、長江中游、長江下游、東南沿海、嶺南、云貴九個地方大區,③這些大區經濟的形成主要由自然地理條件決定,并受到資源如可耕地和人口以及交通運輸便利性的影響,地區之間只有脆弱的聯系,因此難以出現全國性的市場。中國經濟的區域性特征,也體現在古代圖書市場領域。雕版印刷術發明后,宋元明清均出現過地方性的刻書中心,但區域性特征也十分顯明,未能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出版中心。以清代四堡為例,除了一年一度的本地圖書交易會,雖然“有些書商行至極偏遠的地區。他們不僅去廣東、江西、浙江等鄰省,還前往廣西、云南、貴州、湖南、湖北和江蘇”,但大部分書商較為熟悉的固定售書路線仍是位于客家聚居的閩粵贛邊區。④清代出版業規模有限,除了清王朝政治控制、社會經濟水平等諸多因素之外,交通落后也是圖書市場狹小的原因之一。
19世紀初期,西方傳教士為了在中國傳播基督教義,爭相研制中文印刷技術。19世紀60年代成本低廉的中文鉛印技術已經在教會出版系統內廣泛應用。到辛亥革命前后,“外國教會和與教會有關的印書館七八十家,只是大致數字”⑤。但西方印刷術在教會之外推廣緩慢,對清代社會的知識生產和思想傳播影響甚微。直到19世紀末,新式民營出版業仍然處于萌芽狀態,其原因在于單一的技術改進缺乏政治、經濟、交通等領域現代性制度的支撐,傳統出版業無法實現突破與轉型。就交通而言,雖然沿海和沿江的輪船航線1850年代已經開辟,但直到1895年才允許私人從事輪船航運業;1889年清政府才將鐵路列為“自強要策”,1895年時中國還幾乎沒有鐵路。1880年傅蘭雅就感嘆當時交通不便,致使翻譯處所出書籍銷售不廣:
閱以上所售之書,其數雖多,然中國人數尤多,若以書數與人數相較,奚啻天壤。惟中國郵遞之法,尚無定章,而國家尚未安設信局,又未布置鐵路,則遠處不便購買。且未出示聲明,又未分傳寄售,則內地無由聞知,故所售之書尚為甚少。若有以上各法,則銷售者必多數十倍也。⑥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后,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國家和民族危機,變法圖強成為社會主流思潮。1901年清末新政啟動后,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猛然加速,交通救國論得到了朝野的認同,交通事業進步顯著。從清末到1930年代,以輪船、鐵路、公路為主的現代交通體系初步建成。清末輪船航運業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沿海和沿江兩條航運干線,連通了經濟發達的長江流域和沿海的華北、華南地區。至1934年,“我國航行沿海及內河各航線之輪船,大約有一百二十三萬噸”⑦,通行于江海各航線和眾多的內港。鐵路運輸系統20世紀初開始建設,累計中國所有和外國在中國修筑的鐵路里程,1900年為1,066公里,1904年為5,096公里,1916年為10,346公里,1936年達20,009公里。⑧公路交通也始于清末民初,至抗日戰爭前夕,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117,296公里。⑨交通的發達促進了郵政的發展,“據(民國)二十三年度(二十四年六月止)統計(遼寧、吉、黑兩郵區除外),全國共有管理局二一,一等局二八,二等局八二二,三等局一二三〇,支局二九九,郵政代辦所九九五八,局所總計一二三五八;城邑信柜一G四九,村鎮信柜七六七六,村鎮郵站二二八六八,代售郵票處二五六二,信柜等總計三四一五五”⑩。
現代交通擴展了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了市場容量,有力促進了統一的全國市場的形成。以鐵路為例,“京奉、京漢、津浦這幾條主要干線位在近海一帶,只京漢稍向西南斜入華中。運輸時間的減省,運輸地理的縮短,頓使腹里內地、邊遠地區與沿海港口城市的聯系密切起來”?。現代交通催生了城鎮的興起和人口的聚居,并將區域性圖書市場聯結為全國圖書市場。創辦于1897年的商務印書館,其分館的設立主要取決于市場和交通兩個要素。例如,1903年中東鐵路及其南滿支路通車,東北形成比較完整的T字形鐵路運輸網,城市和集鎮日益增多,商務印書館1906年即開設了奉天分館,開發東北市場。1904年膠濟鐵路通車后,濟南由省內商業經濟中心發展為華北地區的一個重要商業中心,1907年商務印書館設立山東(濟南)分館。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后,商務于1908年設立山西分館,直接經營西北市場。到1909年商務印書館“各省分館業已設有二十處。如北京、天津、奉天、山東、山西、開封、漢口、廣東、潮州、福州、長沙、常德、成都、重慶、瀘州、敘州、安慶、蕪湖、江西、杭州等處”,同年“黑龍江即將派人前去開設分館”,“陜西、保定兩處即擬開設分館”。?從商務印書館分館網絡的擴張可以看出,交通的發展開拓了區域性圖書市場,之后區域性圖書市場聯結為全國性圖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