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記憶”是近年來對城市檔案開發利用的新名詞,它是城市形成、變遷和發展中具有保存價值的歷史記錄,是對這些歷史記錄以信息的方式加以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的總稱。保存城市記憶,保護歷史的延續性是現代化城市發展的需要。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深圳作為最早的一批經濟特區,在40年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40年也是深圳逐步完善城市化進程的歷程,其中深圳城中村的變遷就是深圳城市化進程的典型見證。
今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廣東期間提出了“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為此深圳市政府組織相關職能局開展實地調研與查閱檔案資料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制定了《深圳市城中村(舊村)綜合整治總體規劃(2019-2025)》,期間大量的深圳城市檔案信息資料得到了有效利用,為深圳城市建設未來發展提供借鑒。
深圳城中村在深圳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統計資料顯示,深圳大大小小的城中村共有1044個,高居全國之首,覆蓋人口超過1000萬人。城中村承載著深圳的包容精神和匯集天南地北的移民文化,伴隨著深圳城市發展,為深圳早期大量外來務工人口提供了低成本的住房,較快地實現了農村向城市化發展的轉化。隨著深圳城市化進程的深入推進,深圳的城中村也跟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地發展變遷,為深圳的城市記憶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至今,我們仍可以從檔案資料中,清楚地了解到深圳城中村改造的不同模式和改造前后的明顯對比,為政府決策、城市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伴隨深圳各個時期的發展,深圳城中村的改造變遷也隨著時代主流文化的變化呈現出三個不同階段的轉變。
第一階段為:一村一策,自主改造,政府助力。即從城中村各村的特點以及具備的經濟實力出發,賦予其特殊、優惠的改造政策,抓試點,樹典型,成熟一個改造一個,其典型代表是羅湖區的城中村改造。羅湖區是深圳經濟特區最早的建成區,也是最早完成由農村轉城市、村民轉居民的市轄區。深圳著名的地標建筑,如地王大廈、深交所、深圳書城、泰寧花園、都市名園、云峰花園等商廈和現代化社區,就是羅湖區在拆除了16個舊村后建設而成的。直到現在,當人們在看到漁民村、蔡屋圍、田貝村等改造前后的對比照片時,仍不禁為之贊嘆。在漁民村的入口是由20幅生動逼真的銅鑄浮雕作品組成的藝術長廊,它向我們講述著漁民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作為深圳從邊陲小鎮發展為現代化城市的一個縮影,漁民村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大力發展多種產業,成了首個“萬元戶村”,蓋起了32棟小洋樓。從現存的影像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1984年的春天,鄧小平同志親臨視察,感嘆從漁民村的變遷看見了“中國農民走向富裕的希望”。而一份份保存完好的出資協議,真實地反映出漁民村“村股份公司自己組織改造,村民自籌資金,政府政策支持”的改造模式。從城建檔案中,我們還了解到漁民村重建,打破了“一戶一棟”的舊居住建設模式,而是將整個村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考慮,村民住宅與城市小區規劃全面接軌,為城市化規范管理提供了硬件保障。蔡屋圍老圍村,一個平地崛起的金融城。位于地王大廈腳下的蔡屋圍老圍村,是21世紀初,深圳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鱗次櫛比的高樓、各大銀行機構,烘托出金融中心的鮮明格局。然而,在深南大道兩旁高樓的背后,部分低矮的“城中村”,依然制約著金融中心發展的步伐。90年代末,由蔡屋圍股份公司、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京基地產公司合作,把蔡屋圍老圍村改造納入金融中心區的改造項目。經過改造,形成了人民銀行、深交所、銀監局和保監局為核心,各商業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國內外金融機構聚集的金融城。田貝村則是羅湖區原住宅規劃最完整、布局最方正的城中村。但歷經多年,已顯破舊,在大多數居民支持下,村委決定自行改造,由民村變小區。從現存的城建檔案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田貝村以新建辦公樓和兩棵老榕樹為中心,沿周邊建設基本相同的9棟高層住宅樓,外加1棟28層的辦公綜合樓,形成圍合式布局,小區中帶狀商業步行廣場、超大的塔樓架空轉換層觀景平臺以及空中花園的相互穿插,使人感受到生態建筑的鮮明特色。
第二階段為:從租賃到自主創業,實現城中村經濟轉型。其典型代表:寶安機場旁的懷德村。在過去的30年間,村委組織村民集資,先后成立了自己的房地產公司、物業管理公司、廣告公司、投資公司,目前,該村總資產市值已超1000億元。又如有著“天下第一村”美稱的南嶺村,全村在20世紀末開始集資創辦科技企業。2015年,南嶺村與清華大學合作開發啟迪科技園,引進各類中小科技企業,形成深圳“小硅谷”。2016年,南嶺村投資1.2億元入股深圳市國成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成立南嶺生物醫學研究院,培養自己的科技人才,成為名副其實的“高新科技村”。
第三階段為:文化引領改造,文創升級品味。其典型代表為:大芬油畫村、觀瀾版畫村、梧桐山小鎮、田面設計之都等一批文化藝術街區。以最早的大芬油畫村為例,大芬村原是龍崗區一個普通客家小鎮,隨著90年代“三來一補”經濟發展,大芬村最先由港商投資開始了油畫加工產業。經過30年的發展,現在的大芬村已經由油畫制作走向了油畫創作。2004年,深圳市政府開始大力發展文化藝術產業,大芬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明顯改善,新落成的大芬美術館每年定期舉辦各類大小藝術展。大芬村也實現了從原來的油畫批量出口到吸引國內外畫家前來開工作室、畫廊、辦展的華麗轉型。直到2018年,大芬村的油畫產值已連續數年超40億元。
正是基于這些重要的城中村改造歷史城建檔案、聲像檔案、文書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利用,《深圳市城中村(舊村)綜合整治總體規劃(2019-2025)》才得以順利出臺。按照該《規劃》,深圳在未來的7年中,將全面深入開展以綜合整治為主,融合設施加建、功能改變、局部拆建等方式為輔的新一輪城中村改造,讓城中村在新時代有序更新蝶變,有機融入城市社區,成為城市亮麗的文化名片。
在調研中,我們深刻認識到檔案在城市建設發展中的重要參考價值。它真實地展現了人們規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的勞動成果和智慧結晶,客觀地反映了一個城市在各個時期的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發展水平。完整地保存和有效地利用城市檔案,將在推進城市化建設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此外,各種檔案信息資源還為城市記憶的建構提供了豐富的原料,檔案編研可以根據各種需求,對紛繁復雜的信息資料進行篩選甄別,將檔案信息內容進行分類重組,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實體檔案數字化,編研開發高質量的檔案信息產品,將檔案由“死檔案”變為“活檔案”,并利用計算機網絡為社會和政府檔案信息用戶提供深層次、高質量的分析研究性信息。不久的將來,城市檔案信息化將納入各級政府電子政務的規劃,并立足于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實際需求,在推進城市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簡介:楊玲(1976-),女,漢 族,籍 貫:河北唐山,單位:深圳市燈光環境管理中心,研究方向:檔案管理。